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從監獄到總統府
撰文‧李委煌 攝影‧黃筱哲

高肇良因為吸毒輟學、服刑,但他將過去的人生負債轉為現在的資產,積極反毒。

高肇良出獄後,偶爾還會被惡夢給驚醒,
夢中自己又坐進了囚車……
一時吸毒,就要以一生去戒毒,
每一場的反毒講座,都是他對自己的提醒;
去年從總統手上接下「旭青獎」獎座,
如今每一步,他依舊戰戰兢兢。

 

在彰化監獄獄方人員嚴密引領下,彰化慈濟志工穿越一道道上鎖的鐵門,抵達第七工廠的大教室。鐵窗、鐵門對吸毒者而言,是不得已的「保護」,卻也讓他們與社會「隔絕」;做人的尊嚴與自由,彷彿跟著被深鎖在鐵窗內。

一百多位受刑人,穿著同款式的白T恤、藍短褲,坐在只有電扇、海報標語及四周都是上鎖鐵門的教室裏,靜候著志工到來。彰監受刑人約兩千五百多位,一半以上是因為違反毒品危害防治條例而入獄。

臺上,慈濟志工高肇良分享自己的吸毒路、服刑史以及對家人的抱憾;臺下,受刑人眼神難得專注安靜,因為感受到這位演講者「懂我們」。

二○○九年初夏,高肇良就是從這裏出獄的,那年他三十四歲;這幾年來,他換了個身分,經常與志工出入彰監,並在獄內十二個工廠巡迴演講,成了獄方及受刑人口中的「高老師」。

 

高老師趕回家賣愛玉冰

走上這條歧途,幸能懸崖勒馬,高肇良漏氣求進步,不斷宣講;曾待過的雲林監獄、臺中監獄、南投看守所,甚至他開始接觸毒品的國中母校等,他全回去分享過了,「希望大家看到我,能相信自己也可以!」

無論是針對已服刑的受刑人,或者是各級學校的年輕學子們,哪裏有興趣邀約,他和志工就盡力擠出時間赴約。這幾年來,包括監獄、少輔院、學校、社區,他分享過逾三百多場次;僅是今年一到九月就講了一百多場,彰化志工動員逾三千人次參與宣導。

在各級學校放暑假前的五月,高肇良在一個月內就有二十五天出門分享;曾經吸毒後恍惚,發生車禍,撞破了喉間氣管,當年傷害影響至今,他往往多講幾場,聲音就沙啞了。但他很珍惜能講話的機緣,因為當時醫師認為他或許得終身插鼻胃管,但他憑著意志力才逆轉了這宣判。

高肇良和太太謝舒亞,在老家彰化永靖街上開店賣背包,同時也兼賣檸檬愛玉及素食休閒食品;因此演講前一晚,他不僅得備妥演講資料,還要洗好愛玉、炒好砂糖,才能在翌日的分享後趕緊回家,搶時間開店做生意。他相當清楚吸毒者重返職場不易,也因此他從休閒食品獲利中,提撥一部分作為更生人的關懷基金。

走入監獄或少輔院,對高肇良有痛也有願,痛的是少不更事的過往與遺憾,願的是珍惜並感恩悔過後的新人生;他拿自己故事作誡惕,勸請大家勿再重返吸毒路。

 

吸毒最傷父母心

每一次在監獄分享結束,高肇良都希望能在離場前,一一跟大家握手,希望藉由雙手的溫度,「傳達一分不放棄的關心與祝福。」他認為一分溫暖,可能就是一次改變的契機。

高肇良鼓勵他們,改變就從在獄中的現在開始,而不必等到出獄後,因為監獄也是個小型社會;一如他當年出獄前,受到吸毒更生人、慈濟志工蔡天勝的影響而向善;這些年來,他也學習蔡天勝的作法,不僅受邀到各地分享,甚至與許多受刑人通信,持續不輟地鼓勵他們。

高肇良手邊累積有七、八百封受刑人來信,分別來自花蓮監獄、彰化監獄、臺中監獄等;每個月約有二、三十封來信,他幾乎每一封都親手書寫回覆,「每封信,代表每一位受刑人出獄後想要改變的希望,也是家屬看到孩子回頭的最後血淚期盼。」所以他不輕忽任何一封,每每慎重思索回應。

青春年華的十多年間,高肇良因吸毒而多次出入監獄,很了解受刑人收到信的心情,「感覺到還有人願意關心他。」有時看到信中描述愧對親人,掛念家中年邁且無依的雙親,高肇良和志工在確定受刑人家屬願意見面時,也會特地登門拜訪。有時經此發現受刑人家庭有經濟問題或就醫需求,也不忘主動將訊息提報給慈濟基金會社工員,視實際需求提供補助或居家關懷。

高肇良見過太多家庭因毒而貧、因毒而病,許多人因毒入獄,也直接間接導致家人生活陷入困境。貼心的高肇良,會在確認或完成這些請託後,再趕快回信給受刑人,請他們在獄中安心服完刑期,未來好好孝順父母,「而且出去後,就別再回來了!」他苦口婆心叮嚀。

高雄戒治所的阿順,家境不好,當他得知父親癌末,十分焦心;高肇良與志工前往探訪,甚至在老父親往生後,協助圓滿後事。此情此景,高肇良並不陌生。當年他在雲林監獄收到父親訃聞,戴上手銬腳鐐返家奔喪,匍匐爬向靈堂……曾經的遺憾已無法彌補,唯有善用父親給予他的身體投入反毒,鼓勵更生人並提醒年輕學子,千萬別碰毒品。

拍肩撫背,給予一個同理的擁抱。高肇良懷裏的少輔院孩子,彷彿是他也顛簸過的曾經。耳畔傳來叮嚀聲:好好表現,出去後就別再回來!

有時受刑人來信會付上一、兩百元郵票,表明想捐贈做善事;高肇良會自掏腰包買下,然後用他們的名義捐出,之後再將善款收據寄回。還有受刑人刑滿出獄,悄悄地來到他的店裏,「真心想改變的人,才會主動來找我。」高肇良說。

最讓他心疼的是,那些吸毒者的家屬,特地尋來店裏求助,又以父母親為多。一對夫妻聽過高肇良的分享,專程前來,媽媽一直哭泣,爸爸一旁靜默;孩子在臺北工作,染上毒癮,他們壓根不知也沒見過毒品,更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回頭。

父母雖用愛陪伴,孩子卻是不斷偷錢買毒;若是已吸毒多年,高肇良也可能建議面對司法,「該關就關」,否則痛苦只是無止盡輪迴。

 

現場有我的「同學」嗎?

曾經跟著高肇良一起去買藥的「潘董」,再次獄中相見,「同學」已經成為「講師」,潘董坦言,內心五味雜陳。

身為大哥的他,看到高肇良娶妻生子,生活安穩有意義,他很高興;但當高肇良鼓勵他出獄後一起來做志工時,潘董不禁哽咽了,他已年逾六十,因為販毒被判了十六年刑期,即使能假釋出獄,恐怕也垂垂老矣。

國小或國中同學,加上服刑時認識的朋友,高肇良因為演講機緣,與他們在獄中「巧遇」者,少說也有十人;也由此可見,吸毒所陷入的無限輪迴。為了買毒,只好去偷錢、搶錢或借錢,即使借了也沒能力償還,「就算家裏再有錢,早晚也會因吸毒而敗光。」毒癮不只傷害個人健康,更延伸出社會問題。

高肇良強調,八成吸毒者的家庭,都會發生這樣的事,他們討不到錢就可能傷害家人,「甚至有吸毒者或父母,因承受不了而自殺。」

高肇良出獄後積極投入志工服務,謝舒亞看見了他的努力和上進,和他共組家庭,一起參加慈濟志工,這天一早前往彰化監獄分享。

高肇良和謝舒亞結束志工行程,旋即趕緊回家做生意;只要有學生到店裏說:「我是反毒小尖兵!」就可免費得到一杯清涼可口的檸檬愛玉冰。

長期陪伴假釋出獄的吸毒更生人,高肇良形容像是「在旱地上耕種」,不是播種下去就可見得到成果,因此他只能多鼓勵、多包容。有時和受刑人通信多年,出獄後還陪伴他搬家、找工作,打點重返社會的日常生活所需,「但不久後,他又走回頭路了。」高肇良不免感到「很心碎」,但還是會調適心情,重建信心,「如果太容易被擊碎,要如何再陪伴下一位呢?」

近三年來,彰化地檢署每月派請數十位等待刑期結束的假釋受刑人,定期到慈濟環保站參與資源回收及分類;其中不乏有人在刑期結束後,依舊持續回來當志工。當地慈濟志工也與彰化縣教育處有共識,計畫走入縣內兩百一十五所國中、小學進行反毒宣導。

高肇良獲聘彰化縣毒品危害防治宣導講師,並經常配合彰化縣政府社會處,隨社工探訪、關懷戒毒者;而彰化更生保護協會也提供免利息貸款,讓有心改過的更生人,跟著高肇良做檸檬愛玉小生意。

現今毒品比當年更泛濫,高肇良相當憂心,他說就讀國中時,安非他命只算是不涉刑罰的三級毒品,後來改列為二級毒品;如今在學生之間流行的三級毒品K他命,若未來改列為二級毒品,將會有更多年輕人涉及刑責,留下前科;他希望搶在這之前,讓學子們避免因為一時好奇,傷身又觸法。

 

每一場都是講給自己聽

過來人常說:「一時吸毒,一生戒毒。」對眾分享需要勇氣與願力,高肇良藉此除了提醒別人,也警惕自己。

一位走過吸毒路的牧師坦言,每次站上臺見證佈道時,依舊戰戰兢兢,因為回憶起施打毒品的快感,讓他不斷督促自己身為牧者的堅定與責任。

另一位教誨師也說,在與吸毒者面談時,若嗅聞到對方身上有熟悉的氣味,他會先離開現場,小歇禱告,待內心平穩後再繼續輔導。

就像長年投入福音戒毒的晨曦會劉民和牧師所說,吸毒是「全人」的破壞,必須要時間、愛心和耐心,才能戒毒成功;這條路,想走過去並不容易。

而創辦「趕路的雁」全人關懷中心、陪伴出獄更生人的劉昊牧師也認為,吸毒十年、二十年的人,就必須戒毒十年、二十年以上,才可以說是成功,「若要談真正的成功,那只能蓋棺論定了。」

七年多前,高肇良(後排中)從彰化二林監獄出獄,如今和慈濟志工團隊定期入監分享,成為「高老師」。

高肇良最後一次出獄後,偶爾還會被惡夢給驚醒,夢中自己又坐進了囚車……曾經,他的母親打造了鐵門,將他關在房裏強迫戒毒;期間因戒斷症狀而大小便失禁,母親一手為他把屎把尿。高肇良感恩父母對他不離不棄,他的人生才有洗新革面的機會。去年,他更因為以吸毒更生人身分投入反毒,從總統手上接下了「旭青獎」獎座。

高肇良珍惜這一步一腳印的踏實,也很清楚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我若退轉,就等於傷害了大家,也會讓所有人失去信心。」如今在反毒路上,他依舊戰戰兢兢提醒著自己。

 

防毒六法

1 生活作息正常。
2 建立正確的情緒抒解方法。
3 遠離是非場所。
4 不接受陌生人的飲料、香菸。
5 不靠藥物提神與減肥。
6 絕對不好奇使用毒品。

 

各縣市政府毒品防治中心  戒毒成功專線:0800-770-885 

或至衛生福利部指定辦理藥癮戒治醫療機構就診,

可掛號戒癮門診或身心醫學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