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不要就是不藥
撰文‧李委煌 攝影‧黃筱哲

慈濟反毒講師以影片說明、道具互動及故事分享等教學方式,吸引學子集中注意力聆聽。

慈濟「無毒有我、有我無毒」反毒專案活動,
七年來宣導高達七千場次,
為青少年施打防毒預防針,
勇敢拒絕毒品的誘惑。

 

慈濟「無毒有我、有我無毒」反毒專案活動,今年邁入第七年,和法務部、教育部、衛福部等單位合作,全臺慈濟志工與吸毒更生人,走入軍營、學校、社區、戒治所及各機關團體宣導,迄今已累計七千多場次。

九月才剛開學,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就分批從臺北南下雲林縣,跟該縣四十五所國小師生分享毒品危害;反毒對象不分城鄉遠近,「愈是純樸的地方,愈需要先打『預防針』!」華南國小學務主務吳承樺強調,鄉下孩子很單純,反而容易被有心人誘引。的確,每一場反毒宣導,都是一劑防毒預防針。

慈濟「無毒有我、有我無毒」的反毒專案宣導講師,曾前往到嘉義縣最南端的義竹鄉,跟一群純樸的社區村民宣導反毒,會後,一位歐巴桑紅著眼眶跟志工說,兒子因為販毒被關了二十年,即將要從嘉義監獄出來,但她其實很擔憂,「我不希望他出獄。」

那位媽媽坦言,「兒子自己吸毒就算了,我怕他又去賣毒害別人。」另一位七旬老人也跟她說,鄰居孩子有在吸毒,應該要接受處置。

一般人知道不可碰毒,但對於如何防毒、反毒、戒毒,卻一籌莫展;社會普遍也認為吸毒者咎由自取,更不願挹注心力、資源或捐款來協助吸毒者戒毒。因此,慈濟投入相關教育宣導,「無毒有我」──切莫因為吸毒而失去自我;「有我無毒」──人人知道毒品危害的真相,一起創造無毒家園,讓社會更為平安。

小學生將平整的鋁箔紙捏皺成團,發現難以恢復原初模樣,志工以此傳遞一旦沾上毒品,人生就很難回復常軌。

用K一時,尿布一世

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毒品分為四級,以針筒注射的海洛因、嗎啡、古柯鹼,屬於一級;安非他命、搖頭丸為二級,三級毒品包括FM2、愷他命(Ketamine,俗稱K他命)等,第四級則是中樞神經抑制劑。根據警政署最新資料統計,這十年來青少年涉及三級毒品的人數,成長了足足十五倍之多。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今年十月公布的調查結果,約有一成六的臺灣兒童少年,知道如何取得第三、四級管制藥物,更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認為如果自己施用這類藥品,有能力控制用量。嘗試三、四級管制藥品的原因,則依序為「遭遇挫折」、「覺得家庭沒有溫暖」、「紓壓」以及「好奇」。這也意味著,對於毒品的需求,並不是生理因素,而是心理因素。

年輕學子尤其是中學生,好奇心旺盛又在乎同儕眼光,加上易衝動、愛模仿等,若缺乏師長及正確價值觀引導,很可能就會受引誘而染上毒品,卻不知道後果可怕。

以時下最泛濫的K他命來說,長期吸食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損害,使記憶力及智力減退,或是急性精神病症,甚至引起心血管疾病而猝死;膀胱壁嚴重纖維化,膀胱容量極小,甚至不到五十CC,異常頻尿,有可能需膀胱全切除,「用K一時,尿布一世。」

法務部統計,未成年者首次吸毒的平均年齡是十二歲半,令多數人感到不可思議;且在一項全臺藥物濫用調查報告裏,有高達五成以上的毒品取得,竟是來自同學、同事或朋友,而非藥頭。

近年來,毒販將毒品偽裝為糖果、咖啡包,一來逃避警方查緝,再者讓孩童疏於防範、誘發上癮。志工和學童演練,如果遇到不熟悉的人提供糖果,該如何應對。

 

桃園區慈濟志工許玉姬,長期關懷龍潭女子監獄受刑人及桃園少年輔育院保護管束的孩子,即能觀察到環境對於下一代的影響,有高達八、九成受刑人的背景與毒品相關。

有些是父母本身吸毒或販毒,就利用未成年的孩子去交易毒品;還有些是家庭正常,但父母忙於工作,為了彌補子女,給予豐厚的零用錢;如果孩子受到損友影響,加入幫派,直到觸犯刑罰,父母才知道孩子已經誤入歧途。

許玉姬說,藥頭月收入數十萬不成問題,誘惑力實在太大;年輕人因此致富,花錢養小弟,滿足做大哥的虛榮。

 

毒品變身,提高警覺

 

講臺上,慈濟教聯會志工拿出兩張錫箔紙,請兩位學生上臺,將紙揉成團後再復原;但無論如何平整紙張,已經回不到原來的光滑。志工以此提醒孩子們,吸毒後的身體就像這張錫箔紙,只要一碰毒品,哪怕只有一次也不要輕易嘗試;吸毒容易戒毒難,還會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終生辛苦。

一位家長告訴志工,兒子和她聊天時,說自己也會為吸毒者所形容的「很快樂」、「靈魂出竅」所吸引,但有次慈濟志工到校宣導反毒,兒子清楚了吸食毒品的可怕。「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癡。」兒子還特別跟她強調了這句靜思語。

這位媽媽對志工說:「謝謝你們,救了我們一家人。」類似的回饋,激勵了慈濟志工持續分享的動力。「給孩子撒播一粒防毒的心靈種子,有朝一日或許就會發芽。」哪怕只有一個人在一場反毒宣導中聽入心裏,然後在未來能勇敢、堅定地拒絕毒品誘惑,「背後救的就是一個家庭、整個社會。」志工強調。

慈濟志工進入校園宣導反毒,小學生體驗每隔十分鐘上一次廁所的困擾,藉此體會吸食K他命的遺害,人人皆能成為反毒小尖兵。

根據聯合國去年統計,全球約有兩億多人口消費毒品,每年平均至少十八萬人因毒品而死。無奈的是,國際間交易最多的三種產品,就是石油、武器和毒品;無論是製造、販運或吸食毒品,都是人世、人心整體的病,而除罪化與否的討論,讓它變成一個公共衛生問題。

近年來新興合成毒品眾多,甚至被包裝化身為巧克力、糖果、奶茶包、咖啡包、香菸等,讓孩子們失去防範;反毒教育不只在學校,也包括家長必須提高警覺。慈濟教聯會志工們不僅宣導反毒,也動員著手整理並出版相關教材,持續培育反毒講師志工,擴大反毒宣導的範圍及力度。

青少年吸毒的理由

1 朋友找我一起,不好意思拒絕。

2 好奇。 3 壓力很大想紓解。

4 遭遇挫折。 5 覺得家庭沒有溫暖。

 

朋友找我吸毒怎麼辦?

‧ 堅持拒絕,不要就是不要。

‧ 道德勸說,做自己的主人。

‧ 苦肉計,推說身體不舒服,我媽說不可以。

‧ 自我解嘲,你說我是膽小鬼我就是膽小鬼。

‧ 轉移話題,顧左右而言他。

‧ 走為上策,對不起,我還有事先走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