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安身安心 臺灣寶島行善義工團
撰文‧李委煌
 |
臺灣寶島行善義工團修繕造屋足跡遍布山海偏鄉,不設條件地廣召有心人同來伸援,為弱勢家庭或團體用愛打造出家庭、課輔教室等建築。
(相片提供╲臺灣寶島行善義工團)
|
臺灣寶島行善義工團,十七年來造屋近五百間,
期待弱勢人家身心有所歸屬,祥和幸福。
為弱勢人家修繕,是慈濟慈善志業「整體性」服務的內容項目之一;「臺灣寶島行善義工團」則是全臺最具規模、專職修繕和搭建鐵皮屋的民間慈善組織。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成立,目前幾乎每週六、日,義工均會出團下鄉,為低收、殘疾、隔代教養、無謀生條件、無能力翻修陋屋的各式弱勢家庭乃至遭祝融燒毀住房者重建家園。
無薪投入該團八年的施耀盛說明,平均每兩個週末,約莫三、四個工作天,即能從無到有建好一間房子──在一片土地上搭起架構,再覆上屋頂及牆面,然後置入輕鋼架、做好隔間及內部裝潢,在完成後並附上生活家具。
義工團的修繕或建房幾乎都是利用假日,也不對報名者設限;「全家人出動,阿公、阿嬤或小朋友一起來的,乃至各行各業的義工……」施耀盛細數他們背景:上班族、老師、學生、醫師、消防隊員、警察、老闆、農人等均有,除了鐵工、木工、水電等專業技術人員負責鋸鋼材、切木板、開挖化糞池、裝設衛浴設備、牽水電管線、做室內隔間等,也有諸多雜務需要人力,例如扶梯子、打掃整理、廚房備餐等,也就是由專業義工師傅帶著一般義工,一起完成每個修繕案。
義工團除了財務及倉管兩位專職人員外,所有相關工法、技術、交通、機具、材料、管理等團務,均由義工統籌包辦,並自付食宿交通;來自各界的小額捐款,幾乎全數使用在購買建材、機具及必要的運輸費用上。
早年,修繕建屋的案量少,隨著媒體報導與口耳相傳,寶島行善義工團漸為人知,受理的修建案,單單已通過的就排到年底了。「參加行善團的這八年來,比我過去上班工作還忙!」幾乎不曾缺席過任何一件援建修繕案的施耀盛坦言,這段期間家中有些變故時,他都剛好在偏鄉裏協助建屋。
無論貧富都要有個避風港
動輒就有七、八十人甚或逾百人報名的義工團,一律在週末上午七點整,統一集合於工地現場;遍布全臺各地的義工們,或搭乘夜車或提前一晚抵達,共同成就建屋修繕美事。
施耀盛說,若案子在中南部,住在臺北的他們就約凌晨兩點出發;若位於更遙遠的東部,他們則前一晚約十點啟程,趕在清晨抵達後吃個早餐即可開工。
義工們自備睡袋,在施工處附近的學校、廟宇、佛寺或教會裏借宿一晚,天亮後繼續趕工搭建。施耀盛說:「前陣子我們在臺東成功蓋房子,就睡在活動中心;躺在磨石子地板上,雖然吹著電扇,蚊子還是很多……」即使克難,但眾志成城,回憶起來別有滋味。
施耀盛印象最深的是幾年前募款資金吃緊,曾有修建案已被提報通過,但手邊卻沒有足夠的錢可動工。「你別擔心,我們會很快籌到錢的。」施耀盛才安慰了案主,對方不久後竟然因病過世,來不及住進新房子。「就算我們有一千位義工,但沒錢買材料也做不了事;所以資金和義工對我們來說都一樣重要。」他遺憾說。
無論來自小額捐款、發票捐贈或企業贊助,如今義工團的財務已健全穩定許多,加上不少有心人也組織了房屋修繕的行善團,因此義工團也調整比例,將贊助資金投入規模較大的修建案,例如可以服務更多人的偏鄉課輔教室,或是照顧特殊孩童的啟智中心建築等。至於像獨居長輩的廁所壞掉或是屋頂破陋等修繕程度較輕的案子,他們就可以轉介給其他修繕組織一起來協助。
十多年來,義工團已完成四、五百例修繕案,施耀盛從中也深感「家」的重要性,因為一個人不管有錢沒錢,生活忙碌後總要回到可以安心暫棲的避風港,這也是義工團為何專以房屋援建及修繕為服務要項;「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是義工團最高的宗旨。
「有地方安住就能安身,安身後才能安心;若每個人都能安心,社會就祥和了。」一個簡單的推想,就是施耀盛的修繕慈善觀。一位曾接受義工團幫忙建屋、如今也出團回饋的義工說:「有家的感覺是踏實的。」
施耀盛身為義工團裏的「關懷組」成員,在修建完成交屋後,會安排時間前往探訪、致贈物資,除了查詢工程品質,也不忘苦口婆心叮囑他們好好照顧新家,才不會辜負那麼多善心捐款和義工的愛心。
不過,義工團也有共識,交屋後就尊重案家的生活,不再打擾;但若在關懷中發現有案家子女就學困難等其他問題,他也會設法聯繫或轉介相關社福機構,協助尋求社會資源。
施耀盛兩年前卸任義工團理事長一職,他說,在現任理事長的帶領下,團務的制度與規模有長足進展,希望大家能繼續支持他們,共創愛與善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