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日 有錢莫如有心

8‧23《農七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是有心人的付出。
善的循環
柬埔寨慈濟人勇於承擔,七位志工將六百噸臺灣愛心米,發送到十二個縣的一千個村落,嘉惠一萬五千戶貧困民眾。早會時上人肯定他們發放前用心家訪、造冊;發放中帶動地方政府、臺商及當地人士共同參與,幫助老弱婦孺扛米回家,畫面十分溫馨。
天災與人禍造成人間諸苦相,慈濟人懷抱菩薩心付出,也感動了受助者。上人舉土耳其慈濟人為例,長年關懷敘利亞難民家庭,今年二月臺南震災、七月臺東尼伯特風災,滿納海中小學的孩子們捐獻撲滿回饋臺灣。
「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是有心人的付出。慈濟人善用方法度人,苦難人受到啟發,也以一分最單純的愛,為天下苦難付出。」
眾生煩惱無明掩蓋真如本性,又不斷隨著欲念造業,使世間惡濁多災。上人教眾用清淨心解道理,莫再無明造業而受苦。
愛的教育
二十六年前的今天,上人在臺中新民商工「幸福人生講座」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垃圾分類,從此開展慈濟環保志業。環保志工不分年齡、宗教、學歷、經濟狀況,為愛護大地而付出,汗流浹背卻不言苦。
「只要有人親身投入帶動,愛的能量就會源源不絕湧現。」上人表示,慈濟環保不只淨化大地,也淨化了許多人的心地,洗滌心靈煩惱,促進家庭和睦。
「保護大地、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人人都能做得到。只要把握剎那間的發心,終生守持這念清淨,一秒鐘延為一輩子,就是單純清淨的人生。」
與前文化部長洪孟啟、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羅曉南、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等人談話,上人強調:「品格教育很重要。學業分數是一時的,做人的品德是一輩子的;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方向,是教育的使命。」
現今社會高談闊論者多,實實在在付出者少。「慈濟人腳踏實地,對的事堅持去做,甘願而歡喜。」上人說,慈濟人秉持眾生平等的一念心,無論何處有災難,只要走得到、做得到,都去幫忙。「教育工作,也要致力於啟發『愛』;人人付出愛心,就能點滴匯集成救助天下的大愛力量。」
善惡拔河
海軍上校,也是海洋物理博士毛正氣先生來訪,談到氣候變化日益劇烈,大地受創嚴重。上人表示,關鍵在於人心。有學者感嘆,現在不少年輕人心智受電子產品牽制,親人過世不見得會掉眼淚,但電子寵物或喜愛的影視明星死了,卻痛心疾首悲泣不已。上人舉此例慨言:「人體與大地的病尚有方法可治,最可怕的是心靈的病難以根治。」
世間有形之物都會經歷成、住、壞、空,地球壞滅雖是自然法則,但人心不調會加速地球毀壞。上人說:「雖然天災無可抗拒,但重點在於人心。人心觀念改變──生活回歸純樸,敬天愛地,才能調和天地氣候。」
素食,可以減少牲畜飼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於「減災」。上人呼籲人心要覺醒:「積善之家有餘慶,人人淨化自心、發揮善心,才能緩和劇烈氣候。」
「人間善惡拔河,若無明造業者多而好人少,善的一方就會輸。但願人人有志一同,淨化心地、行善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