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替代療法
撰文‧李委煌 攝影‧黃筱哲

當酒精或毒品來到大腦的快樂中樞,
取代了親情或友情可帶來的幸福感;
要如何避免藥酒成癮?最好的替代療法,或許就是「愛」。
──臺北慈濟醫院身心學科李嘉富醫師
針對一級毒品海洛因的藥癮治療,主流方式是美沙冬替代療法(methadone maintenance therapy);有時一天口服一次,就可取代原先每日注射數次之癮,同時也可舒緩買毒龐大花費之壓力。美沙冬療法的原理是「以毒替毒」,以口服二級毒品來取代注射一級毒品,需要長期持續服用,一樣也會讓使用者成癮。於是後來又有了另一種替代療法藥物,叫作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屬於三級管制藥品的舌下含片。在目前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下,只好消極地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前北投國軍醫院副院長、臺北慈濟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李嘉富說明,在臺灣已施行多年美沙冬替代療法,主要目的是減少社會傷害,所以也被稱為減害(harm reduction)治療,尤其是指減少共用針頭而導致的愛滋感染,以及為了籌錢買毒而延伸出的犯罪行為。有人質疑,這種療法是「以小毒養大毒」;但李嘉富寧願換個角度看待,因為若不使用美沙冬,藥癮者很有可能持續傷害自我、傷害社會。
從醫療科學角度而言,吸毒者是「管制藥品的成癮者」,而醫師眼中的藥物成癮問題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就像酒精依賴成癮,就恢復及復發狀態來看,「其實跟臨床上的糖尿病、高血壓都是一樣的。」
儘管替代療法在臨床成效或有質疑,但李嘉富說,沒有一種戒毒法能適用於所有病人;試想如果沒有替代療法,有些人自行尋求其他方式,或許成功率是百分之十;「但多了這一個替代療法後,也許成功機會增加到百分之二十。」
對於醫療人員而言,治療成癮病患的挑戰性很高,因為致病因素多半是自己造成,也經常重複進出醫院戒治。李嘉富說,他比較少為此感覺挫折或情緒,因為成癮者不可能來門診一次,就會改善病情。也有少數人在無意中染毒,在李嘉富剛投入精神醫療時,也曾遇過病人,因為擔任模特兒,為了減重服藥,卻不知道藥物含有安非他命而上癮。
李嘉富認為,即使只有少數人治療有成效,還是要勉力為之。早年門診時,一位老奶奶掛號,只是為了當面致意,「因為兒子在臨終前告訴我,一定要去跟李醫師說聲謝謝。」
兒子海洛因成癮,沒機構願意收,只有李嘉富將他收進病房戒治;出院後沒再接觸毒品,不過卻因吸毒影響,導致心臟疾病過世。李嘉富認為,至少他在臨走前,處於一個無毒生活的狀態,所以戒治工作依然有意義。
李嘉富強調,目前只有一級毒品海洛因有美沙冬替代療法,其他二級、三級毒品成癮,則沒有相關的藥物替代療法。校園氾濫的K他命,是三級毒品,李嘉富治療這個等級的藥癮患者,基本上是安排動機式晤談、認知行為治療、正念減壓等方法,而不使用藥物。
李嘉富的博士論文即是研究酒精依賴,他說明,所謂疾病,是指「病原」找到了適合的「宿主」,因此宿主就會出現症狀;酒精或毒品來到大腦的快樂中樞,取代了平常可透過朋友情誼、家人關係所帶來的幸福、滿足、愉快感受。
李嘉富印象深刻,曾有一個孩子因為吸食安非他命,出現幻聽症狀而被送醫,聞訊而來的父母,興師問罪,認為自己孩子好好的,怎麼會有什麼精神症狀?孩子當場吶喊:「你們出去!我從國中就開始吸毒了,你們知道嗎?你們就只知道給我錢……」
因此,如何讓藥品和酒精找不到可以依賴的宿主?如何療癒成癮的症狀?「最好的替代療法,其實就是『愛』啊。」李嘉富感慨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