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生命教育 慈善新意
撰文‧葉育鎏 攝影‧蕭耀華

農曆新年期間,檳城華人在廣福宮前布施;不分種族,也不問緣由。布施是華人美德,新年賑濟在此地行之有年。

 

小額捐款涓涓支持著慈濟洗腎中心,
長期照顧貧困腎友;
這段過程是慈善也是醫療,
不同於傳統布施,
更是生命教育。

 

造訪充滿殖民氛圍的檳城,仍然可以見到不少英國殖民時期的洋樓和教堂。比馬六甲晚一年,二○○八年,檳城喬治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一三年,網際網路搜尋引擎「YAHOO」票選全球最適合退休居住的城市,檳城喬治市名列第四,也是亞洲第一個入選的城市。這裏不僅東西文化交會,也是見證華人移民史最關鍵的城市之一。

信仰,是華人移民安定心靈的一股力量;而華人重視慈善、教育,則是異鄉奮鬥時互助與自立的重心。檳城最古老的中國寺廟廣福宮,舊名觀音亭,一八八○年由閩粵移民所建;廟前廣場,不時看到善心人士對著貧民發放生活物資;布施景象,至今天天上演。

二○一五年底,大馬華人票選出年度代表漢字──「苦」。在檳城如此宜居城市,慈濟能否為這樣的苦,帶來任何力量呢?

 

發願必須堅持

一九八九年,葉慈靖被臺灣公司派駐檳城;她是馬來西亞第一顆慈濟種子,開啟了一個分享慈善新意義的開端。

人生地不熟,她忙著適應生活和管理員工,壓力之大可以想見。幾個月後,她回到臺灣見到上人,上人回贈法語:「人要適應環境,不是環境適應人。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懂得回饋。」

法師對於海外弟子的雅誨叮嚀,葉慈靖領受了;克服食衣住行的不適應,開始和在臺灣一樣的慈濟委員工作。從同事間詢問有誰需要幫助開始,她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說慈濟。

不過,同事也好心提醒她別衝太快。在當地,不能對著馬來人宣講佛教,否則極有可能在二十四小時內被遣送回國。葉慈靖戰戰兢兢地,琢磨著臺馬之間的社會差異,思考曾經把自己從谷底拉起的善念與慈濟精神,該怎樣讓更多人知道呢?

她從一毛、五角開始募款,並親自訪視貧病個案。身旁幾位工作上接觸到或是提報個案給她的年輕人,跟著她一起探訪個案,也感覺到慈濟這樣的佛教團體似乎有些特別。

有次葉慈靖代表公司,去參觀一間包裝工廠,因而認識了郭濟航。葉慈靖看到他的工廠聘僱盲胞,感受到無形的愛心。為了接引這顆種子,她屢次邀請郭濟航協助開車、訪視個案。

有一回,他們來到紅泥山關懷慈濟照顧戶,卻看到丈夫不負責任,留下心智障礙的太太帶著八個孩子生活;最小的嬰兒出生已經八個月,身上竟然還掛著血絲。苦相現前,讓郭濟航頻頻掉淚。這番見證悲苦的啟迪,也讓他決定踏進慈濟,後來並成為慈濟馬來西亞分會首任執行長。

無論是來自臺灣的葉慈靖(左上),或者父執輩早已在大馬生根發展的華人後代郭濟緣(右上)與劉濟旌(左下),在歷史洪流與變化萬千的社會環境中,找到並實踐安身立命的價值。

入善門或許簡單,但行走菩薩道非沒困難。當時的郭濟航年方三十多,回想過去,他自我形容,很多事是心靈上的「難」,而非事情的「難」。要在馬來西亞這個與臺灣差異極大的國度推廣慈濟,郭濟航認為不可能。但上人說:「不論種族、宗教、社會有何不同,必須肯定人人都有愛心。」、「行善,不是發願就好,還要力行。」這樣的信念,給了郭濟航力量。經過二十多年,他體悟到信根堅定,才是實踐自利利他與宗教精神的根基。

為了理解慈濟,他每個月「回」花蓮,領會上人法語。而上人總是說:「多用心。」他回想自己因為受教於師父,解開人生諸多糾結。發心的過程,就是菩薩道的體現。

「行善,就是付出嗎?」郭濟航舉了一個例子。有位大德滴血抄錄《無量義經》義賣,將善款捐助慈濟洗腎中心;這個故事輾轉流傳後,湧現不可思議的力量,震盪出愛的漣漪。

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對郭濟航而言,做慈濟,是見證別人的生命換取自己的慧命,不是想放棄就可以放棄的。在檳城,所有會眾發願護持的洗腎中心,就是最好的證明。

 

搶救因病而貧

現任馬來西亞分會執行長郭濟緣,是郭濟航的二哥;他認為慈濟洗腎中心除了醫療,其實是生命教育的體現。

檳城志工在訪貧過程中,觀察到很多照顧戶都是因為腎病而陷入絕境。思索再三,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他們決定大膽籌設費用全免的洗腎中心,並同時啟動以環保基金做為醫療基金的想法。

當時,全馬除了政府外,沒有任何一家費用全免的慈善洗腎中心。想開風氣之先,面對的就是悲觀看壞的聲音。

有人說,洗腎中心成本太高,不收費的話,難以持續;中低收入組屋裏也謠傳,慈濟志工來幾次後,就不會再出現了。但是,時間證明一切;誠與情,終於讓大家漸漸相信慈濟人的大願。透過活動與動員,義賣月餅與粽子、志工打掃換取酬勞……各種方式的勸募捐獻,終於讓檳城慈濟洗腎中心站了起來。

目前,全馬公私立洗腎中心共七百多間,但不足以支應近幾年來,以倍數增加的腎臟病透析患者;尤其,要打造出有溫情、有故事、有大愛的洗腎空間,真的是莫大宏願。慈濟馬來西亞第一間洗腎中心,在一九九七年八月正式啟用,這不只是當時大馬的創舉,就算在亞洲,也可成為標竿。五年後,吉打、北海兩地的慈濟洗腎中心陸續成立,一同加入服務貧困腎友的行列。

臺灣全民健保相對完善,但馬來西亞社會保險制度尚未普及;不少腎友因為龐大醫療費用,家庭崩潰。檳城慈濟醫療志業李妙紅主任,是第一批進入洗腎中心的護理人員;她說,早年一般洗腎費用每次約需三百五十元馬幣,每週三次;而普通上班族的薪水才一千五百馬幣不到,怎堪負荷?

馬來西亞醫療體系能否滿足正在洗腎的三萬多人口暫且不論,但公私立醫療院所皆有其限制,慈濟洗腎中心的出現,的確引人側目;除了訝異華人慈善的新意,也是讚歎。

 

檳城慈濟醫療志業主任李妙紅(左一)關切病患洗腎狀況。檳城慈濟洗腎中心不只照顧貧困的腎臟病患,也關切他們家庭情形。

腎友回饋力道

慈濟承諾腎友的是希望。但除了免費,這裏有何不同呢?二○一五年,百年洋樓旁,遷址落成的檳城洗腎中心裏傳出爽朗笑聲。

王振盈、黃炳吉與葉慧婷洗腎時間都超過十年,療程的辛苦與隱憂,他們最清楚。如果手臂上的洗腎廔管壞了,更是恐怖打擊。一旦遇上,不僅影響透析,還得再次手術置入新廔管。此外,洗腎一週三次各四個小時,病患等同喪失某種程度的自由。而日子久了,更可能產生種種併發症。

洗腎不僅是身體上的受苦,更是心理上的壓力。這些心境,都需要護理師細心的照顧。來到慈濟,腎友充滿安全感。從專業照護到心靈陪伴,那是「一家人」的感覺。

同理,是慈濟洗腎中心給人最大的依靠。李妙紅說,她很感恩這群腎友,病人或許情緒容易波動,但在愛心呵護下,善的循環引領他們轉念、感恩與回饋,回過頭來,愛護洗腎中心的護理團隊。

腎友回饋的力量有多大?原本愛美的王振盈,年輕時腎臟已經開始萎縮;但是為了追求夢想,她不顧警訊、繼續賣命賺錢。最後,除了終於面對洗腎命運,亦導致一眼失明。生命的不完美,讓王振盈動過輕生念頭。但來到慈濟洗腎中心後,她釋懷了;娓娓訴說著心境轉變,似乎已經是別人的故事了。腎友尋短的新聞,常常讓人感嘆。但王振盈心上刻著一句話:「不要用放大鏡去看我們的苦,要用望遠鏡去看。」

會覺得苦,是因為心的憂鬱、命運的不平以及百結糾纏的怨懟。但是,當心裏開了一扇窗,苦痛可以轉化。另一位腎友李源興,因為糖尿病併發症而洗腎,不但雙眼逐漸看不見,連老婆都帶著孩子離家;身邊,只剩老媽媽陪著。李源興在無法負擔龐大費用之際,哥哥幫著他申請到北海慈濟洗腎中心全免資格。

 

檳城慈濟人醫會成員往診照顧戶,她的兒子與她同行,學習服務。

 

來到這裏,生命漸漸走出谷底。他學會自立、關懷其他腎友,也沒停止過參與環保回收的志工工作。一路奮進之際,他發大願、受證成為慈誠隊員。心念轉個彎,出路豁然在眼前;儘管生活依舊拮据,但是,透徹人生真義,就能得到滿足。天天將小錢投竹筒,換得心安與歡喜。

洗腎室裏,光看到比一般針大上數倍的硬針頭,就讓人心生恐懼。血液透析過程的折磨,非常人能理解。或許,當心自由,苦痛才能緩解吧。慈濟人文,就是努力在醫療無法做到的部分,填補空隙。

李妙紅回憶著,洗腎中心剛營運時,不少病人脾氣急躁,不僅自己插針、還常常破口大罵;這樣的氛圍,讓護理人員不知所措。沒想到十幾年後,腎友、家屬與醫護如家人,醫療水準安了他們的心,慈濟人文也稀釋了命運無法選擇的埋怨。

 

引入全民慈善

李妙紅說,維持洗腎中心的穩定營運並不輕鬆;但未曾因為經費艱難,而刪減腎友任何必要的治療與檢查。該做的事,一定堅持;回歸醫療本懷,站在病人立場關照一切,這就是視病猶親的體現。

患有腎病的李源興與母親在自家門前做環保。李源興二○一○年起在慈濟洗腎中心接受全免洗腎,如今是精進的慈濟志工;兩眼僅看見微弱光線的他說,如果生命中沒有佛法作為依靠,「如同走在暗路沒有手電筒照路。」

慈濟有錢嗎?絕不。大馬慈濟基金有將近百分之七十來自小額捐款;這代表的是社會的託付與信任。能讓大馬社會信任這個源自臺灣的非政府組織(NGO),願意護持,這是金錢換不到的榮耀。

有別於華社多由富人行善的傳統,慈濟推動竹筒歲月,也將全民慈善觀帶進了檳城;慈濟在檳城這個華人比例極高的州屬裏,正以一種小而美的力量,支援政府之不足。二○一五年底,慈濟獲得政府邀請,成為審理災難基金運用的成員之一;顯見慈濟的效率、公信力與能見度深獲官方肯定。檳城慈濟人能有如此成就,關鍵在於步步踏實、誠懇付出,勸募到的每一分錢,必須用得恰到好處。

社會關懷,不分族裔。檳城靜思堂裏,志工天天輪值。不管任何貧病個案、任何身心之苦,需要的人都可以大方走進來。在這個佛教道場,沒有隔閡。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是一個願,也是一條具體的路。

生活在瞬息萬變的年代、族群複雜的國度裏,許多思維必須變通。華人在移民大馬的數百年歷史洪流中,只能拚命往前。檳城慈濟志工這群華人,赤忱努力不是為了錢。他們知己,了解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他們知彼,傾聽友族同胞的聲音與需求。這是族群融合的開端,也是一個值得深信的人間遠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