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8期
2016-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健康百寶箱
  臺南志工人物誌
  助人線上
  寰宇慈濟
  人文教育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8期
  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募每一念善

8‧27-29《農七月‧二十五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發好心,立好願;積小善,成大愛。

 

助人最歡喜

 

加拿大一向少有天災,二十四日安大略省南部遭龍捲風吹襲,是今年繼五月亞伯達省森林大火後再次重大災害;義大利與緬甸也在二十四日相繼發生強震,造成歷史建築倒塌與人命毀傷。

二十七日早會,上人表示,眾生業力造成天地災難頻傳,即使科技進步仍無法克服災難。「一切唯心造,眾生共業,需要人人戒慎虔誠,發揮愛心、開解人心,方能消弭災難。」

與參加靜思生活營的實業家談話,上人言,許多人為了追求快樂而忙碌工作,但投入慈濟後,在助人中感受到喜悅,是真實的快樂之道;鼓勵大眾在持續的付出中發現歡喜。「助人的心情最快樂,所以慈濟人不說『辛苦』而說『幸福』。心中有愛、樂於付出,即使忙碌也能安排時間做慈濟事,做得滿懷歡喜。」

上人述說二○一三年菲律賓保和島強震,慈濟人投入賑災重建,不久後,萊特省也遭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慈濟人勇於承擔兩地救助,突破重重艱難,援助工作迄今未止。

菲律賓慈濟人長期投入災區付出,更帶動當地人互愛互助,城鎮氣象煥然一新,比受災前更有朝氣。上人表示,「以真誠的愛付出,能化解對立,帶來祥和;接引更多人間菩薩,社會就會更平安。」

慈濟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邁開志業初步,五十年來勸募人人的愛心善念,點滴匯聚成大力量;現在四大志業、八大法印足跡遍及國際。上人表示,「人人一點一滴愛心力量的凝聚,就是慈善的魂魄。」

上人教眾以「竹筒歲月」的精神,帶動親友共襄盛舉,讓點滴善念落入功德海而永不乾涸,借力使力發揮大良能。「每天存善款、發善念,慧命同時增長。善念時時存於心中,就能長保平安。」

上人強調,投入慈濟最重要是長久付出點滴愛心,「不只捐款,更付出力量救拔苦難人,就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二十八日圓緣,上人開示:「慈濟志業是長時間凝聚眾人力量所成就,救助眾生苦難的同時,也用法引導人人付出助人力量,帶動善的循環。」

土耳其慈濟人與蘇丹加濟市政府合作,為敘利亞難民兒童成立滿納海中小學,希望他們感受人間大愛,撫平痛苦與仇恨,回歸純真稚子心。今年臺南地震、臺東風災,滿納海學童捐出愛心撲滿幫助臺灣,愛的種子已在孩童心中萌芽。

上人表示,身在平安的臺灣,更要凝聚力量幫助世界各處的苦難人。「能為國際間的苦難人付出,表示自身平安有福,大家要時時為自己祝福。」

 

點滴聚善力

基金會董事會中,上人談到,當初出家即立願不受供養,在諸多因緣會合下,成立慈濟,即是期盼以佛教精神凝聚人間菩薩的力量,救助苦難、回饋社會。

慈濟成立之初,上人教眾日存五毛錢,在累積有形善款的同時,也累積無形的善念。「慈濟宗門是以宗教的精神理念匯聚每一個人的愛心,因不忍眾生有苦而應社會所需開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

上人強調,此生堅持誠正信實的原則,一路走來清淨無染,慈濟的「立體琉璃同心圓」從起步迄今不變。「靜思法脈的修行者,以出世的清淨心為天下眾生無私付出;未來也要以清淨無欲的情操、品德守護法脈宗門。」

「遵守慈濟十戒就能不為惡;以至誠的心自我管理、愛護他人,志業就能運作順暢。」上人表示,慈濟團體長久以來「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期盼志業體恆持法脈精神而發揮良能。

 

小善成大愛

二十九日與菲律賓楊國英師兄談話,上人叮囑用感恩心帶動大家分工合作,多培養、提拔新進者,也要招呼、尊重資深者。

「慈濟事需要眾人合和互協來成就,放下身段與人互動,能讓人感受和煦風度,帶動更多志工。」上人教導,平時用心觀察法親的優點與長處,讓有心人皆有發揮的空間,做得歡喜;也要設法鼓勵、帶動較少參與者,莫使道心退失。

與宗教處主管談及慈濟勸募的用意,上人以捻線織布比喻表示,委員勸募會員每月小額捐款,是希望人人拉長情、擴大愛,細水長流。「一塊布是用一條條細紗織成,而每條細紗又是用更細的絲線捲成;會員的愛心就如這微小絲線,必須柔韌綿長才能織出品質優良的布匹。」

上人談及,早年靜銘(李水玉)師姊曾為了收功德款,花兩百元計程車費從三重沿路拜訪會員到北投,總計收了一百五十元的善款。問她「這樣划算嗎?」師姊表示很划算,每個月花自己的車錢收功德會的善款,得到會員信任,會員不僅發心,還接引左鄰右舍一起加入,愛心不斷擴大。

上人言,委員的至誠情誼深入會員的心,細小如絲卻拉得很長;若這分精神中斷,就會斷了道根,如同一縷縷絲線斷掉,織不成布匹。「與會員互動意在淨化人心,帶動人人發好心、立好願;善款不求多,最重要是恆久付出,讓愛心永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