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災良方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六年十月一日至十七日
畫作/林碧惠
要減緩災難,不能只靠少數人。
人人降低貪念、培養助人善念,共同造福,才能平安少災。
被喻為大西洋上十年來威力最強的馬修(Matthew)颶風,十月橫掃加勒比海島國及美國東南海岸,美國五個州受到嚴重影響,災區廣闊;位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地共和國,超過千人罹難、百萬人受災,加上原本霍亂疫情,實在令人擔心。
海地是極度貧窮的國家,一九九八年受喬治颶風重創,慈濟首次捐贈四貨櫃衣物;二○一○年元月發生強震,高達二、三十萬人罹難,慈濟提供緊急援助與災後重建,關懷迄今沒有中斷,在馬修風災發生兩週前,志工剛完成今年六百噸白米的發放工作。
發放過程艱鉅困難。因為海地普遍貧窮,六百噸白米其實杯水車薪,慈濟針對「弱勢中的弱勢」造冊發放,也引導居民悲憫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人;終於讓發放順利圓滿。
颶風來臨前,海地當局撤離民眾,但很多人堅持守護家園,使傷亡人數增加。災後國際援助組織空投物資,民眾爭搶;老病殘疾人搶不到,只能苦等道路修復,送入救災物資。美國慈濟志工實地勘災,傳回的訊息讓人不忍──原本破爛的房屋,經不起強風大雨而全毀,斷垣殘壁加上遍地垃圾,升高疫情危機。
為避免災情擴大,美國慈濟人正著手準備禦寒的毛毯、淨水器、香積飯等物資運往災區,並且評估「以工代賑」帶動居民一起清理環境,避免衛生問題持續惡化。
海地目前有數萬人無家可歸,需要國際間愛心凝聚。人人發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地藏菩薩的大願力,悲智雙運,才能幫助海地居民重建生機,早日得到平安的生活。
發大心,立大願;
積好因,結好果。
氣候異常,災難頻傳,地球已經生病。要減緩災難,不能只靠少數人,一定要多數人共同造福,力量才會大。唯有人人提高警覺,調和生活,降低貪念,並且培養助人善念,地球才能平安健康。
付出愛的同時,就是一分虔誠的心念;人與人之間溫馨、祥和、有愛,就是吉祥的地方。
目前非洲有八個國家有慈濟種子,包括南非、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史瓦濟蘭、波札那、納米比亞和獅子山共和國。這些國家多數貧困、社會治安不佳,但仍有不少人願意投入志工行列,幫助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實在很不容易。
南非德本志工三度跨國西行,前往納米比亞。一趟路來回就要四千七百公里,途中有時連洗個臉的機會都沒有,但是這群「黑珍珠菩薩」很甘願。抵達目的地後,無論環境多陌生、對方多冷漠,他們都願意分享做志工的心得,在大樹下,與席地而坐的居民解說慈濟精神,處處是道場。也因此終能吸引居民想了解——這群可親可愛的菩薩是如何鍛鍊出來的?
今年九月,三位納米比亞志工到南非學習。清晨抵達,用過早餐,就馬上跟著志工下鄉關懷,訪貧、供食給社區孤兒、照顧大愛農場,而且每天清晨薰法香。他們親身體會如何自力更生、愛護貧病苦難人。
納米比亞志工迪菲勒斯,請教華人志工潘明水:「心中有愛,但沒有物資可以幫助人,怎麼辦?」
潘明水告訴他,提供溫暖的肩膀讓人依靠,是最好的方法;還說南非本土志工也一樣貧困,在克難中跨國關懷史瓦濟蘭,四年半帶出三千多位本土志工,關懷照顧自己國家的人民。
迪菲勒斯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星期日想做禮拜,詢問志工附近是否有教堂?同樣是基督徒的志工慈蒂告訴他,只要實踐愛,處處都是心靈的教堂,隨時都能虔誠祈禱。
這位年輕人覺得很有道理,拿出隨身攜帶的《聖經》分享:「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他說,慈濟志工力行大愛,不遠千里愛灑非洲,更到納米比亞撒下大愛種子,成就好因好果;回國後他也會用心做慈濟,播撒大愛。
這群「黑珍珠菩薩」,體悟到行菩薩因能結好果子,儘管身在貧困苦難的地方,仍堅持發心。下鄉發放時,重重的米扛在肩上,山路泥濘,跌倒了趕快爬起來再往前走,路途再坎坷也能克服。不只時時刻刻心中有教堂,也誠懇地啟發他人的愛心。他們做得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呢?生活在平安的地方,更要發大心、立大願。
布施持戒,付出無所求;
忍辱精進,歷練真功夫。
世間隱伏著種種苦,不只生、老、病、死、天災、人禍之苦,無明煩惱更讓人們身心受盡折磨。行菩薩道,不僅救濟他人生活之苦,還要拔除其心靈之苦。
堪忍的娑婆世界,正是修行的道場。菩薩法不離「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付出無所求」就是「布施」、「持戒」;為了濟度苦難,難忍能忍,不怕辛苦向前走,就是「忍辱」、「精進」;雖然人我是非多,但有「禪定」、「智慧」,就能克服萬難前進。
每次遇到災難,志工不會想「我家沒事」、「別人受災與我有什麼關係」;而是及時動員救助,希望讓人人轉苦為安。這分「付出無所求」的心,就是菩薩心。
人間菩薩精進付出不執著,三輪體空,讓溫暖滿人間。但這分菩薩心念,是否恆住?這分虔誠,是否堅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艱難困苦的境界,能否不動心?
凡夫心懵懵懂懂,心量狹窄,隨著外境人我是非起煩惱,糾纏在愛恨情仇中,使人與人之間疏遠;人心結怨積仇,使世間濁氣愈來愈重。
人心性剛強,製造苦難。放眼天下,有環境難民、戰爭難民,但更多是「心理難民」──走不過關關卡卡的無明煩惱。
行菩薩道,心也要常常在菩薩道。不只對苦難人付出,對生活周遭的人也要真誠關懷;要去除我執,與眾生結善緣、造善因。
身體力行「慈悲喜捨」,
與人互動「誠正信實」。
慈濟的宗教觀,「宗」是人生宗旨,「教」是生活教育。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的要旨,就是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與人互動,脫離了「誠正信實」,就是應酬。修行要守戒守規,為人處事誠正不偏,堅定正確信仰,實實在在做事;「戒、定、慧」無漏,「聞、思、修」無漏。
五十三年前我皈依印順導師,師父告訴我「為佛教、為眾生」,希望讓人人對佛教生起信心、以佛法利益人間。我向師父承諾會「信受奉行」。
半世紀以來,我始終堅定這分心念,方向準確,把握因緣,為眾生拔苦予樂;不只守持誠正信實不應酬,而且「閉心關」──所作一切都是為了慈濟。
五十年來,感恩慈濟人分分秒秒用愛鋪路。在慈濟發祥地臺灣,把慈善志業落實在社區;國際間的慈濟人也把握時間,跨國救濟眾生。慈濟一切志業,都是為了搶救生命、成長慧命、淨化人心。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所以必定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時間是單向的,不斷流逝、不會回流。要把握分秒,隨時拋掉無明煩惱,不斷增長善念。
佛法是治世良藥。佛陀的教育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增長一分善,就會消除一分惡;不僅修養自己,還要帶動人人共行善道,形成一股善的風氣。
與人互動「誠正信實」,身體力行「慈悲喜捨」,是慈濟人的生命價值觀,也是慈濟宗門的家風。請大家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