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勉阿嬤的日常
撰文‧徐千惠
九十五歲的黃勉阿嬤,
上午做環保、中午回家簡單煮食用餐,
下午又出門收資源回收物;
以自家為中心、腳程半小時以內,
都是她撿拾回收物的範圍;
一整天行程滿滿,菜籃車也裝得滿滿。
 |
高齡的黃勉阿嬤儘管身體健朗、手腳敏捷,但若沒有堅定的一念心,那能數十年如一日做環保、撿拾可回收資源。
(攝影/何庭瑜)
|
從店面林立的臺北南昌路走進巷弄內,慈濟「吉留環保教育站」的婆婆媽媽正忙著,仔細分類各色紙類、瓶罐。九十五歲的黃勉阿嬤滿面笑容,唱著歌,逗得一群七、八十歲的環保志工開懷大笑。
黃勉阿嬤一邊說著她來慈濟做環保的因緣與收穫,手邊已然處理了數本舊書,動作俐落。聊著聊著,阿嬤突然起身說:「要趕回家了!」原來她心裏盤算著時間,吉留環保站的環保車半小時後就要到她家樓下及附近載運資源回收物,所以她得趕著走了。
跟著阿嬤穿過大街小巷,她一下彎進店家撿拾寶特瓶或紙類,一下走進大樓的回收處,問有沒有回收物……原來老菩薩二十多年來就是這樣做資源回收的,以自家為中心,腳程半小時以內都是她「運動」的範圍。
我心疼地問阿嬤,有沒有因為撿回收資源被趕或被吆喝責罵過?阿嬤笑笑地說,不多,因為她出門一定要戴上有「慈濟」徽章的運動帽,「戴著它,大家都很願意讓我撿回收物。但如果碰到了,我會跟對方說『我不是撿去賣錢的,是拿去做功德,這個功德您也得一半喔,大家一起做』。這樣說明,其實對方都是很樂意的。」
阿嬤開心地說,可以做善事,可以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退休更忙,風雨無阻
阿嬤出生在臺北南港,從小被送去汐止當養女,九歲就開始做工賺錢,沒有上學念書,年輕時幫人打掃洗衣養家,最多同時為七十三戶人家洗衣服,得在清晨兩、三點就出門工作;雖然生活十分辛苦,但她很早與慈濟結緣,一九七○年代就開始捐善款幫助艱苦人了。
為家計勞碌大半輩子的阿嬤,七十二歲時「失業」了,因為雇主們買了洗衣機,也顧慮阿嬤年紀大,而不敢再雇用她。所幸阿嬤看得開,想想孩子都獨立了,家庭責任算是了了,於是她拉著菜籃車,開始四處做資源回收,定期送至中正區的環保回收點,並主動向環保志工們表示,她「退休」了,可以出來做好事了。
阿嬤每天的行程緊湊,什麼時間繞去巷道撿回收、什麼時間該去學校收寶特瓶、什麼時間到大樓垃圾集中處、去哪家公司拿回收紙類,行程在她的心中清清楚楚;中間的空檔,就到吉留環保站做資源分類,處理紙類時,手腳尤其迅速。
環保志工洪金鴻讚歎阿嬤的堅持與毅力,無論冬天或夏天、大太陽或下雨,都不休息,這樣恆持二、三十年。而且阿嬤關懷環保志工的心,就像母親一樣;七十歲的志工李謝陞開環保車,常常忙到不吃午餐或很晚才用餐,阿嬤會作勢打他屁股,並且嚴厲地告訴他:「再不聽話,不好好照顧自己,我就不要把回收資源給你載了!」
「我跟孫子說,阿嬤沒有什麼錢可以留給你們,但會留很多功德財給你們。」黃勉阿嬤說,她覺得因為做了環保,所以孫子們都很乖很懂事,兒女也不會因為她的年紀反對她做環保,只會貼心地關懷她走路要走穩些、過馬路時要小心,「所以我每天都很自在,很感恩!」
舉重若輕,有心不難
阿嬤住在沒有電梯的舊公寓四樓,每天出去回收的資源,如果附近沒地方能存放,就必須用菜籃車拖回、搬上四樓住家;等慈濟環保車抵達時,再和志工們協力搬下樓。
阿嬤住在建國中學附近,她每天進校園回收飲料瓶罐,雖然也有其他人前往收取,但學生說,他們要留給「寶特瓶阿嬤」。阿嬤自嘲,可能老人家卡古椎,比較占便宜吧。
質地較輕、容易搬運的寶特瓶是阿嬤眼中的寶;學生下課後,留在運動場打球,場邊就擺著飲料;有時阿嬤為了回收飲料瓶,就坐在球場邊靜靜等待,不漏失任何可以回收的機會。
阿嬤的回收範圍涵蓋牯嶺街、寧波西街,這一帶有多家出版業者與書商,「大白」、「小白」(全白大小紙張簡稱)是阿嬤的最愛,回收後不用再多做整理。
問阿嬤,紙那麼重,您要怎麼搬呢?阿嬤說:「我就在樓上捆好,從三樓丟到一樓再撿啊,環保車馬上就來載。」阿嬤用智慧克服困難,真的是「有心就不難」。
環保道場,自度度人
吉留環保站每天大約有十幾位志工來做分類,大部分都是頭髮灰白的年長志工。認識阿嬤超過十年的李春慧說,阿嬤很愛慈濟、很愛上人,去年到慈濟關渡園區參加歲末祝福,緊緊握著上人的雙手捨不得鬆開。
一輩子勞動的阿嬤心念單純、堅定,在戶外環保點風吹日曬雨淋,她都無所謂,常說年輕時過的日子才算辛苦,「現在大家不嫌棄我年紀大,願意讓我做環保,真歡喜呢!」
志工李謝陞說,以往中正區環保志工都前往萬華華翠環保站,然而年長志工往返不便,為了讓他們能就近付出,三年前終於成立吉留環保站。
當他知道黃勉阿嬤回收資源的數量龐大,卻要等到南昌路銀行環保定點每週二的回收時間,才一車車推去集中讓環保車載走,他十分不捨,所以儘管環保車載運的地點多,時間已非常緊迫,他仍舊把阿嬤放置資源的環保點排進來載運。
「只是多付出一點體力與時間,就可以減輕阿嬤很大的負擔,這是一定要做的事。」李謝陞感恩說著。七十歲與九十五歲的環保志工,相互疼惜與成就,做環保如修行,自度也度人。
銀行外的環保點每週二集眾人之力整理回收資源,前來的婆婆媽媽們不分年紀都喊黃勉「阿嬤」。結束工作,黃勉阿嬤又拉著菜籃車馬不停蹄朝下個回收點前進。
(攝影╲黃筱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