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族群共榮 和諧基石
撰文‧葉育鎏 攝影‧蕭耀華

在吉隆坡國家清真寺外牆寫著「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馬來西亞人民多數信仰伊斯蘭教,但憲法保障各族宗教自由。

「百萬好菩薩」不只是募心募款,
更促使華人積極與友族對話;
百萬會員不是宏願的終點,
而是期望創造長久和諧的基石。

 

多元族群的共存,已經是大馬社會的現實。長久以來,華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隱忍的惴惴不安,勢必得要找到出口。但找出口不是走回封閉疏離,反倒應該開闊心胸,為社會創造一股更安定的力量。

二○一三年,「百萬菩薩」四個字,從證嚴上人口中說出。對來臺參加跨國董事會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而言,這是充滿遠見的當頭棒喝。所有人靜靜聽、不做他想,只答一句「好」。

「馬來西亞的平安不是理所當然,要趕快菩薩大招生。」葉慈靖回想上人的話,當時心中愣了一下。的確,馬來西亞幾乎沒有風災、地震,自然資源豐富,這裏是老天爺賞賜的福地,但凡事必有因緣,上人為何這麼說呢?

慈濟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也有同感:「我覺得上人開口講大馬連心,百萬好菩薩,是給我們一個指引,也是當頭棒喝。這讓我們知道應該做的,就要去承擔。」想不到,二○一三年剛啟動百萬好菩薩計畫,廣邀民眾募集愛心,隔年大馬就發生數十年不遇的大水災。

大馬華人約有六百萬,「百萬菩薩」意涵著所招募的對象將不僅是華人,因此志工心裏不是沒有惶恐、也不是沒有問號。

從小在甘榜鄉間長大,現居檳城的李濟瑯坦言,在這城市幾乎不用接觸到馬來人或其他族裔,華人只跟華人打交道。當他聽到上人開口時,起了雞皮疙瘩。「我們覺得『難』,第一當然是怕被拒絕,第二是國家有憲法明文規定,如果你被懷疑企圖向馬來穆斯林傳教,會被抓……」

 

二○一四年底,馬來西亞東海岸發生嚴重水患,慈濟志工前往彭亨州啟動「以工代賑」家園清掃計畫,帶動受災民眾打掃環境,清運泡水家具。(攝影/李偉建)

普世語言,引起共鳴

惶恐是事實,但不勇敢試試,卻辜負上人期待。在華人比例只有一成多的吉打州,慈濟志工鼓起勇氣走上第一線募款。結果,傳回來的故事,振奮了所有人。

李濟瑯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位馬來婦女在路旁賣水果、賣冰,志工始終不敢靠近。後來,志工劉炳坤鼓起勇氣、硬著頭皮過去介紹說,我們曾經在二○○五年、二○一○年水災時,來到當地賑災……很意外的,那位婦女不只立刻掏出善款,還微笑說:「我知道呀,你走我左邊、右邊過,好幾次沒有走我這裏,今天你終於來了。」

小故事、大鼓勵。慈濟志工找到了勇氣。稍後在村子裏,只要是馬來人,十之八九都樂意隨喜。在這些友族同胞的眼裏,彷彿看到了伊斯蘭教鼓勵奉獻的教義實踐。

其實,劉炳坤年輕時常常為了生意出入大小村落。他的真實誠懇,獲得馬來人的信任,許多生意夥伴甚至期許下一代還要繼續合作。這次循著拍攝紀錄片的因緣,大愛臺團隊跟著劉炳坤與志工們隨機進入鄉間。

兩年來,百萬菩薩大招生,似乎已經成為劉炳坤最熟悉的事。他見人就拿出平板電腦,不管是騎車經過、或是路旁小販,他湊上去就努力說慈濟。當然,有人笑笑揮揮手,也有人願意奉獻與護持。募得到、募不到,其實都是好因緣;只要讓大家知道吉打有慈濟,就已經很值得了。

劉炳坤募款成功的比例很高。村民Sawan是劉炳坤老朋友,兩人相識四十年,慷慨捐出五百馬幣。原來,Sawan的妻子稍早因為腎病,等待安排透析;但因緣不具足,最後含悲辭世。後來,當Sawan得知慈濟在吉打州日得拉鎮就有慈善性質的洗腎中心,決定捐獻。

在南馬,巴生慈濟委員陳麗珠和媳婦,則是直接拿起「大聲公」,站到社區路口喊話。婆媳倆草根性雖強,但穿著慈濟制服進到馬來社群裏,壓力還是不小。不過,只要講的是愛,避免觸碰宗教上的敏感話題,這樣的普世語言還是能夠引起共鳴。

其實,百萬菩薩的意義不只募心募款。它或許有機會,可以促進華人與友族同胞的溝通與對話。簡慈露說:「上人開口必有因緣;弟子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這句話沒有誇大。僅僅一年,百萬菩薩的宏願,就在全馬志工的協力下圓滿達成。

 

二○一四年馬來西亞國際航空意外,吉隆坡慈濟志工陪伴家屬。慈濟雪隆分會和馬航自二○○七年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應社會所需提供服務。(攝影/覃平福)

動盪年代,穩定人心

對馬來西亞來說,二○一四年可以說重災頻傳。馬航兩次飛航意外事件,引發國際震驚;東海岸大水,九個州、半數以上國土一片汪洋。如果加上其他政經騷動,這一年,真的不平靜。

在國家遭受重創的時刻,慈濟人扮演了安定社會與人心的力量。

二○一四年三月八日,馬航MH370班機從吉隆坡飛往北京時,意外失蹤。十七天後,官方認定飛機已經墜毀南印度洋,宣告兩百三十九人全數罹難。

乘客中,以中國籍旅客最多。馬航與雪隆慈濟基金會早在二○○七年就簽署了《空難事件合作諒解備忘錄》;一片混亂中,馬來西亞與北京志工合心協力,第一時間提供二十四小時熱線與翻譯服務。在家屬情緒最緊繃的時刻,熟悉華人文化的志工們盡全力協助,成為馬航員工及乘客家屬的依靠。等消息時,陪著;絕望時,陪著。超過七百位志工在悲傷中送暖,靜靜搭起馬來人和華人的橋梁。

年底,連日強降雨侵襲東海岸,釀成數十年來未見的大災,重災區之一彭亨州的面積就是一個臺灣大。全馬慈濟志工攜手同心,迅速馳援多處重災區。

華人進入馬來村賑災,又引來一陣輿論熱議;不只馬來村民有疑慮,其實慈濟志工也很不安。「你們有沒有走錯地方?」、「我知道你們的團體很好,可是你組織前面有一個Buddhist,是佛教。」、「你們直接說有什麼目的?」這些問題,呈現出馬來人對於華人與佛教團體的刻板印象。回想當時,檳城慈濟慈善志業主任李濟瑯印象深刻。

奔赴東海岸災區,一切搶時間。道路不通,志工包機前往;路毀橋斷無妨,物資交付空運。慈濟志工賑災流程清楚,安身階段——支援食物飲水、慈濟人醫會義診服務;安心階段——發放現金購物券、個案關懷、以工代賑、發掘長期個案;安生階段——援建簡易屋及永久大愛屋。無差別的照顧,獲得馬來媒體大篇幅報導。這在過去,是很罕見的現象。

溝通細節,並不容易。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回憶,曾有官員出席溝通會議時大怒拍桌、拂袖而去,只因不解慈濟為何不把善款交給政府統籌運用,為何要家訪?為何分發三種不同金額濟助金?除了認定慈濟在找麻煩,更擔心華人根本想趁機傳教。簡慈露等人耐著性子溝通,一講再講,才終於獲得理解。

在華人人口只占百分之三點八的吉蘭丹州,慈濟則透過「以工代賑」,讓災區恢復生機。居民們不解,為何慈濟志工帶領大家清掃家園還要給錢?有位膠工表示,受災後無法割膠賺錢,而慈濟不但提供有尊嚴的工作,更讓災區迅速恢復秩序。一位宗教師也在講經時,讚歎慈濟人的無私付出。

另一個例子,則呈現了慈濟救災時的體貼與細膩。水患過後,接近華人新年,在瓜拉吉賴縣瑪力勿萊村,本來慈濟志工打算替一位受災華人援建住房,讓他們安心過節;不過,卻擔心馬來人誤解華人只會先幫華人。於是,慈濟人誠懇與村長溝通,務求好意不能扭曲。同一時間,志工運來其他兩戶馬來家庭的重建建材,一過完年,立刻為馬來同胞打造新家。

這也印證了馬來西亞分會執行長郭濟緣所說的:「做慈濟,得要維持敏銳的心。」

 

慈濟志工每月關懷雪蘭莪州新古毛鎮殘智障院,已超過二十年;慈濟是一個行善平臺,有心奉獻的人們隨分隨力,蓄積出恆持的力量。

真心誠意,沒有親疏

東海岸大水,讓主流媒體見證了慈濟的效率與體貼。馬來西亞媒體,向來壁壘分明;華媒關注華社事,天經地義。但慈濟賑災受到馬來主流媒體的大篇幅報導,卻是頭一回。

過去,馬來媒體關於華人的報導,多半是種族問題。但這次,一位前線記者,寫出了他的印象——「慈濟志工很整齊、高紀律的團隊吸引我的目光。難以想像在烈日底下,每位慈濟志工勤奮工作,仍堅持穿著慈濟的制服。」

事隔一年多,馬來西亞前鋒報《Utusan Malaysia》記者Zaain Zin和該報吉蘭丹辦公室主任Azran Fitri Abdul Rahim記憶依舊深刻。Azran坦言,平時,他們確實不太報導這類內容,但這次,報社的吉隆坡主管卻親自打電話囑咐地方特派,務必跟緊慈濟賑災的消息。

原來,這位主管曾在二○○四年印度洋大海嘯後前往印尼亞齊採訪,他清楚見證了慈濟如何濟助受災民眾,也相信慈濟是個真正不分宗教與種族的人道救援團體。也因此,看到災區回傳慈濟救災相關新聞時,即刻提醒不能遺漏。

當時,Zaain在受災嚴重的瓜拉吉賴縣瑪力勿萊村採訪。他坦言:「一直以來,這裏的人只是坐著等待被幫助。如果幫了對方,卻沒有真正去教育,這樣的幫助就失去了意義。」他感受到,慈濟對於受災居民的教育雖不明講,但透過以工代賑的方式帶領大家清掃家園後,卻能真正讓受災民眾體驗到華人慈善團體的真心與誠意。

這種跨種族間的信任,得之不易。留下這些採訪紀錄,並非刻意行銷慈濟;而是,透過馬來觀點回看慈濟,或許才能真正中肯而深具意義。

慈濟志工不只在大馬社會戮力付出,更以慈善組織的行善方式,將馬來西亞的名號帶上國際,印尼、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社區志工的落實擴大成國際上的區域關懷。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人口比例,從高峰期超過百分之四十,已經驟減到剩五分之一強。姑且不論人口比例多寡,華人的確代表多元民族國家的某種歷史意義與價值。不可否認,政治與種族激進主義者,不無可能操弄馬華印之間的情結與衝突。大馬華人繼承著文化血脈的優良傳統,在經濟實力上得到肯定;未來,或許雍容大度地展現社會公益的影響力,將是一條長久可為的道路。

大馬慈濟人,印證了上人所言「凡事必有因緣」。但願這個好因緣,能讓華人真正融入馬來社會,為國家創造更和諧互愛的永續基礎。

 

 

馬來西亞 華人本事
大愛電視臺紀錄片

大愛一臺    上集10月23日(週日)22:00 重播:10月29日(週六)14:30

           下集10月30日(週日)22:00 重播:11月05日(週六)14:30

大愛二臺    上集10月22日(週六)23:50 重播:10月23日(週日)05:00

           下集10月29日(週六)23:50 重播:10月30日(週日)05:00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