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7期
2016-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一句話的力量
  健康百寶箱
  慈濟文字志工作品展
  人物誌
  聞法札記
  慈善臺灣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遼寧旅行團意外
  天涯共此情‧辛巴威
  靜思精舍生活禪
  草根菩提
  老人沒問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7期
  回憶無盡
資料提供‧曾美姬 撰文‧葉又華

曾美姬二○○九年參加貴州冬令發放,和小朋友互動。(攝影/李承志)

翻看著過往記錄的相片,
信手拈來都是珍貴歷史;
曾美姬穿梭在回憶之間,
見證了以前的人如何走過來,
更清晰看到自己的方向。

陽光初露,低溫依舊,樓頂鋼筋綁紮已近完工。勘驗後,十四樓牆面和樓層以水泥封頂。工程人員扛起如龍一般的水泥管,自如地行走於寬約五十公分的牆筋上,管內餘漿泊泊,濺得底層鋼筋滿是泥漿,忙壞了兩位女性工程人員,趕緊沖洗鋼筋,否則泥漿乾了可不是好玩的。

二○○四年三月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工程日誌曾美姬記錄

二○○三年,位於臺北關渡的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啟建,工程一年零六個月期間,八十位人文真善美志工分工進駐工地記錄,曾美姬是其中一員;她不僅輪值白天,還包括夜間。寒冬低溫攝氏四度,夜風襲得臉頰陣陣刺痛,雨點飄落,雨水沿著衣領汩汩流下;她穿上雨衣,依照工地規定,戴上工程帽,扣緊了腰間的安全索,緩緩地登上十四樓頂。

鋼筋橫豎排列整齊,架出方格陣列,工程人員們埋首蹲坐,將鋼條交錯處逐一捆緊,一張鋼筋大網於焉成型。曾美姬拍下這些畫面──工程人員行走在模板邊緣忙著灌漿,又或將灌好的泥漿逐一抹平,他們神態悠閒,如履平地。

曾美姬和工程人員們一起度過無數個白晝與黑夜。只要天氣變冷、下雨了,她就帶來巧克力讓他們補充熱量;工程進度徹夜忙碌至凌晨,她也會在清晨送來熱騰騰的早餐和大家一起享用。他們見著她總是備感親切:「營造所的王所長說,每次灌漿時,師姊都會上來;才一轉頭見看到你了!」記錄的空檔,她彎下腰一同收拾可回收的鐵管,打理周遭環境。

這天,建築最高點的屋脊準備封頂,斜梁式的屋脊增加了灌漿的困難;頂樓風勢強烈,水泥輸送管的馬達聲轟隆作響。一會兒,馬達聲驟然停止,水泥備料接續不上輸送的速度,工程人員只得擱下手邊的工作,坐下來等待。

其中一位望著關渡平原感慨地說:「這裏風景真美啊!工程要完工了,再來也沒有幾趟了。」工程領班招呼大家:「今天算是封梁,大家站好,照張相紀念喔!」

曾美姬在筆記本寫下:「在七十八公尺高的屋脊,有風的聲籟伴奏,以遠海灘頭為背景,在山色水勢的見證下,留下一張永恆的回憶。」她看著屋脊漸漸被泥漿覆蓋,工程梯再度被馬達震動,「師姊!趕快下樓,要灌工程梯的牆面了!」她依依不捨地離去;走過一年零六個月的晴雨和晝夜,她彷彿也成了這裏的一部分。

完成工程記錄的這一年,曾美姬五十五歲,甫自職場退休一年多,投入書寫志工記錄,成為她生活的重心。若說時光過往即成歷史,記錄歷史時刻的吉光片羽對她而言有種難以言說的吸引力,問她何以這樣日夜投入?踩著鋼筋、和著粉塵,登上未完工的高樓難道不怕嗎?她認真思索:「我也是鼓起勇氣上去的,我也不知道哪裏來的傻勁兒!」

憑著她的這股傻勁,在慈濟的眾多歷史時刻留下了諸多文字和影像。

二○○○年間,曾美姬投入慈濟之初參與九二一「希望工程」校史撰寫,這張偶然尋得的照片,是她在桃源國小記錄的身影。

(相片提供/曾美姬)

重拾寫作志願

曾美姬任職成衣外銷公司,老闆賴金龍時常投入慈善活動,捐助偏遠地區的教養院和弱勢團體,同時護持花蓮慈濟醫院,她也因此接觸慈濟。一九九○年代,成衣外銷經歷產業轉移,西進中國大陸設廠,她服務的公司業務量逐漸減緩,因此在餘暇投入繕打志工,協助慈濟臺北分會將紙本的文史資料電子化。

她每次到臺北分會領回一本書,打字存入磁碟片繳回,然後再領下一件工作做;包括證嚴上人講述的《八大人覺經》、花蓮慈濟醫院募款興建過程等資料,從中更認識慈濟,「整本書打完,已為我鋪好未來之路。」

臺灣九二一地震後,慈濟展開「希望工程」援建。二○○○年,曾美姬和志工一起到援建學校臺中石岡國小鋪設連鎖磚;那日豔陽高照,眾人汗流浹背,衣服溼了又乾,乾了又溼。

曾美姬站在石岡國小的穿堂,望著遠山,聽見大甲溪流水潺聲,忽然挑起了寫作的思緒。回程在遊覽車上,她就著燈光,倚靠著扶手在筆記本裏寫下:「遠眺碧綠山巒,靜聽溪水潺潺。宏偉的水壩,秀麗的風光,唯青山綠水共徜徉。」

她順手將這則筆記寄給資深筆耕志工陳美羿,立即獲得邀約,參與「希望工程」校史的撰寫。她開始密集往返北、中部,薪水近半都花在車資;儘管每次採訪前總是焦慮揪心,但兩年間竟寫完七所學校的校史並且付梓。

曾美姬年少時投身寫作的志願,沒想到在參與慈濟之後實現。

老家位於中壢,母親將前廳租給豬肉攤,攤位旁好幾疊用來包豬肉的報紙,當中的副刊版,都是曾美姬的課餘食糧。幾乎鎮日都在看報紙,功課也無人督促,學業成績一落千丈,但即使手心被老師打腫了,還是難以讓她放棄閱讀的嗜好。作文也成為她的拿手科目,時常被老師抄寫在黑板上當作範本。

初中畢業時,她投稿校刊,獲得了生平第一筆稿費;然而面對生活的貧困,她中斷學業投入職場,寫作的志願嘎然而止。如今因緣流轉,又再度拾筆寫作。

二○○三年起,曾美姬投入臺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工程記錄,在工地度過一年零六個月的晝夜和晴雨。(攝影/林炎煌)

 

 

走進「歷史」場景

慈濟基金會一九九七年展開貴州扶困計畫。十年後,在基金會同仁林櫻琴的邀請下,曾美姬開始整理累積數十萬字的文史檔案。

她曾聽聞志工高明善說,十年來進出貴州數十次,每一回想到貴州總是感觸頗深,覺得生在這個赤貧的地方,村寨裏的人即使生活困苦,卻依舊孝順、友愛。他遇見一位小女孩,小學四年級還沒念完就輟學,媽媽沒多久改嫁離家,小女孩挑起家計,不僅無怨,甚至諒解媽媽的無奈。

曾美姬讀著檔案裏每一行文字、每一張照片,彷若也身處在貴州助學金發放的現場,於是興起了「想到貴州看一看」的念頭。

二○○九、二○一三年,曾美姬兩度參與貴州冬令發放的文字記錄。寒冬細雨,破曉前的濃霧裏,她目不轉睛地望著車窗外。車隊走在貴州羅甸縣的山間,布滿碎石的山間小徑蜿蜒,孩童們背著書包在朦朧裏沿著山路行走。

在發放現場,鄉親們翻山越嶺而來。寒風裏,大家雙手環抱,彼此貼緊身子取暖,親切地和志工們打招呼。曾美姬聽不懂貴州鄉音,卻自然而然地綻放笑容。「婆婆,您幾歲啦?」曾美姬扶著長者親切地問,她彎腰附耳,透過翻譯聽聞回答卻嚇了一跳。眼前的「婆婆」久經風霜,皮膚乾燥而皺摺,外貌顯得蒼老,年紀卻和自己相仿。

曾美姬回望自己年屆六十,依然可獨立來去,投入諸多慈濟志業;當她就著外貌稱呼和自己同齡的對方為「婆婆」時,雖然沒有惡意,卻自覺無意間為對方貼上了「殘弱」的標籤,顯得不夠尊重。這讓她日後編輯志工文稿時總是特別留意,改以「長者」作為敬稱。

 

貧苦歲月溫暖

在貴州,一位個頭嬌小的女孩自面前走過,她領完白米,卻淚眼婆娑。曾美姬和另一位志工對望一眼,「是受什麼委屈了嗎?」連忙趨前詢問。她們親拍女孩的肩試圖安撫她,沒想到,女孩竟哭得一發不可收拾。

土地貧瘠,村寨農民的收成,只能維持半年的生活,必須借貸買米,等待來年收成再償還。女孩哽咽逐漸平復,緩緩說道,家裏的農作收成總是歉收,每年向外婆借糧;即使一心期望努力耕作好還清借來的米糧,卻無奈怎麼努力,似乎永遠趕不上積欠的米糧。如今領了十五公斤的白米,不勝歡喜,只是想起家中的處境,不禁悲從中來。

貧苦,曾美姬是經歷過的。她出生時適逢政府推動「三七五減租」,家裏雖擁有土地,富甲一方,敦厚老實的父親將政府收購土地的公債交予他人,受騙之餘從此家道中落。

某個寒冬的清晨,六歲的她和四歲的妹妹,睡臥在母親肩上的竹簍裏,全家遷離原本居住的三合大院。儘管兄姊們都未升學,投入職場貼補家用,父母仍時常為了金錢用度而爭吵,父親甚至告訴她:「阿美!你跟到苦阿爸,我沒有能力讓你升學……」

曾美姬初出社會,考進臺北公路局上班,後來考取高職,開始半工半讀,耐著雙腿因久站而來的腫脹不適,夜裏時常擁著棉被而泣。之後在新店通用電子打工,有段時間每天從中壢通學北上,哥哥資助學費和車資,妹妹每晚到火車站接送,母親用棉被裹著飯桶保溫,讓她入夜回家仍有熱騰騰的飯食可享用。那段貧苦的歲月,儘管身體勞累,卻覺得歲月靜好,心底暖洋洋的。

「清苦童年,受環境牽絆,無緣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在慈濟學堂,學習到的是終生受用的寶藏以及人生哲學。」回首過往,她更能向前看,「豐盈慈濟路,永無止盡……」

二○一五年八月,曾美姬參與尼泊爾強震賑災記錄,和當地志工蘇曼分享如何撰寫報導。

(攝影/游錫璋)

溯源不能等待

「十五年志工生涯,由只會文書軟體而至多媒體;由單純筆耕,乃至專題製作、編輯排版;因為感染失聲,在動過兩次手術後,今日能站在講臺傳授經驗,甚至遠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教學。學習、成長也漸年長,每個階段性任務完成,是另項任務的開始,其過程有甘、有苦、有樂。」

講臺上,曾美姬仔細講解著標點符號的用法,她實事求是的個性也展現在編輯志工文稿上。有時,她致電給寫稿的志工,了解對方想表達但寫不出的原意,接著分享自己想到的寫作方式;如果遇到新進的志工,她會利用視訊鼓勵對方如何開始寫作。

她運用網路搜尋各種歷史照片,編輯圖文,剪接成影音檔,變成講課的教材。「你們知道臺東到花蓮每個火車站的變化嗎?」有一回,曾美姬來到臺東講課,播出一個影音檔,畫面呈現臺東至花蓮沿途各個火車站從日治時期至今的舊照片。她喜歡用圖像說故事,讓志工感受時空歲月的變化。

打開曾美姬的電腦,裏頭占滿了各種慈濟文史照片和文稿。二○○七年起,慈濟志工歷史小組成立,考證、撰寫各地慈濟道場的歷史紀錄,曾美姬負責統籌雙北市和基隆的歷史檔案。

她陪著志工討論撰寫題綱,編輯圖文乃至處理印刷事宜。「歷史小組」歷經每一年的人事更迭,她依然孜孜矻矻地持續努力。記錄慈濟歷史,無意間培養了她蒐集舊照片的興趣,她因此蒐羅自己童年時,以及投入慈濟之後各個階段的舊照片,還決定召集兄弟姊妹和後姪輩開始記錄家族歷史。

「以前不懂得『留足跡』的重要,還好當年有人拍到我……」畫面裏的曾美姬站在大樹前,手上拿了筆記本執筆書寫,目光凝望著遠方。這是她投入筆耕隊之初撰寫「希望工程」校史的身影,找到這張照片時,她感覺驚喜。

若問她「留足跡」為什麼這麼重要?「這樣才知道以前的人怎麼走過來的啊!」她說,就好像現在重新翻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興建時的照片,「才真正體會到,為什麼經常有人會說,每天都在創造歷史。如今人們只看到人文志業中心的建築,但他們如何知道,工地朋友是在何種環境下完成這棟建築的?」

照片召喚著當下回憶,她在不同的記憶場景裏穿梭;也彷若將她拋向回首前人來時路的遙想,和自己的人生記憶相互輝映。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