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8期
2016-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健康百寶箱
  臺南志工人物誌
  助人線上
  寰宇慈濟
  人文教育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8期
  十二日 寫好人生經藏

8‧12《農七月‧初十》

【靜思小語】智慧在人群中得,福業在人群中造。

 

起覺知,出火宅

 

美國各地和歐洲葡萄牙、西班牙,相繼傳出森林大火;上人於早會指出,全球氣溫升高,正如《法華經》描述的三界火宅,人類必須及時反省懺悔,調整心態與生活態度,才能解除生存危機。

「解鈴還須繫鈴人。唯有人心調和、生活簡約,以行動回饋天地,才能平安幸福。」

《法華經‧譬喻品》描述,一間老舊的大宅起火了,但孩子們仍在其中「樂著嬉戲」、「不驚不畏了無出心」。新聞報導,許多民眾風靡手機遊戲,上人提醒大家,莫沈溺於虛幻境界裏,「歡喜遊戲,不覺不知」,「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要把握時間,踏實度日。保護心念、保護環境,維護天下眾生的平安。」

上人表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法華經》是佛陀指引眾生行走的康莊大道,而慈濟人依循法華經指引,跨越國籍、種族、宗教而付出,在人間傳播愛的能量;期盼能更廣闊地淨化人心,帶動人人往正確的方向殷勤精進。

 

堅持愛,克萬難

 

「雖然凡事起頭難,但只要能忍受種種辛苦,以愛堅持,一一突破困難;前人把路鋪好,後人就能走得順暢。」與醫療資訊界人士談話,上人指出慈濟五十年,一路用愛鋪路走過來。

二○○九年凱莎娜風災重創菲律賓,慈濟人在馬利僅那市等地帶動「以工代賑」,每天為居民供餐、鼓舞士氣,教大家為恢復家園付出力量。愈來愈多人投入,迅速將街道清理整潔;居民運用代賑金在街上擺攤、開店,災區重現生機。

上人表示,慈濟「以工代賑」是以救濟為出發點,不只紓解受災居民生活困境,也要帶動他們的士氣。二○一三年菲律賓海燕風災後,慈濟再度在萊特省推行「以工代賑」,曾經歷重重困難,但終於把「感恩、尊重、愛」帶入居民的心,當地華人與菲律賓人合心協力恢復家園,讓原本被宣布「棄城」的殘破城市欣欣向榮。

今年四月十七日厄瓜多強震,美國及南美洲國家慈濟人會合力量,在當地臺商黃鉞凱先生的協助下進入災區,相繼在五個城鎮實施「以工代賑」,帶動居民清理滿目瘡痍的街道,提振士氣、重啟生機,受到舉國矚目。

日前慈濟人再度回到厄瓜多發放福慧床、毛毯,居民在街上看見「藍天白雲」的身影,紛紛上前擁抱表達感恩。

「雖然倒塌建築大多尚未重建,但街道市集熱絡,希望已然現前。厄瓜多『以工代賑』的成功,是因有菲律賓的前例。只要有心,就能一一克服困難。」上人勉勵在座專業人士,有志一同用心出力,用愛鋪展醫療資訊的道路。

 

入人群,長慧命

 

與南京師兄師姊座談,上人教眾用心聞法。「世間萬事萬物無一不是法;開闊心胸,就能透徹世間萬法。讀經,更要深入體會其道理,嗅出法的味道、讀出法的真義。」

佛法指出世間萬物本質為「空」,眾生心性亦是空。然而上人表示,人之所以「空」不了,是因為有了身體,產生苦、樂、悲、喜等感受而起煩惱執著。「若心中有佛法,懂得放下執著,就不會受身體感受拘束。」

不只要殷勤聞法,上人教眾還要走入人群,閱讀人人身上的經典,從而反思自省、增長慧命。「智慧要在人群中得,福業要在人群中造。」

上人說,人人都是一部經典,每一天都是一張白紙。當接觸到有緣人而起歡喜心,就寫下快樂的篇章;遇到無緣的人而心生煩惱,就寫下了不歡喜的章節。「改善人際關係的關鍵,在於轉變自我心靈。身體的老、病無法改變,但心境的轉變能轉苦為樂。」上人教導,要戒慎虔誠面對所有人、事、物,以佛法轉變人生。

「心有佛法,了解眾生平等,就不會與人有過節;即使面對曾有過節的人,也會設法化解惡緣、結善緣,接引他同行菩薩道,讓人間多一分善的力量。」

蘇州的沈林虎,因小兒麻痺症不良於行,靠滑板行動,二○○四年成為慈濟照顧戶,十年來慈濟人以愛互動;他雖身體殘疾但心靈健康,二○一四年起婉拒慈濟補助,更進一步投入志工,六十多歲的他隨著慈濟人訪視照顧戶,更在自家門口成立環保點,帶動村民做回收分類。

上人讚歎:「人有無限潛能;有周圍的善緣,加上自身智慧的種子,因緣會合,就能激發潛能、成就菩薩。」

大陸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上人勉勵師兄師姊啟發人人本具的佛性,接引更多人間菩薩。「人心向善、人人和睦,社會就能平安吉祥。」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