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8期
2016-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健康百寶箱
  臺南志工人物誌
  助人線上
  寰宇慈濟
  人文教育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8期
  心靈交流道

難得團圓

與花蓮監獄慈濟關懷團隊走過十幾道鐵門,來到中秋節懇親會場,收容人坐在長桌旁,引頸期盼家屬的到來。我與一位長得眉清目秀的年輕人聊天,得知等一下媽媽跟九歲的兒子會來看他。

兒子在他入監後才出生,由媽媽照顧。他說,以前都覺得媽媽對他好是應該的,被關之後才體認到,沒有什麼事情是「應該的」。

年輕人從鄰座的收容人家屬得知,因為兒子發燒,和媽媽臨時都被擋在門外,瞬間他的眉頭深鎖,擔心又難過。好險,後來放行,他把兒子抱在懷中,我摸摸孩子的額頭,真的有發燒的現象。父子情深,沒有爸媽在身邊的孩子,更加令人疼惜。

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刑期三十年,又因違規被移監,結果離家更遠;他很後悔,八十多歲的媽媽來看他,必須花更長的時間搭車。距離他出獄還有二十幾年,他不知道媽媽是否能等到那個時刻,於是不敢再違規。

不久,他的媽媽、哥哥及十九歲的女兒進來了,家人相聚,彼此很珍惜,我也起身把時間、空間還給他們。

退到一旁望向四方,有人彼此緊緊擁抱、有人泣不成聲、有人凝望著坐著輪椅的家人……一位女收容人的家人還沒到,我坐到她的身旁陪伴。

她的笑容甜美,十分健談;當她看見坐著輪椅的媽媽,由兩位姊姊陪著進來,簡直雀躍到要跳起來了。她牽著媽媽的手,忙著倒水給媽媽喝,幫媽媽掏耳朵;媽媽不多話,總是靜靜的。

我退到牆邊,忍不住啜泣。想起她剛剛說,為了幫家裏多點收入,十五歲時被爸爸強迫嫁給大她七歲的先生,卻遭受家暴;先生過世後,又遇人不淑,未婚生下的孩子被對方家長帶走。幾年後,她發現罹患腫瘤,在人生低潮時染上毒癮。

在獄中,她從歌唱、戒菸等比賽中得到獎勵,激勵了她重拾自信。她也從慈濟人的關懷中感受到愛,從靜思語中獲得了希望,「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她說,出獄後不會再走回頭路了,要履行對爸爸的承諾,好好照顧媽媽。

監獄之行聽到的故事令人心酸,也更感恩,在這中秋時節能與家人團聚,倍感珍惜。

花蓮 蘇慧智

 

微塵人生

 

青春少年時,步步深陷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中,因為無知與叛逆,多年來,監所成為我第二個家,受刑人成了我的職業。

回首過往那段被誘惑所綑綁的歲月,不禁感嘆;家人多次勸解,希望我回到人生正軌,但我非但沒有珍惜有限的生命,更變本加厲地揮霍。直到雙腕之間日漸增添沈重的枷鎖,才猛然醒覺,過往的虛華原是一場虛無,我在其中擁有了短暫的快樂,卻也淪喪了最寶貴的心靈。

在家人的鼓勵下,我決定重拾脫離了二十年的課本,但學習過程充滿了挫折,一度茫然地想要放棄,惡念不斷再起。碰巧在此時,遇上了前來監獄關懷的慈濟志工;起初,我很排斥,難以融入師兄師姊所安排的活動,也不相信真的有人願意為我們這樣的人無私地付出。儘管我當時經常唱反調,也不曾看見他們面露不悅,如今想起真是懺悔。

當我面對思念親人的低潮,師兄師姊在關懷我家時,還轉達了這分思念,拉近我和家人間的親情。和師兄師姊相處,我學到將擔心化為祝福、不捨化為放下等正向的思維,一次次地懺悔、修正自己。

師兄師姊鼓勵我閱讀,我也從中改變過往的觀念;抄寫「靜思語」時,我深刻地體會,遭遇人生挫折,更要提起力量,虔誠待人、自我愛惜,積極發揮生命的價值,展現亮麗的人生。證嚴上人說,做人要縮小自己,如微塵無處不在,更能發揮奈米一般的良能。於是,我更懂得知足、感恩,放下身段做每件事。

我提筆分享自己的經歷,期盼讀者都能珍惜身旁的人事物,莫讓「後悔」這樣的懲罰,在生命中留下苦痛的疤痕。很感恩師兄師姊為我種下一顆善的種子,點亮心燈。

花蓮 阿榮

 

勇氣倍增

 

以前回花蓮當志工,才有機會恭聆「靜思晨語」,如雨露清潤心肺;後來,慈濟臺北分會與靜思精舍連線「晨鐘起,薰法香」,很歡喜可以每天與上人相約在清晨。

薰法香後,我覺得自己變得勇敢,也增加信心和毅力。上人說,敬田、恩田、悲田,三田合一,即為「福田」,其中恩田是報父母及師長恩;於是我們從療養院接回失智且中風臥床的婆婆,我搬回鄉下照顧;婆婆偶爾自昏沈嗜睡間睜開眼睛,我感覺她很辛苦,於是告訴她什麼都別想,要放下,專心念阿彌陀佛。

後來外籍看護艾妮來到臺灣,我們一起搬回臺北,也因此我又可以「薰法香」,每天清晨四點起床,為婆婆翻身拍背後才出門。如此照顧婆婆,直到她往生。

想想自己以前是個不及格的媳婦,多年來經歷佛法的薰習才轉變心念,從比較、計較到寬柔善順。細細思維上人所言,有福的人種善因得遇佛法,儘管環境與人常常給予考驗,但深信慈悲、心存善念,一定可以度過難關。

臺北 陳麗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