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三軌法

8‧11《農七月‧初九》
【靜思小語】慈悲、忍辱、付出無所求。
不忍心,甘願做
四大志策會中,上人談到,志業事務龐雜,需要組織架構助益運行;然而四大志業看似繁複,實則始於「一念至誠」之心,以「誠、正、信、實」的精神一路走來。
「慈濟的創立起於一念不忍之心;四大志業皆是應社會眾生所需而建立。」上人以醫療為例表示,建院是自不量力之舉,只因人生最寶貴就是生命,最痛苦莫過於身有病痛而不由自主,所以除了慈善救濟,也希望建設醫院,讓人健康、平安。
「地藏菩薩發願到最苦的地獄救度眾生;佛陀在久遠以前也曾身處地獄,不顧己身受苦難,還幫忙同在地獄的人拖火車,這就是佛陀的慈悲宏願。身為佛弟子,如果苦了自己能救助許多人,我心甘情願。也因此五十年來雖然步步維艱,但無論遇到何等困難,都回歸最初這一念單純心。」
上人期盼醫療與慈善志業緊密互動,為搶救生命而用心設法、盡心努力;「不論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大家共同以救人為目標,只要看到病患恢復健康、改善生活,就是最大的回報。」
聯合國訂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包括消滅貧窮、消除饑餓、促進健康與社會福祉、公平教育終身受教、環境衛生、性別平等、節能減碳保護資源等多面相,期望在二○三○年以前改善全球各項問題。
上人表示,這十七項目標幾乎囊括慈濟所做,印證慈濟五十年來目標明確且步步踏實。「起於一念簡單的心念,最終的目標還是回歸簡單、清淨無染。」
慈濟依法規行事,上人教眾謹記「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只要人人心中有愛、守戒,心寬念純,彼此感恩、尊重、愛,管理上就很簡單。」
莫缺愛、莫失愛
二十多年前,作家「無名氏」來訪,談到當時的社會現象,感慨人心不古,寶貴的道德觀念淡失,「到底毛病出在哪裏?」上人回答,人們患了「缺愛症」,人心不滿足,覺得被愛得不夠。
觀察現今種種人間相,上人感嘆,當時所說的「缺愛症」不但沒有治癒,還有更嚴重的趨勢。「人心最純粹、最真誠的愛已經失落了,現在大家所患的是『失愛症』,失去了本能的愛,連帶將接受過的愛也忘記了。」
佛陀在《法華經》中講說三軌法──「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上人勉眾發心立願而行,「心中要恆持『大慈悲』,行為不離『柔和忍辱』,身體力行後就放下,不計較付出也不計較成果,『諸法空』;如此才能讓法脈宗門脈絡暢通無阻,永續落實『為佛教,為眾生』。」
現今社會充斥無明網,稍有不慎就會起波盪。上人勉四大志業主管,個人事小,天下事大,行事前要慎思,用開闊的心胸,共同一心為社會人群付出,保護臺灣的愛與善。
「時間可以成就一切,也可能失去一切。要把握單純善良的初心,步步踏實朝目標邁進,為無明濁亂的人間留下寶貴的『愛』與『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