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7期
2016-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一句話的力量
  健康百寶箱
  慈濟文字志工作品展
  人物誌
  聞法札記
  慈善臺灣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遼寧旅行團意外
  天涯共此情‧辛巴威
  靜思精舍生活禪
  草根菩提
  老人沒問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7期
  慈濟文字志工【作品分享】 尼泊爾青年克難記
撰文‧攸尼斯(Unish Khyaju)翻譯、整理‧曾美姬

十九歲的攸尼斯(中)協助慈濟志工翻譯,也學習錄影技術,成為人文真善美志工。

(攝影/游錫璋)

尼泊爾地震,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衝擊,
但我依舊擁有為其他人分擔憂苦的能力,
我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



我的家鄉尼泊爾,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八的強烈地震。當天早上,天氣非常晴朗,我在家準備五月三日的升大學認證考試;忽然間天搖地動,我躲到桌子底下,房間裏霎時瀰漫塵土,我想自己可能活不了了!

一分鐘後,撼動漸歇,我跑出僅剩二樓樓板的房子,看到的卻是一生中最可怕的衝擊──附近的房子幾乎夷為平地,滿地都是瓦礫、磚塊,孩子們受傷,尖叫、呼救聲充斥著街頭。我急著到處找尋家人,終於找到父母親及兩個哥哥,也慶幸他們沒有受傷。

我們失去所有家當,也失去了希望。瞬間的地震,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因為擔心餘震,大家跑到空曠地避難,以竹竿撐起塑膠布棲身。入夜後,是噩夢的開始,傷者及老人的哭泣聲,讓我整夜難眠。成千上萬無家可歸的人們,住在沒廁所的空地,加上不乾淨的飲水和環境污染,腹瀉、發燒的人不斷增加。不僅飢餓,心裏也充滿恐懼,那陣子的生活真是很艱難。

五月二日,穿著藍上衣、白長褲的慈濟志工,出現在帳棚區關懷。隔日他們設置了廚房,還雇請受災居民以工代賑,幫忙清洗、烹飪、配送、家訪、翻譯等;我也參加以工代賑,協助他們翻譯,同時也幫忙自己的鄉親。

五月四日,慈濟帶來十五頂大帳棚,我們趕緊搭建;隔日,我們再搭了九頂,於是附近居民終於能搬到大帳棚區,而我們一家人也住進其中一頂。

大帳棚空間寬敞,而且棚頂較高,比起之前算是改善許多。後來國際紅十字會也來了,在我們稱為曼索里(Maheswori)帳棚區的這裏,設立起四座行動廁所,慢慢地提升了災後的衛生品質。

駐守曼索里帳棚區的西班牙醫療組織,在五月六日撤營後,由慈濟醫療志工接手照護。我們繼續幫忙翻譯,協助居民與醫師溝通,讓數百名患者順利得到醫療診治。

地震後,攸尼斯一家人在曼索里帳棚區住了三個月。(攝影/蕭耀華)

帳棚生活,苦中成長

地震後一個多月,學校才恢復上課;我們因為要參加大學考試,亟需可以安心讀書的空間。我找到離帳棚區很近的一座印度廟,它沒有被地震震垮,平時提供給社區居民聯誼活動使用,我主動申請成為臨時圖書館。

大家的書本、桌椅都被埋在瓦礫,沒想到慈濟志工得知後,隔天就載來四張桌子、四十張椅子和四十本書本,送入這座臨時圖書館,讓學子們能專心準備考試。

慈濟志工照顧我們,也給了滿滿的愛;災後的痛苦和悲傷,在他們的陪伴中得到紓解,而這也激起了我想成為志工的一分子,經常參加慈濟活動,也很高興因此能幫助到我的國人。

來自單親家庭的羅強(Rojan Shrestha),房子在地震時毀塌了,他和爸爸兩人搬進帳棚區;他的爸爸因為癌症末期,身體虛弱,也因為無法自理生活,以至於帳棚很髒臭。

羅強非常孝順,但他只是一個青少年,沒有辦法好好照顧爸爸。我看到慈濟志工走進去,幫忙他照顧爸爸並清洗床鋪,將帳棚整理乾淨。他們的善心觸動了我,我也加入協助的行列。

有志工問羅強,為什麼爸爸生病了,他不告訴任何人,選擇獨自默默承受?懂事的他說:「大家因為地震失去家園,都很苦,我不要再給大家增加苦的負擔……」

一個月後,羅強的父親去世了。羅強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先前夢想成為成功的人,尤其想和社會組織合作,幫助和他有相同遭遇的人;但是災後衝擊太大,他失去求學的信心。慈濟志工知道他的困難後,決定提供助學金,讓他繼續學業。

如今羅強就讀國家學院(National College),住在親友家,而且也成為熱心的慈濟志工,我們常相約參加慈濟活動,一起服務鄉親。

 

忙碌止飢,心靈飽足

位於加德滿都的奇翠巴蒂(Chuchepati)帳棚區,有一千八百個家庭;去年八月一日,慈濟在此舉辦大型義診和衛生教育推廣。清晨下起大雨,居民很失望地說:「今天應該不會舉行義診了!」但志工沒有放棄,穿上雨衣,用磚塊、竹排,鋪設在泥濘的地上,方便大家出入行走。

居民撐著傘排隊候診,志工們也在雨中表演手語,彼此愉快互動,順利完成了五百九十七位的看診工作。我突然想到,這就印證「靜思語」所說的:「我們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

八月五日,臺灣高雄黃靖輝師兄來到尼泊爾賑災,我開始跟著他學習錄影等技術。錄影是我的愛好,經過半個月的訓練,我加入慈濟在尼泊爾的記錄團隊,成為一名「人文真善美志工」。

慈濟志工在尼泊爾賑災,通常六點吃完早餐後出門做事,但午餐往往不定時;災後慈濟援建多所學校簡易教室,我跟著志工拜訪巴吉索里學院時,校長丹庫瑪(Dhan Kumar Shrestha)說:「如果沒有慈濟協助,學校將會面臨很多困難。」他強調:「新教室的品質很好,不但堅固而且明亮,學生也有足夠空間上課,附近的學校都很羨慕呢!」

任務結束時已是下午兩點了。我告訴靖輝師兄說好餓,他回答:「我也餓了!」我無法表達當下心情,感動於志工經常把飢餓置之度外,忙著奉獻愛心與心力,只為了幫助我們。

攸尼斯二○一五年十二月到臺灣參與慈青志工隊,並前往花蓮榮民之家服務,蹲下向長輩問好。

(攝影/柏傳琦)

 

竹筒歲月,重建啟示

我們在帳棚住了三個月,才在倒房的旁邊搭起磚房,大概只有七坪多,裏面有兩個小房間;空間狹窄,有時我會去奶奶的家睡覺。

父親以前是建築工人,後來經營磚塊買賣;為了做生意,他貸款一百九十萬盧比(約新臺幣五十九萬元),六年多來,欠貸金額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到兩百五十萬(約新臺幣七十七萬)。因為我們延遲繳付貸款利息,銀行還增加了一倍利息。

地震後,父親每天無所事事,讓我相當擔心。我大哥是農業碩士,他向朋友借錢才能完成學業。二哥放棄學業,工作多年,去年他跟銀行借貸旅費,九月飛往杜拜當勞工;無奈的是,在當地賺的錢難以支付他的貸款,所以又衍生出另外的困難與問題。

銀行已警告過我們多次,如果不按時支付貸款與利息,就會強制以我們目前居住的那塊土地來抵押。媽媽每每想起就會哭泣,我無法勸她不要擔心;而爸爸的壓力很大,已身心疲憊。

地震後,二○一五年下半年,我們面對了各個接踵而來的困境,先是遇上洪水,接著是政治問題導致尼泊爾和印度之間的邊境封鎖。尼泊爾的燃料和民生物資仰賴周邊國家進口,尼印邊境封鎖造成了尼泊爾境內的燃料危機、物價飛漲,不只失業率升高,糧食、藥品也跟著短缺。邊境封鎖造成的受難人數,可能高過地震造成的傷亡,這對我的故鄉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我們沒有忘記慈濟志工地震後對我們的激勵。志工分享關於「竹筒歲月」的故事,慈濟的源起來自點滴累積,小錢可以行大善;我相信,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

 

為人分憂,喜歡自己

大學考試因為地震延遲到六月三日,我終於順利通過;因為家貧,我只能向學校申請學費優惠及獎學金。地震前,我的第一志願是工程學系,希望投入國家水力發電相關領域;如今我的夢想是加入慈濟人醫會,所以改選讀醫療保健管理學系,希望未來能跟隨慈濟志工的腳步幫助眾生。

二○一五年十二月,在許多人的協助下,我們克服了簽證申請的困難,到臺灣參加「全球慈青營隊」,並參訪敬老院和醫院,為長者和病人祈禱,並表演手語歌曲同樂。

先前,慈濟志工到尼泊爾時為我們祈禱,帶來許多援助物資,為我拭去悲苦的眼淚;現在,我也是個可以為其他人分擔憂苦,共享歡喜的「慈濟青年」。比起過去的自己,我覺得快樂許多。

對眾生設身處地並且平等對待,這是我向上人所習得最重要的法。這趟臺灣行,開啟了我對於「慈悲」與「智慧」的學習,我充滿無盡的感恩。

「我們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身為尼泊爾青年,經歷層層困境的磨練,如今我對這句靜思語有了更深的體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