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靈魂安然無恙
撰文‧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我的靈魂安然無恙,我的靈魂安好、安好……」
這靈性的吶喊與呼求,為人性所共有;
因信仰而得救的故事,令詩句成為金科玉律。
今年暑假到美國探親,在波士頓見識到現代基督教會的週日禮拜。幾位年輕歌手在臺上彈吉他,領唱崇拜聖詩,上千位信徒站在如劇場般的會堂裏,看著兩旁螢幕上的歌詞唱和。
有人擺動身軀,有人攤手沈思,有人高舉手臂迎向讚美歸依的主。我環視周遭,從青少年到白髮皤皤的長者,從白種人到亞裔、拉丁美洲裔都有。是什麼力量將他們結合在一起?
唱詩崇拜幾乎長過接下來的牧師講道,詩句簡潔似祈禱句。例如:「我的過去已被擁抱,我的罪惡已被寬恕,在祢眼中我已無可責備,我的歷史已被改寫。」「我的靈魂安然無恙,我的靈魂安好、安好。」
那唱誦反覆盤旋,聲聲喚入心田,撫慰在塵世奔波的疲累身軀,教精神為之振奮。這靈性的吶喊與呼求,為人性所共有。因信仰而得救的故事,也令這些詩句成為金科玉律。
「我的靈魂安然無恙」此句,出自十九世紀基督徒斯百福(Horatio Spafford)所寫的聖歌。他原是芝加哥成功的律師,在四歲兒子病逝不久,一場大火也吞噬了他的房地產。他仍勉力協助城市的重建,包括安頓災民。
兩年後,他準備帶全家乘船到歐洲度假,因業務耽擱,讓妻兒先走。不幸船遭撞沈,四個女兒都罹難,只有妻子生還。他接到電報後趕去,當船航行到出事地點時,他傷痛至極,祈求聖靈的安慰:「一切安好,讓主的旨意成就。」後來進一步寫成詩歌:「有時平安如穩穩的江河伴我行,有時悲傷如浪濤翻滾,無論我的境遇如何,主已教我說,我的靈魂安然無恙。……」
斯百福的遭遇,被所屬教會解釋為上帝的懲罰;但他並未氣餒,出走另立教派,到耶路撒冷成立慈善團體。他不傳教,以博愛幫助貧病苦難者,服務的對象包括穆斯林和猶太人。
如此堅定的信念歷經千錘百鍊,照亮自己和他人。佛教也常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仰深切,且以行動實踐,生命才能得救,方得宗教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