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以愛防毒

有位中年男士隨同母親到花蓮靜思精舍做志工,在早會聆聽證嚴上人開示時,坐立難安。他跪在上人面前,淚流滿面,懺悔說耐不住毒癮必須返家。上人輕拍他的肩,懇切鼓勵他以堅毅的心志走過煎熬,人生才能重新開始。

兩個月後,男士再度來到上人面前,述說近日投入志工的見聞心得。上人問他吸毒的感受,他的見證也成為日後慈濟呼籲反毒的助緣。

這是十三年前的事。這位男士原有穩定的工作,誤交損友,吸食安非他命,以為可以提神為事業衝刺,孰料賠上了身心健康。在家人的支持,與自己的堅持下,終於戒毒重生。

一九九○年代起,臺灣出現毒品氾濫及衍生的犯罪問題。由於位處亞太航運的樞紐,寶島遭受國際間毒品交易的滲透。加上工商業社會的高度競爭,造成精神的苦悶與空虛,吸毒成了有些人逃避壓力的途徑。

臺灣鄉間一度發生電纜線竊案,三年內遭竊的電纜約計繞行臺灣兩圈。原來當時國際銅價上漲,染毒癮者冒著高壓觸電的危險,拆取電纜銅線,以換現金買毒。警方在追查竊案時,意外發現偏鄉的毒品問題更甚於都市。

人煙稀少的地方便於藏匿毒品,且有些偏鄉處航運發達的港口腹地,成為毒品及原料進口的管道。當地居民對毒害的認識,以及戒毒的資源訊息相對低落,於是出現「藥頭在哪,毒品就在那裏」的吸毒人口飆升現象。

與毒品相關的犯罪事件造成臺灣監獄爆滿超收,吸毒犯即使出獄,也很難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除了生理上的成癮難以抗拒,還須面對大眾對毒癮者的排斥,許多人因而又走回頭路。

吸毒者常傷害親人,毀壞家庭的倫常和親情。根據衛生署二○○九年的調查,毒品濫用的人口已年輕化,透過同儕交流,毒品已流入校園。身處家庭衝突的緊張關係,又對學業茫然的少年學子,常成為吸食毒品的高風險群。

如何協助染毒者戒癮,如何拒絕毒品的誘惑,是當今臺灣社會的重大課題。七年前,法務部與慈濟合作,展開「無毒有我」的宣導活動,由「慈濟教師聯誼會」培訓反毒志工。有志工曾是戒毒成功的更生人,全心全力付出關懷。

本期月刊報導慈濟志工投入第一線宣導的身影,也採訪同在宗教大愛之下關懷毒癮者著力甚深的宗教人士,在以愛防毒的路上,勇於同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