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敏於行、善於言
撰文‧潘翠微

自省絕對是成長的過程,傾聽論壇中相同、甚至不同的看法,
反思身為慈濟人,如何「敏於行、善於言」,
為法脈宗門找到永續的方法與動力。

 

參加第四屆慈濟論壇,對於一直想提升視野、學習宏觀的自己來說,是一次很好的練習;最大的體會是,唯有力行能夠印證發表內容,能讓一切的論述更有溫度。

牛津大學薩伊德商學院的約翰.霍夫曼(John Hoffmire)教授提到,此行他先前往印度旅行,再到東京轉機,凌晨抵達臺灣;當走出海關,在人群中看到慈濟人接機的身影,志工臉上燦爛的笑容,讓他身心的疲累消失得無影無蹤。

慈濟人透過入人群修行,將內修顯於外行。但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的宣方教授提及佛教界人士有「慈濟將佛教俗化和淺化」的誤會,是因為慈濟人敏於行而訥於言,提醒慈濟宗門的教理闡述有待改進。面對外界的誤解,自省絕對是進步的過程。如何讓外界能夠更了解慈濟?靜思弟子要真正聞法入心,學習佛陀弟子富樓那尊者無畏的精神,走入人群說法、傳法,將慈濟精神散布在每個角落。

最近上人講述《法華經‧見寶塔品》提及,諸佛分身回歸一處,會集得見佛陀全身;正如只要人人回歸真如本性,就得見清淨的智慧。各種宗教的原點,都是以善為基礎,不同宗教也是應世應機而存在,只要各宗教打破藩籬,如諸佛分身會集一處,淨化人心的速度會更有力量。

參與為期兩天的慈濟論壇,是一種接受與反思的過程。接受相同、甚至不同的理論與看法,反思身為慈濟人、清修士的一員,如何做到「敏於行、善於言」?如何為法脈、為宗門、為團隊,找到永續方法與動力。

永續,是靠每一個心念的恆持。「慈濟精神」相信是人人接受、認同的,因為那是慈悲濟世的普世情懷。而慈濟人臉上散發出燦爛的笑容,來自於利他無求的開闊心胸,如佛法一樣,不會因為時間、空間而改變,真如本性恆久永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