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8期
2016-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健康百寶箱
  臺南志工人物誌
  助人線上
  寰宇慈濟
  人文教育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8期
  尼伯特風災臺東屋損 慈濟覆新瓦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施工期間,人員租賃公寓,放置福慧床,就成為夜晚休憩所;設施簡單,但他們已覺得滿足。

 

強颱尼伯特登陸臺東縣太麻里鄉,
瞬間最大陣風高達十七級,掀飛民宅屋瓦;
慈濟第一時間致贈祝福金、九月完成修繕,慈善關懷走在最前、做到最後。

 

天空飄著毛毛雨,三位年齡加起來近兩百歲的男人,爬上一間舊竹管厝的屋頂,拿起工具,或撬開竹管、或壓平鐵釘,賣力地敲敲打打;站在底下的婦人則負責接應,把一根根布滿釘子的廢竹條,拿到旁邊置放。四人在細雨中不停修繕,汗滴與雨絲揉合一塊。

七月八日,強颱尼伯特重創臺東縣,太麻里鄉為最重災區,慈濟在急難關懷後,將香蘭、泰和等村經濟條件較弱的屋損受災戶,列為修繕補助對象;此外也針對臺東市受災住戶,勘查受損程度,一併列入援助。待建材抵達,八月下旬啟動拆除及施工,預計九月底全部完工。

九月不時雷雨,影響工程進度;施作人員趁著雨勢稍緩,加緊趕工,希望讓住戶早日有個安穩舒適的家。

三位加起來共一百九十八歲的男人,在屋頂上施作,無論大熱天或下小雨均不停歇,只為早日修繕完成讓住戶安居。

 

最要緊的事

災後兩個月、九月七日,我們偕同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人員走進泰和村。從宜蘭來的四位工程人員正在施作,領頭者陳龍泉多日爬上爬下,加上天雨,不慎滑倒扭傷右腳,但沒有停下工作。

滿頭銀髮的他,今年六十六歲,從事營造三十二年,如果加上年輕時擔任油漆師傅,在工程界已闖蕩五十二年。

陳龍泉加入慈濟二十多年,以往慈濟在宜蘭三星、五結、臺東會所的工程,都有他參與足跡,甚至馳援菲律賓海燕風災、尼泊爾強震災後搭建組合教室。「國外我都去幫忙了,更何況臺灣。一聽到太麻里需要人手修繕,我義不容辭。」

另兩位同行的男眾志工也不年輕,劉文景七十歲,自電力公司退休的余滄波則是六十二歲。余滄波說:「我提早六年退休,就是想把以前未做到的志工事補回來。」劉文景也說:「我老當益壯,做事不輸年輕人喔!」

他們拆除殘破屋頂,平整鋪上瓦片,鐵皮屋瓦最外層是波浪造型,具防漏效果;中間一層可隔熱,最下層是亮白色,甚是美觀。陳龍泉欣喜地說:「屋瓦覆蓋完成,室內打開電燈,往上看天花板會很亮!」而在地面承接廢料、協助清理的游麗華是慈濟委員,五十四歲的她表示:「證嚴上人說要給受災鄉親最好的居住品質,因此就算每坪造價不斐,也捨得。」

工程期間,他們暫住太麻里泰和村,房東念及他們是來協助受災鄉民,僅收房租六千元;三餐則聘請一位香蘭村單親媽媽在慈濟「曙光環保站」烹煮,在外生活算是安定,足以應付長時間工作負荷。

施工期間,人員租賃公寓,放置福慧床,就成為夜晚休憩所;設施簡單,但他們已覺得滿足。

離開宜蘭已二十多天,他們難免想家;不過,就如陳龍泉所言:「想歸想,還是要把房子給修好。」他接著說:「每晚我都透過視訊跟孫子講話,真的好想他。但要緊的事得先完成,才不會辜負大家期望。」

慈濟針對太麻里鄉的受災住戶,分四梯次展開修繕。第一梯由屏東工班負責十三戶,宜蘭工班分兩組共十三人,第二梯十二戶已全數修完,第三梯六戶也幾近完工,第四梯於九月十日完成營建會勘,總計三十五戶屋頂全毀的房屋,將於九月底修繕完工;而臺東市及其他鄉四十戶也同步進行中。因此,工班們對於歸期,無法估算。

 

庇護一家人

「這些志工很有愛心,頂著大太陽或下小雨都在做。」泰和村這間竹管厝的屋主潘女士說,自家整排屋瓦被颱風吹毀後,她和母親、弟弟住在倉庫裏,空間狹窄,還是得忍耐;媽媽拄著四腳助行器,五十多歲的弟弟中風半身不遂、不能工作,家計全靠潘女士打零工維持,已受慈濟照顧多年。

潘女士看著這群上了年紀的長者趕工修繕,很受感動:「他們是為了讓我們有好的居住環境,才那麼拚命。」全家人期待早日入住,她感恩地說:「此後我們就不用擔心屋頂再被颱風吹走。」

香蘭村的修繕工事,進度持續穩定。戴靜子阿嬤笑容滿面地開門迎接我們入內參觀,說著:「慈濟幫我把屋頂修好後,昨天我又找人來裝潢客廳和兩個房間的天花板。你們看,是不是很漂亮?」

戴阿嬤用世界展望會及慈濟的救助款裝潢,接著還會油漆室內,等全部弄妥後,再將置於屋外棚架下的一些家具和物品搬入。她指著一張彈簧床說:「舊的被雨淋過發霉了,不能睡;這張是外界捐的,但只有一張,我還要再添購兩張,兒媳和孫子回來才夠睡。」她又帶我們走進廚房,先前屋頂被掀開,如今覆頂完成,終於可以安心煮食了。

七十六歲的她,這天穿著桃紅上衣、頭戴閃亮髮箍,顯得很年輕、精神奕奕。「一個多月前,我還常生病,胸悶鬱結很煩惱,一直去看醫師,卻找不出毛病。」戴阿嬤說,房頂修復後,她壓在胸口的一塊大石也彷彿卸下,心情變好了。

走訪修繕完成的陳先生家,他說,慈濟工程人員顧及陳太太正在孕期,民間習俗不宜動工,等到她生產後,才進駐施工,不到三日,就把一整排廢瓦拆除、覆上新瓦,讓女主人返家安心坐月子。

陳先生說:「我自己是做木工,颱風過後忙著打掃,還有照顧太太及三個孩子,至今仍無法去工作。」面對家中添丁,他感到責任重大:「我才四十一歲,正有體力可打拚呢!」

住在陳家後面的八十三歲吳金茶阿嬤,先把施作機會讓給這對年輕夫妻,她說:「不急,他們比較重要,我還有側房可睡。」

風災過後,慈濟志工與村民們來到吳阿嬤家合力打掃,門前堆滿家具和衣物,花了一個多小時清理完畢;破損的屋頂,她暫用塑膠帆布覆蓋,晚間就睡在輕微毀損的邊間。即使災後環境不好,阿嬤還是熱心招呼施工人員,不捨他們曝曬在攝氏高溫三十六、七度下工作。

尼伯特強颱,掀翻房頂,家具和雜物散亂一地,即使圍牆結構穩固,但這個家已難擋風雨(左圖);經慈濟修復屋頂和天花板,再也不怕風和雨(右圖)。  

安居也樂業

香蘭村受災戶蘇心蘭,已經排入修繕名單,等待施工。她家廚房屋頂被掀翻,先以世展會和慈濟補助款共三萬元修繕;其他兩間臥房及客廳瓦片破裂,用帆布遮蓋,時常漏水,大小桶子散見各處,滿室溼氣,雖然電扇不停地吹,味道仍難以消散。

蘇心蘭每月支付房租兩千五百元,負擔還好,但是她承租的荖葉園全毀於風災,標會投資的錢血本無歸。七月災後首次帶著我們踏入農地勘查,幾乎是悲不可抑;如今再見到她,卻是滿臉笑意,說著:「房屋有慈濟幫忙修繕,先前的農田我已決定放棄。」

蘇心蘭說,日前她去慈濟環保站上課,學習自然農法的栽種;又有好心人免費提供田地,就在住家後面,她打算用這三分地種植「紅藜」,這是高經濟作物,收成後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作,研發產品。

「種紅藜不能噴灑農藥及化學肥料,也不能用糞便施肥,純粹要天然,只能用稻草和果皮覆蓋當有機肥;不能用藥除草,要用手去拔……」聽她講得頭頭是道,似乎已在勾勒美好遠景。儘管,先生因車禍腦傷無法工作,但讀護專的女兒一年後畢業,就可幫忙分擔家計;若紅藜收成也很好,漸漸地就能擺脫貧窮、改善經濟了。她不禁開心地笑了!

香蘭村長蕭惠明目前仍住在收容中心,因為他希望等全村修繕完成,最後再輪到他。太太丁麗雀說:「慈濟能幫大家修房子,等同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我們很珍惜。」

因應九月中旬莫蘭蒂颱風逼近,慈濟營建人員緊急為尚未修繕的受災住屋先用鐵片暫時覆頂,好讓鄉親們可度過強風豪雨;待風雨平靜後,再以堅固的工法施作。

善心人士和愛心團體挹助,讓太麻里持續復原;居民忙著復耕農田,在釋迦園裏剪掉枯枝、砍草、覆土,或許明年還有機會收成一點點果實。

田地裏已見新芽,受災的人們努力振作著;修繕工班也加速進度,陳龍泉說:「但願讓居民早日安居樂業,我們也能回歸故里。」

 

 

 

尼伯特風災 慈濟援助臺東修繕統計

民宅

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34戶、泰和村1戶
臺東市及其他鄉鎮規畫40戶

校園

東海國小、溫泉國小、臺東高中、臺東高商、寶桑國小,
及鹿野國中及鹿野國小棒球隊訓練場(鹿野龍田運動公園)

統計時間:2016.9.19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