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 大捨無求

《農八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計量付出,容易自滿;心寬念純,力量無限。
轉穢土為淨土
《法華經‧見寶塔品》描述佛陀為了集會分身諸佛,化現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的佛國淨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上人於晨語時指出,佛陀說法是用相譬喻,以事顯理。「佛國指的就是人心,人心清淨則佛土淨,人心穢惡則世間污濁;佛陀指出人人都有佛性,即是教眾生去除無明煩惱,轉惡念為善念,轉穢土為淨土。」
所謂「寶地平正」是譬喻淨心地;心地清淨,就能平等待人而毫無偏私。「寶交露幔」,用寶物編織的寶網覆蓋眾生,意謂以法寶惠施眾生。上人勉眾殷勤精進,上求下化,以佛陀教育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覆蔭眾生。
「『慈無量心』是要讓眾生快樂幸福;『悲無量心』能拔眾生之苦;『喜無量心』是見眾生離苦得樂,油然而生喜悅之心。為救度眾生而任勞任怨,付出無所求,時時做到這三心而不執著,就達到了『捨無量心』。」
上人說,慈濟人為救助苦難眾生而奔波辛勞,身體疲累但心靈輕安自在;完成每一件慈濟事後,施與受者皆大歡喜,所以不說「辛苦」而言「幸福」。「怨親平等普施一切,不在意是否得到讚歎,但在付出後獲得的歡喜感受,就是法喜。」
經文所言「懸諸旛蓋,燒大寶香」,旛蓋譬喻大乘諸定;修行者在世間力行大乘法,心志不受外境影響。大寶香是「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透徹苦、集、滅、道「四諦」,向外發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德。而「諸天寶華遍布其地」,譬喻以佛菩薩的智慧法寶淨化心地。
「要貼近佛慧,須持戒、定、慧『三無漏學』,讓身、口、意不再造惡業,從『有漏』的凡夫地,步步踏實朝『無漏』的佛菩薩境界精進。」
累積無私大愛
緬甸蒲甘八月二十四日發生規模六點八強震,由緬甸與馬來西亞志工組成的勘災團今返回精舍報告災況。
上人以「捨無量心」教眾,出於悲憫心救助苦難,不執著於會得到什麼功德、付出後是否得到讚歎,連大慈、大悲、大喜這三心都捨除,養成行善助人、平等布施的好習慣,就能時時輕安自在,法喜充滿。「常常計量自己做了多少,就容易自滿;若不計量、不設限,而能不斷地付出,則力量無限。」
佛陀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上人以此鼓勵緬甸慈濟人,不要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只要以單純心應眾生苦難而付出。「想要有普度眾生的大力量,就要引導人人出於一分『想要救人』的愛心,每天付出一點點,累積出無私大愛,就有足夠的力量救助眾生。」
印尼四合一幹部返臺尋根,不少師兄師姊是穆斯林,仍以開闊的心虔誠朝山。圓緣典禮時,上人讚歎大家合心精進,沒有宗教信仰的分別與隔閡;印尼慈濟自一九九三年種子落地以來,師兄師姊合和互協,志業日漸繁盛。
上人談起早年在濟貧經驗裏發覺「貧病相生」的循環,因而決心在花東建醫院。當時每月所收善款不多,精舍常住生活也很拮据,憑著「對的事,做就對了」的決心,以及「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的信心,無論遇到何等困難都堅定行願。「我相信人人有愛心,只要聚集人人的愛,就有力量完成人間的好事。五十年來如一日,慈濟人愛的足跡如今遍及全球。」
中國貴州自有歷史紀錄以來,居民即已世居深山,許多人認為歷史的貧窮無法改變,但上人認為,歷史來自人的行為長久累積,只要有心,會合各方因緣,就能改變歷史。慈濟在貴州多處援建大愛村與學校,為貧困學童助學,如今許多孩子已大學畢業,甚至回鄉教育下一代,世代貧困逐漸翻轉。
「具足愛心、下定決心、有志一同,苦難人生也能改變;唯需要時間,更需要凝聚人人的愛心共同完成。」上人勉眾不分宗教,彼此感恩、尊重、愛,合和互協啟發人心之愛,為天下眾生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