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7期
2016-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一句話的力量
  健康百寶箱
  慈濟文字志工作品展
  人物誌
  聞法札記
  慈善臺灣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遼寧旅行團意外
  天涯共此情‧辛巴威
  靜思精舍生活禪
  草根菩提
  老人沒問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7期
  老厝 現代
撰文‧李委煌 攝影‧黃筱哲

彰化溪州的陳家母子,安心地住在修繕後的竹管仔老宅;鄰人親睹翻修過程,無不讚歎稱奇。


在雲林、彰化等地區,有許多傳統「竹管仔厝」,混和著竹子和泥土的壁面,造價低廉,陪伴臺灣人走過物質不豐的年代。
志工修繕時不輕易破壞,盡力取得屋主的同意及共識,寧可多費點工保留風貌,藉此傳承古宅歷史及祖德馨香。
維持以竹管為骨架的牆面,新增鋼骨支撐的結構,堪稱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更具建築特色。

捨卻墨綠竹色,改塗以淡橙色,增添竹管的創意色彩。彰化二林的老吳家,座落在藍天白雲之下,別樹一幟,幾乎成了社區建築的特殊景點。


屋瓦 復古



 

傳統的磚房屋瓦破陋漏水,最簡便的修繕方式即是拆除後換上鐵皮屋頂。但中區慈濟志工卻像是骨科醫師般,小心翼翼地保留病患傷肢,儘量修補搶救,而非輕率截肢。
志工貼心找來屋瓦師傅,試著用傳統工法修補老宅舊瓦,並加強防水措施,讓古厝得以完善保留屋齡已數十年、甚或百年歷史的房瓦原貌;此舉也等於保存了臺灣傳統建築美學。

老舊屋瓦不敵歲月而破損,加上颱風襲擊後就千瘡百孔。雲林一戶人家,泥牆腐朽斑剝,屋瓦缺漏,床上擺了多個水桶盛裝雨水,甚至在屋裏拉撐起塑膠布狼狽擋雨。

 

 


屋內 宜居

雖說臺灣已經高度現代化,但在偏鄉仍有許多貧戶,缺乏基本的浴廁、廚具設備,只好在屋外煮食,風雨來時極為不便;有些甚至因為疾病無法自理生活,居住空間狹隘或髒亂,日久影響健康。
慈濟志工協助房屋修繕,會視房屋空間條件及實際使用所需來裝設家具;包括提供瓦斯爐具,讓家人在家烹調飲食、不必外食;裝設熱水器,入冬不再洗冷水澡。而有些家庭三代同堂或孩子眾多,慈濟修繕也會考量成員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增建隔間,保有隱私。
修繕技術其次,最重要是將心比心,能增益家人之間的互動與幸福感受。

雲林四湖的曾先生,自幼下肢嚴重萎縮變形,幾十年來只能在地上拖行挪動,未就學而不識字;但他性情開朗、樸素憨厚,經常騎著電動車到廟宇賣金紙,一切自食其力。慈濟協助他做房屋修繕,貼心地在裝設馬桶時將高度降低,並打造無障礙設施,便利他日常出入及使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