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至八日 無邊、無染之愛

8‧7-8《農七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以超然清淨的心,做入群度眾的志業。
柔和忍辱衣
韓國籍朴圭雨神父,受邀參與慈濟在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的七月吉祥月祈福會經藏演繹,受訪時表示,現代人容易忘記自然的恩典,人人都應該珍愛大自然,所以要學習佛教愛護大地眾生的精神。
與清修士談話,上人提及朴神父受訪所言,傳達了含融天地宇宙的宗教精神。「正信宗教皆有共同追尋的目標,即是廣大無邊、無染的愛;只因世間眾生煩惱未盡,所以區分派別,各行其道。」
慈濟厄瓜多賑災進入中長期援助階段,卡諾亞鎮倒塌教堂的神父與修女們得知慈濟願意援建教堂,滿心喜悅規畫相關工作,盼早日重建信仰中心,安定民眾心靈。曼納比省教區總教主羅倫佐(Lorenzo Voltolini),十分讚歎慈濟跨越宗教、種族的平等大愛,他表示,人道精神為世界帶來了愛與和平。
上人言,慈濟以平等無私的愛為人類付出,「只要人們信仰正確,心靈有依靠,就能早日恢復生活,身心安住。」
靜思書軒培育小志工,是應機接引眾生的法門,孩子們從接待中學習人文禮儀,從活動中啟發清淨善念,進而帶動家長行善。有些小孩在家受寵任性,穿上制服後有榮譽感,時時提醒自我言行,展現人文氣質。上人舉此例表示,「制服如同『柔和忍辱衣』,警惕自身持戒,降伏內心五毒。」
上人重申晨語講述《法華經》開示:「入如來室、著忍衣、坐空座,名三軌法;末世持經弘法,賴此三軌法則,而三自軌軌他,體大道獲大利。」勉勵清修士身著有形制服,也要依從無形法軌,如穿著柔和忍辱衣,從儀表與言行顯示修行者的身分與氣質。
清修士以在家居士的形象,承擔慈濟宗門重任,上人叮嚀,「修行須走入人群、接觸種種世間事,應機接引各層面的社會人士,要秉持超然的出世精神,做入世的志業。」
常念父母恩
慈濟連續三晚於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舉辦的吉祥月祈福會,七日圓滿落幕。八日早會,上人感恩上臺演繹的宗教界人士、演藝人員以及志工團隊,和幕後的慈濟志工與人文志業中心同仁,成就莊嚴的萬人大法會。
祈福會以肢體演繹及傳統戲曲,詮釋行孝、行善的佛典故事。上人表示,農曆七月也是孝親月,人自幼至長蒙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子女長大成人之後,即使孩子沾染惡習、叛逆衝動,讓父母擔憂煩惱,父母依然不離不棄。
「常念父母恩」是佛陀最根本的教育。《父母恩重難報經》記述,佛陀帶著一群弟子往南行,途中遇見一堆骨骸,佛陀謙恭禮拜。阿難尊者問:「佛乃三界大導師、四生慈父,為何向這堆骨骸謙恭頂禮?」佛陀回答:「這是累生以來的生身父母;眾生累世輪迴,生生世世互為親子。」教眾以感恩、尊重心待人。
上人表示,「平時全球慈濟人聞聲救苦,即是行於菩薩道,用自己的身行說法,隨處淨化人心、接引眾生同行菩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