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慈濟宗門之佛教思想
撰文‧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慈濟宗門的修學重點,在於慈悲與智慧的學習。
以「實踐」為主要關懷,首重人心之淨化,
提倡在人間創造淨土的「人間菩薩行」。
慈濟至今五十多年,證嚴上人所講授的經典不計其數,每部典籍皆有其時節因緣,也都有他看重的面向,如菩薩行願、身心淨化、孝悌忠信等。
但佛教經典何其多,亦有不少佛典是他未著力強調的,其中原由頗值得探究。
人的一生時間精力有限,無法博覽群經,因此重點選定幾部相應佛典,作為自己和弟子們「依教奉行」的綱領,而以「實踐」為主要關懷,視「行經」遠勝於只是「讀經」。
然從典籍的宣講中,似也看出上人暨慈濟宗門的思想屬性。例如《心經》、《金剛經》乃漢地佛教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兩部經典,但他並未於此著意。此外,《阿彌陀經》也是廣為流傳、諸多佛教道場晚課所必誦,然而他也沒有分外重視。
但這絕不代表輕忽,相對的亦是高度尊重,甚至是推崇、讚歎,只不過在契理契機之權衡下,不得不有所揀選;這似顯示出上人對佛法修學及法門弘揚上的定位。
《心經》、《金剛經》屬般若系經典,以「空義」蕩相遣執,摧破一切顛倒妄想,顯然這是一劑猛藥,未必適合所有的人,消化功能好的人足堪承受,服之能淨腸洗胃、排毒解毒,但腸胃不好的人只有上吐下瀉,可說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此外,《阿彌陀經》是淨宗行者所依,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上人志趣所在,而是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在人間預約、創造淨土;即相對於求生淨土或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祈求庇護,他更重人心之淨化,認為佛法修學的重點不在於求助、依賴,而是在於慈悲和智慧的學習。
總之,對於佛教「信行」和「法行」的兩類修學路徑,上人雖強調「法行」但不過於銳利、剛烈,因此沒有特地強調般若經教;著重「信行」的同時,卻又不主張祈求度脫、他力往生,而是提倡人間菩薩行,如此「不即不離」,或也是一種「中道」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