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7期
2016-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一句話的力量
  健康百寶箱
  慈濟文字志工作品展
  人物誌
  聞法札記
  慈善臺灣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遼寧旅行團意外
  天涯共此情‧辛巴威
  靜思精舍生活禪
  草根菩提
  老人沒問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7期
  【慈濟訪視志工經驗談】 家人團圓 才是幸福好宅
撰文‧李委煌 攝影‧黃筱哲

房屋修繕完成,基隆志工、里長、提報慈濟援助的法院同仁等,前來祝賀小陳一家五口舊屋入厝。

慈濟協助弱勢家庭修繕,不只改善硬體不足,
更希望他們以「家」為基礎,齊心營造希望。

 

根據統計,慈濟協助弱勢家庭修繕,南部地區最多集中在屏東,中部多數在雲林、彰化,北部則分布於基隆附近一帶。

今年六十歲的黃秀燕,是基隆土生土長的碼頭工人女兒,記憶中的曾經,這裏礦工多、漁民多、老榮民多、原住民也不少;港灣風華早已褪逝,山坡地上有許多年久老房,日日迎著潮溼海風……黃秀燕也是具有二十五年訪貧資歷的慈濟訪視志工,關懷的對象中不乏有修繕需求,每一例的修復援建案,她和志工們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日前她接觸一位年輕板模工小陳(化名),是臺東阿美族人,和太太及二子一女,住在基隆一處山坡上老房閣樓;屋舍內外殘破、缺門窗、無浴室。其實小陳工作不失勤奮,也存了數萬元打算修繕,但連續兩次酒駕罰光積蓄,太太也氣得暫時離家。

小陳酒駕必須服勞動役,但他帶著三歲幼女難以執行,也無法到工地賺錢;地方法院得知他的困境,於是轉介慈濟關懷,黃秀燕偕志工家訪後有了盤算。

「若是改租房子,一年最少也要七、八萬,幾年下來就幾十萬了。」黃秀燕估算,小陳打雜工所得僅足夠溫飽,若要存錢租屋並不容易;她認為眼前最重要的是安定──讓三個孩子能安全生活,志工也會從旁陪伴鼓勵,希望能用愛喚回離家的太太,一起維持家庭。

黃秀燕考量得很細,「如果他帶著小女兒去工地,豈不更危險?」她認為這個修繕案的著眼點,主要是在三個幼兒的教養層面,若他們因為疏於照顧而誤入歧途,未來很可能變成另一個社會問題。

「所以我覺得,花這一、二十萬修繕很值得。」她強調,慈濟協助弱勢家庭修繕,不只是為了改善硬體空間,更希望能因此重拾家庭和諧或團圓。

 

熟齡人士安心養老

黃秀燕認為,應花時間做全面了解後,再決定修繕與否及修繕項目;當然也有輕重緩急,有的是單純漏水或浴廁使用問題,有的狀況則是攸關安全,例如破陋屋頂幾乎要塌陷了,隨時都可能會意外傷人。曾經,志工們在勘察評估後,決定儘快先裝上熱水器,因為考量家裏有位癱瘓的長輩,過去即便是在冬天時,他們只能用冷水洗澡。「水電也很重要。有人只能使用地下水,有人活在漆黑的屋裏,若是老人家跌倒怎麼辦?」安全與否,是最首要的修繕考量。

黃秀燕說,有位高齡老者獨居在偏遠山上,身體狀況不佳,加上屋舍老舊漏水,「我鼓勵老人家最好下山租屋,而不是修繕後繼續住在原處。」她說,不難理解老人家對熟悉環境的固執,但她也會多次地關懷勸說,甚至建議對方若條件符合,不妨考慮到政府安置機構生活,也比較有人照顧。如果老人家對於入住安養機構有疑慮,志工也會陪著長輩去走走看看,有時候即會發現和想像不同而願意遷入。

黃秀燕記得,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伯住在供奉無名枯骨的有應公廟旁,平日睡在供桌上,長年來也沒人忍心驅趕。老伯曾靠賣麻油維生,因膝下無子,收養了一對兒女,但他們後來賣掉老人家的房產後就離去了……

經過里長與村民同意,慈濟志工在廟旁空地搭了小木屋給老伯安住,「我們定期關懷老伯,直到他往生,連火化後事也一併處理了。」黃秀燕說。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黃秀燕說,因為擔任訪視志工,才有機會接觸弱勢家庭的居家實況,「也總是很不捨。」有人家為了防止屋頂坍塌,以大塑膠布鋪設,聊勝於無;或者是梁柱嚴重腐蝕,屋瓦搖搖欲墜,甚至屋外樹枝都伸展進屋裏了……社會有許多暗角處,看似環境不宜人居,卻是住了活生生的一個家庭,「他們連基本的生活品質都沒有。」一般人手邊只要有點錢就會趕緊設法改善,但他們卻日復一日忍耐,可以明顯感受到無能為力的困境。



今年五月底的一個週末,志工們準備豐富午餐,祝福小陳一家人入住修繕完成的新房,他的兩個兒子更是喜孜孜地看著屬於自己的房間,這天距離當初的勘察評估,不過才一個多月。

小陳也邀請了協助他的法院人士與里長來作客,更令眾人欣慰的是,小陳的太太也返家了;志工勉勵小陳夫婦,只要齊心協力,生活就能夠改善。

正當基隆志工祝福小陳一家人時,不遠處的另一間老舊公寓五樓,也有七十位志工正忙著幫忙一戶有著聽語障礙的母女拆卸天花板,準備展開修繕工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