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療心妙藥

7.27-29《農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啟發善良之愛,帶動知足感恩心付出。
「情」為先
與志業體主管談話,上人叮囑,情、理、法三者,應以「情」為先,莫用「法」的框架自我限制。
上人說明,慈濟成立初期,只是出於單純的一念心,認為應當做就著手去做,而無法條框架約制;「一路走來,四大志業皆是應社會所需而成立,不僅合於法規、適應時代而行,更要秉持法脈宗門精神、擴大度化天下眾生的大愛長情。」
上人肯定慈濟人出於真誠、盡心盡力付出,然而,要讓法脈宗門長久傳續,必須不斷培養身心清淨、智慧超然且能放下身段、柔軟帶人的人才。
「傲慢的態度無法領導人,希望別人包容自己,就要先包容別人。」上人教眾自我訓練、與人互補,「心懷誠懇大愛,才有辦法承擔志業重任;反之,總是爭誰比誰大,習氣不改,團體就無法運作順暢。」
「凡事莫只看表面,要深入分析與思考,心寬念純聽人說話,感恩他人提出問題與建議。」上人言,最好的溝通,就是人人心無成見、暢言無阻;彼此溝通無礙,才能促使脈絡暢通,整體合和互協。
經典記載,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同在古佛座下修行,彌勒菩薩早成慧業,但是眾生緣不足;釋迦菩薩發心行菩薩道,內修外行,眾生緣具足,因此授記釋迦菩薩先成佛。
上人以此提醒:「有心修行做好事,就要敞開心胸、打開心結,用時間證明自己的真情實意;廣結善緣,才能帶動他人共同付出。」
就如各地慈濟人「入經藏」,人人合心,動作一致,整體看來就美。上人強調,走入慈濟,並非要求人人宗教信仰一致,而是期盼大家以宗教精神自我改變,守護善良本性;「以真誠心做慈濟,也要放下身段,柔言軟語待人處事。」
「愛」為藥
北半球多國近日遭熱浪侵襲,臺灣氣溫亦居高不下。
二十八日早會,上人感嘆,大乾坤氣候不調和,會影響人體健康與生活;人心不調,也會導致社會難安。
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近期通貨膨脹嚴重,引發民眾恐慌搶購民生物資,也有不少窮人買不起價格高漲的生活必需品,搶案頻傳,社會動盪不安。
當地第一顆慈濟種子吳冉云師姊經營雜貨店,持續以慈濟名義關懷貧苦人,感動當地民眾護持善行。在這波動亂中,師姊的商店未受波及,民眾敬重她長年累月的付出,還排隊進入購物。
「社會之病,來自人心之病;菩薩知病,還要知藥──了解治病的藥方。」上人言,帶動知足、感恩,啟發善良之愛而付出,就是治療人心之病的藥方。
臺南九十多歲的環保志工張陳器和陳歐纏師姊,二十多年來勤做環保當運動;儘管兒孫滿堂、生活無虞,依然勤儉度日,將回收來的破襪子縫補、清洗後繼續穿,笑稱是「腳踩蓮花」。上人讚歎:「行善是治世良策,愛與善,是社會病象的解方。」
與大愛臺主管談話,上人認為,媒體負有利益人群的社會責任,若以聳動文字鉅細靡遺報導社會事件,彷若不斷餵病人毒藥,使之中毒愈深。
「淨化人心雖然困難重重,但無論如何,都要篤志力行。」上人勉眾用心製作好新聞、好節目,以人文清流淨化人心濁流。
「身」為教
二十九日早會,透過視訊連線舉行臺南慈濟中小學校長交接典禮,創校校長曾耀松師兄,在上人與全球慈濟人的見證下,將重任交託予張經昆校長。
「人間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本是傳道、授業的志業。」上人感恩曾校長九年來以校為家,發大心、立大願,正知正見、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們知理守禮、帶動老師們發揮教育良能,為社會栽培人才、為人間培養救人的菩薩。
接任的張經昆校長,是慈誠證號九十二號的資深慈濟人,長年積極投入慈濟活動,且辦學經驗豐富。上人期盼臺南慈濟中小學在張校長帶領下,持續培育造福人間的好人才,成就每一位師生的福與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