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8期
2016-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健康百寶箱
  臺南志工人物誌
  助人線上
  寰宇慈濟
  人文教育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8期
  與「理想」簽約
撰文‧中文期刊部慈濟史編撰小組 相片提供‧慈濟花蓮本會

陳英和一九八六年三月接受聘書,來到正在進行內部裝修的花蓮慈濟醫院,成為第一位服務的醫師。

一九八○年代,
雖然北迴鐵路全線通車,
但花蓮仍予人落後偏鄉的感覺,
交通不便,地震又多,
學術環境與醫療水準更是遠遠落後西部;
啟業在即的花蓮慈濟醫院,
徵聘醫師的工作數度陷入膠著……

 

花蓮慈濟醫院工程原本預計三年完成,在慈濟委員、會員、善心大眾、工程包商、施工人員……無數人布施心力、體力、金錢下,進度超前三分之一,一九八六年一月建築結構體全部完工。建院經費預估需要八億元,也因為慈濟醫院「建築執行委員會」委員們的用心把關,加上廠商的愛心與誠意付出,僅僅花了五億七千多萬元。

證嚴上人感恩廠商,將一塊錢當作一塊五毛錢來用。「動工後我一直擔心資金不足,時刻都在惶恐不安中,精神壓力很重。但因為建築委員的熱誠支持、建築界人士的全力協助,以及各項工程包商的誠意,讓我的擔心轉變為信心。大家人和、心和、意和、行動亦和,終於讓建院工程順利完成!」

然而,度過了工程與資金的難關,下一個壓力也緊隨而來——醫院提早九個月完工,醫療專業人員的尋覓更加迫切。興工階段追著「錢」,此刻得趕緊追「人」。

儘管北迴鐵路全線通車了,但「後山」仍予人偏鄉的感覺,除了交通不便,花蓮地震又多,生活條件遠遠落後於西部;一家新成立的醫院,設備、制度仍屬草創,年輕醫師來這裏前程未卜,所以多存觀望態度。也因此,慈濟徵聘醫師的工作,數度陷入膠著。

「師父,找醫師非常困難,沒人願意來花蓮。是不是等人力備齊,晚幾年再啟用?」慈院營運籌備委員們,紛紛建議上人。

上人思忖再三,建慈濟醫院是為了搶救生命,「在社會大眾愛心灌注下,醫院提前蓋好了,就能提前造福東部病患。如果延遲啟用,可能錯失病患生機,也對不起捐款大眾……」因此儘管尋覓醫療人員萬般艱難,上人仍決定,完工後立即啟用。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業,近兩萬人來到花蓮參與典禮,慈濟志工引導真華法師(首位)等諸山長老前往會場。

去花蓮,
比照去沙烏地阿拉伯

一九八五年初,慈濟醫院登報公開招考住院醫師。然而登報三天,只有兩位牙醫師來應徵。

為解決這個困境,「慈濟醫院營運籌備委員會」楊思標、杜詩綿、曾文賓等委員認為,唯有透過醫療合作,藉著醫療技術的輸入和優秀人力的支援,醫師來源才不致匱乏,也才能真正提升花蓮的醫療水準。「和臺大醫院建教合作,勢在必行!」是他們一致的看法。

「臺大醫院是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醫院,負有雙重使命——除了重大病症處理,還有『教學』之責,要為全臺灣各大小醫院培育優秀的醫事人才。」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提出臺大醫院協助慈濟醫院的必要性:「臺大醫院的病例,不能代表全臺灣的病例,透過和慈濟醫院建教合作,實習醫師有機會到花蓮,了解東部病例特性,對醫師的養成教育有莫大助益。」

一九八五年八月,臺大醫院副院長杜詩綿,邀請甫接任臺大醫院院長的林國信,以及各科主任到花蓮參觀,了解慈院的創辦理念,以期能推薦優秀醫師來服務;同時,也委託臺大醫院代招住院醫師。

一九八六年五月,杜詩綿向服務四十四年的臺大醫院提出退休申請;七月十九日和夫人張瑤珍,拎著行李箱離開熟悉的臺北,搬進花蓮宿舍,正式出掌慈濟醫院院長。

雖自臺大醫院退休,杜詩綿仍應聘擔任臺大臨床教授,每週一回臺大看特別門診,服務鼻咽癌病患。臺大醫院許多科室主任曾是杜詩綿的學生,因此他上午門診,下午便到學生主持的各科室,商談和慈濟醫院建教合作事宜;有時學生不在,他在辦公室枯等一、兩個鐘頭也甘之如飴。

在他努力奔走下,終於在慈濟醫院啟業前,一九八六年七月獲教育部核准,和臺大醫院簽訂為期三年的建教合作計畫。

醫院啟業之初,臺大醫院教授級醫師包括連文彬、王德宏、陳楷模、劉禎輝、李鎡堯等,都來開設特別門診,或每月一次到慈院指導臨床教學;不但不收津貼與車馬費,甚至自備貴重儀器來花蓮進行手術。

臺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楷模,獻身外科領域三十年,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臺灣「一般外科」專家,一九七九年九月參與坐骨連體嬰忠仁、忠義分割手術,名揚海內外,翌年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

陳楷模因教學嚴謹、要求嚴格,加上說話大聲、直言無諱,而有「雷公」之稱,但心地卻很柔軟。母親是虔誠佛教徒,一再叮嚀他要為慈濟醫院盡心力,孝順的他遵循母親囑咐,不但支持臺大醫院與慈濟醫院建教合作,親訪慈濟後,對於上人誠正無私、完全為窮苦人著想、奉獻生命建醫院的發心,極為佩服,決定全力協助慈濟醫院建立外科部。

臺灣與沙烏地阿拉伯簽有「中沙醫療合作備忘錄」,臺大醫院一九七九年底開始,陸續派遣心臟科及外科醫療人員赴沙國提供醫療協助;只要受完住院醫師訓練、願意到沙國服務,回臺大即可升任主治醫師,因此許多年輕醫師樂於前往。陳楷模為鼓勵科內年輕醫師到花蓮任職,也比照去沙烏地阿拉伯服務的福利——兩年後回臺大即升任主治醫師。

「對臺大住院醫師而言,到東部可以擴展學習領域;對慈濟而言,能持續擁有第一流的醫療水準,不致落伍退步。無條件讓他們回到臺大,是我唯一能做的保證。」

一向強調「醫術」是「藝術」也是「仁術」的陳楷模,認為輪派住院醫師到花蓮慈濟醫院受訓,最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證嚴法師的宗教精神,正是最好的教育。」

此想法與楊思標不謀而合。從事醫學教育四十年的楊思標認為:「現代醫學教育缺少一樣東西——醫德。希望慈濟醫院是培養醫德的場所。」

花蓮慈院啟業典禮,首任院長杜詩綿致辭。早在醫院興工時,杜院長與曾文賓副院長即不辭辛勞,用心尋找願意到醫療匱乏的東部服務的醫師。

後山新醫院,
第一位醫師報到

出生臺南的陳英和,就讀臺大醫學院期間成績相當優秀,是骨外科劉堂桂教授的高徒。他從小喜歡拆卸組合,受住院醫師訓練時,對於手術「技術」層面的改良,有許多創新與修正;在第四年住院醫師時,就設計出「股骨頸骨折手術」器械,能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痛苦,並減少醫護人員暴露在X光下的時間。

一九八六年,陳英和在臺大醫院外科擔任總住院醫師,主任陳楷模告訴他,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即將落成,急需專科醫師前往服務。

醫院位在偏遠的花蓮,對臺北的醫師來說像是「化外之地」,多數人聞而卻步。但這一點反而吸引了陳英和——兩年前趕著「秀姑巒溪」泛舟的熱潮,他首度到東臺灣,一接觸到花蓮的自然景緻,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湧現,像是回到久別後的故鄉。

雖然受花蓮的純樸自然深深吸引,但這並不足以說服陳英和前往服務,因為偏遠的東部生活不便事小,「學術環境與臺北完全脫節,對於必須持續進修和做研究的醫師來說,是很嚴重的事!」這層顧慮讓他心存猶豫。

老師劉堂桂和主任陳楷模,全力支持慈濟醫院,基於建教合作策略,一定要有外科醫師前往服務。然而在北部行醫資源多、能見度高、研究風氣又盛,未來前途可期;誰願意到醫療水準遠遠落後西部一大截的花蓮服務?三位被徵詢的外科醫師中,兩位已成家,攜家帶眷去花蓮更加不便,單身的陳英和成了最佳人選。

身為基督徒,陳英和了解花蓮這所新醫院是宗教醫院,必然不以營利為目的,可以讓病患得到最好的服務;而醫師的天職就是發揮所長服務病人,花蓮正有此急迫需要,他願意前往一試。「服務滿兩年就能回臺大」,是教授們對他的承諾。

 

不分宗教,信仰堅定就能對病人付出愛

一九八六年初春,在臺大醫院中央走廊上,陳英和第一次見到上人,由慈濟委員靜嫺陪伴來洽談建教合作事宜。看著上人瘦弱的身影,為提升東部醫療水準辛勞奔走,一股使命感湧現,陳英和追上前表明心志:「師父,我願意去慈濟!」

一個多月後,一九八六年三月,陳英和來到正在進行內部裝修的花蓮慈濟醫院,成為第一位自願來服務的醫師。

「師父,我是基督徒,可以在佛教醫院服務嗎?」報到時,他特別請問上人。

沒想到,上人毫無猶豫地對他說:「我不擔心你信基督,我只擔心你信得不夠徹底。正信的宗教不離『愛』,而從事醫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對病人付出愛。有虔誠的信仰,就能愛得透徹。」

這句話安住了陳英和的心,讓他全心投注在醫療工作上。骨科籌備工作千頭萬緒,除了門診、病房外,開刀房所須器械尤其繁瑣。他從選購、設置儀器,到診療空間的規畫,都投入全副精力、親自參與。知道慈濟善款來自十方,哪些儀器該買、要買哪個等級,在在都細心考量。

一天,上人到即將啟用的醫院巡視,經過樓梯口聽到有人快步上樓的喘息聲,一看是陳英和,手上拿著一把大剪刀。「陳醫師,你每天那麼忙,怎麼還有空幫忙修剪綠籬?」

陳英和說,這是剛去五金行買來、要用來剪骨材的大鋼剪。「剪骨材專用的鋼剪很容易斷裂,一斷裂就不能用,耗損很大;去醫療儀器行買,一支要三萬多元。我找到這個替代品,效果相同,但更耐用,而且價格只要儀器行的十分之一!」年輕醫師對醫院的一片熱忱與體貼,讓上人非常感動。

陳英和的用心不只如此,顯微手術用來夾住血管等細微組織的鑷子,尖端非常細且脆弱,經常淘汰也是一大筆經費;他到臺北車站附近專售精細五金工具的商店,找到鐘錶師傅用的鑷子,更加好用、耐用且便宜許多。

在陳英和鉅細靡遺的用心規畫下,歷時三個月終於將骨科設置完備,八月醫院啟業,骨科立即上檯作業。

花蓮慈院啟業當天,醫院大廳左側的馬賽克鑲嵌壁畫「佛陀問病圖」揭幕──在青山白雲圍繞的樹林間,佛陀右手拿著藥罐、左手拿著淨潔白布,細膩地為病比丘擦拭、換藥。這幅顏水龍所繪製的壁畫,三十年來俯視、膚慰著病苦的人們,揭示慈濟醫院「護病」的宗旨。

專科醫師聯袂東來,
創空前歷史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白色、嶄新的慈濟醫院醫療大樓,矗立在花蓮市的綠野平疇上。這眾志成城的奇蹟,振奮了許多捐款善士,卻也藏著隱憂。

「醫師人力不足。內、外、婦、兒四科主任加上陳英和,連住院醫師全部加起來,只有十人左右。」曾文賓副院長說。

四科主任中,內科劉禎輝、婦產科楊朝融是臺大退休教授,外科主任張耀仁在臺大剛升任主治醫師,和陳英和一樣奉老師陳楷模之命而來。院長杜詩綿和曾文賓,將住院醫師全部送臺大醫院受訓,另由臺大支援十四位住院醫師、七位實習醫師,就這樣「難行能行」,展開醫療服務。

儘管醫護人力吃緊,醫療工作加倍辛苦,陳英和從無到有、從義診到啟業、從開頭的適應到忘我的投入,沒有感受到宗教的差異,反而因為佛教醫院不以營利為目的,工作環境單純,加上志工無私的付出,讓病患獲得了應有的照顧,也讓他經常沐浴在基督徒「施比受更有福」的喜悅中。

慈濟是一所新的醫院,沒有包袱,只要正確合理的需求,都會獲得全力支持,讓陳英和能施展抱負和理想。所以,即使臺大醫院有全臺首屈一指的教學研究環境,北部醫師可享有盛名、有高待遇的機會……陳英和在慈濟醫院服務屆滿兩年後,放棄回臺大醫院的機會,決定留下來。

一九八八年八月,慈濟醫院被衛生署評鑑為「準區域醫院」,在防癆局任職的李仁智及十幾位已升或即將升任臺大醫院主治醫師的年輕醫師,包括:泌尿科郭漢崇、整型外科簡守信、內科黃呂津、家醫科王英偉、心臟血管外科蔡伯文和趙盛豐、神經內科張佐文、放射線科鄧子雲、小兒科林美慧、骨科謝沿淮……等聯袂東來,赴美進修的胸腔內科楊治國,也於次年加入慈濟醫院陣容。

這群年輕菁英的加入,不只是花東醫療史上空前的大新聞,也使得慈濟醫院專任主治醫師,從十二位迅速倍增到二十多位。

從慈院啟業那天開始,李仁智每週都固定來門診一天,深切了解內科專任主治醫師不多、變動頻繁,對病患難以做到最好的照顧。所以,「決定來慈濟醫院專任,不是當作一個暫時跳板,我要來這裏落地生根,和大家共同奮鬥!」

 

拓荒者心情,
不是就業而是創業

從沙烏地阿拉伯回來,順利升任臺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的郭漢崇,在臺大主持尿路機能檢查已有五年,臨床經驗堪稱全臺第一,是臺灣少數排尿障礙專家之一,在臺大開設特別門診,且在醫學院兼任講師、主持研究計畫。

花蓮慈院啟業第三個月,郭漢崇接到張耀仁邀請,到慈濟醫院為一位膀胱結石的病患操刀。忙碌的他抱著賺點「兼差費」的心而來。漸漸到花蓮支援的次數多了,有一回張耀仁帶他到靜思精舍見上人,聽上人談起創院理想,而今醫院建成了,卻少有主治醫師願意在花蓮專職,還是無法徹底解決當地病患之苦……說到這裏,上人紅了眼眶、聲音哽咽。

「師父自己身體這麼弱,卻有堅韌的毅力和勇氣完成宏大的志願,一心一意為貧苦人著想。我們這些胸懷大志的年輕人,空有滿腔的理想和抱負,難道不能拔刀相助,共同創造奇蹟?」郭漢崇心中這個問句,自己也無法回答。

在臺大擔任主治醫師兼任講師,郭漢崇一心一意向當上「臺大教授」的目標邁進,「下鄉服務」對他來說,是中年以後的理想。

然而,來慈濟支援了一年手術,郭漢崇發現一大問題——有些泌尿疾病的患者其實不需手術即可治癒;而有些應該及早接受手術的,卻未能發現,都是因為缺乏專科醫師診斷。慈濟醫院的創院理念,不知不覺變成他的責任;為了照顧東部泌尿病患,他決定在慈院開設泌尿科門診,每星期往返花蓮和臺北之間。

一起參加中沙醫療團的醫師朋友們有次聚會,有人提起要去慈濟醫院服務,「有沒有人要一起去?」沒想到大家心中早有默契——他們支援慈院期間發現,花蓮許多民眾都是等到病情很嚴重了才來就醫,並非不想儘早治療,而是當地缺少專科醫師,又沒有能力到西部治療,只能一天拖過一天。感受到東部醫療亟待提升,也從服務中體會到身為醫者的價值,他們決定相約成行。

「不是師父有什麼大法力,而是師父的誠懇感動了我、慈濟人的愛心感動了我。」正準備到美國留學的郭漢崇,看到上人建醫院的「決心」、慈濟人不斷付出的「愛心」,以及在人力不足情況下,院內同仁的「用心」;受這「三心」感召,做出連自己都意料之外的選擇——放棄到美國留學,到花蓮慈濟醫院專職。

包括郭漢崇在內,這群醫師攜家帶眷來到花蓮,決定落地生根。「我們抱著拓荒者的心情,不是來『就業』,是來『創業』的!與其在臺北跟人爭名逐利,不如來花蓮長期耕耘。臺北不缺我一位醫師,但在花蓮功用就很大!」

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七日,慈濟護專創校開學典禮,同時也是花蓮慈院啟用三周年紀念日,醫師陳英和(前排左一)、郭漢崇(左二)、簡守信(中間)、黃呂津(右二),共同參與開學盛典,期待這所新學校為醫界培育出護理良才。

(攝影/洪斯文)

時任慈院副院長的曾文賓說,這一群臺大專科醫師陣容,大大地震撼了臺灣東部。「許多人疑惑,慈濟到底有什麼魅力,可以吸引如此多的醫師前來?這群年輕醫師懷抱相同理念,要以專業知識和關懷人群的心,在花東打拚出一片天。也讓上人為東部提供完善醫療的理想,往前邁進歷史性的一大步!」

這批臺大同事的加入,對陳英和來說意義重大——有了相互切磋、研究、並肩奮鬥的伙伴,在慈濟醫院形成濃厚的學術環境,讓花蓮不再是學術研究的沙漠。

一九八八年八月,慈濟醫院啟業兩周年,在醫院大廳面對著佛陀問病圖,醫師們輪流上臺發表感言。郭漢崇回憶決定要來花蓮時,一向了解他的主任說:「你到花蓮一定待不住,會再回來的。」也有許多人問他,打算在東部服務三年、或是五年?「我都回答,我要服務到民國一百零七年。」

三十五歲的他,三十年後民國一百零七年,正是退休的年齡。「我要和慈濟醫院長期簽約,不讓師父再因為找不到醫師而憂心!」

同樣是這群「與理想簽約」的年輕醫師之一,簡守信說得更直接:「我要以慈濟為家,做到終老為止!」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