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真好 哲學
撰文‧鄭英珍

身為慈濟板橋園區福田志工的李碧如,每週四固定擦拭講經堂蓮花椅,整理環境。(攝影╲顏淑婧)

讀書識字真好,能做環保真好,

李碧如甘願歡喜,老得自由自在。

 

李碧如笑得瞇成弦月般的眼睛,透露出真誠愉悅;禁不住好奇地問她,為何做志工能這麼高興?「我在家時,與鄰居相互照顧;出來做志工,和師兄姊親切互動就像家人,雖然獨居,但我一點都不孤單。」

在板橋後埔的慈濟忠孝環保站一隅,聽她說故事,驚訝她的過往並不似她笑容般輕鬆。她一九四四年出生,宜蘭羅東人,母親在她五歲多離世,父親以手拉車為人搬運貨物,賺取微薄工資養育五個孩子。每天看著父親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家,排行最小的她自動承擔起烹煮三餐的工作。

碧如二十歲結婚後,育有兩女,先生是軍人,對家庭非常負責任,從一針一線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全由他張羅。帶兵的先生心地善良,但脾氣、嗓門特大。不識字的碧如,面對長她十幾歲的先生,動輒得咎,常被大聲斥責,甚至驚動鄰居。

「被責罵的當下,如何轉念而不生怨恨?」碧如回答:「以前去廟裏拜拜,曾有師父說我前世有修,這世如果沒繼續修很可惜。」長年被先生打雷似的嗓音責罵,讓她在鄰里間沒面子,但她並未感到委屈也不積怨。「我沒回應他,有時候他在客廳罵,我在廚房唱歌。」她笑著說,自己認命服從,只對先生回答「謝謝」。

先生晚年身體退化,配戴尿袋,常污染家中地板;碧如毫無怨言,盡心服侍。先生往生後,碧如想去當義工,大女兒是慈濟會員,建議媽媽去慈濟;於是碧如經由慈濟志工陳梅蘭陪伴,開始做起環保志工。

後來大女兒遠嫁英國,邀媽媽來訪:「趁孩子還沒獨立時候,來跟他們互動;他們一年年長大,你如果不來,他們以後會認不出奶奶的。」碧如雖然只識得自己的名字,但愛孫心切的她,在五十歲開始展開倫敦探親之行。「我自己去旅行社訂機票,請開計程車的鄰居載我去機場,然後問人家去英國在哪邊辦手續?」

登機、轉機,她也不怕,「真奇怪,登機門每年都不一樣,去倫敦要到C還是B、D,我就自己去找,剛好我就認識這幾個字。」幾年下來,她和女兒一家人也旅遊了十幾個國家。

碧如做環保,也陸續參與各種志工活動,後來培訓受證為慈濟委員;因為要把善款收據送給會員,啟發她識字的念頭,「咱把別人的錢收來,收據如果給錯人,會很不好意思。」她報名後埔國小識字班,識字後有感而發快樂地說:「去讀書真好。出門坐公車,不管往板橋園區或是往臺北慈院,自己都有辦法看車牌路線搭車。」

上課將近十年,讓她看懂電視字幕,「上人的開示,我是沒辦法都記起來,不過一天如果記個兩句就受用不盡。我最會的就是咱付出無所求,甘願做,咱擱歡喜受。」

只要時間許可,組內有任何勤務,七十二歲的碧如無不配合;「如果沒任務,我就去做環保。人不放著讓他閒就是了。」如果有民眾拿著回收物來,她會向對方感恩,給志工機會做資源回收。

「上人的法,教我們去人群中付出,自然就會產生智慧。」她深記在心中;也深切體會,留財不如留德,她勤做環保,留給子孫一片好山好水,她認為這才是真正愛子孫。她發願:「讓我手腳勇健頭腦清楚,我甘願慈濟做到永不退。」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