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二十一日 甘願無怨

《農八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有虔誠的宗教信念,就能坦然面對一切逆境。

 

三輪體空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臺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三淺層地震,造成大量傷亡與建築毀損。上人於早會時談到,九二一大地震帶來傷痛記憶,但也震出了臺灣民眾的愛心。

在震央的南投慈濟人,從傾斜的住家搶救出「藍天白雲」制服,投入團隊共同救助鄉親;從急難救助到中長期援建,慈濟志工從全臺各地會合賑災,感動不少中部居民加入人間菩薩行列,迄今精進不退。

為了讓等待重建的受災鄉親有安居之處,慈濟人群策群力,在中部地區建設了十九座大愛村,讓一千七百多戶安身。簡易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戶外設計小橋流水等景觀,讓住戶能在室外乘涼、話家常。許多人原本互不相識,因入住大愛村而培養出深刻感情。

除了大愛村,慈濟還援建了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只為了不讓教育斷層。上人表示,慈濟志工之所以能「化不可能為可能」,是因為有志一同、心甘情願,以使命感真誠付出。

「苦難會隨著時間過去,有大眾的愛心支持,受苦的人能更快從災難中再站起來。慈濟人以愛付出無所求,無論別人是否記得,做到了就心安理得。」

上人勉眾再為啟發人心之愛而努力,人心平和有愛,天下才能無災難。

 

至誠圓融

 

菲律賓肢障街頭畫家佛羅瑞特沒有手腕、手掌,但能用雙臂夾筆作畫,並以此專長養家。五十三歲的他近年罹患白內障,無法再創作,內心愈來愈封閉。慈濟志工前往關懷,並在今年五月、七月為他安排兩次手術;如今他已經重拾畫筆,還用心繪畫一幅維妙維肖的上人法相。

與志業體主管談話,上人讚歎佛羅瑞特的繪畫才能不因肢體殘缺而受限制,證明人人都有無限潛能,端視人心向善或向惡,將這無限的潛能用於利益人群或是危害人間。

「要如何培養人才?我最重視的就是誠心,要有道德觀,誠懇地付出。培育人才不能只培植其專業才能,道德倫理、精神理念更重要,否則才能、職位愈高,心念若向惡,犯的錯誤會更大。」

上人表示,為了救拔眾生之苦,慈濟承擔的社會工作愈來愈多、範圍愈來愈廣。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須以智慧平衡家業、職業與志業,得到家人支持,才能減輕煩惱。「志業體工作繁重,要心甘情願以使命投入,才能輕安自在。尤其身為主管者,態度要真誠,寬宏大量能容人,才能夠廣結善緣。」

五十年來,海內外慈濟人盡形壽、獻身命,成就慈濟志業,上人期勉主管們要重視法脈宗門精神理念。

《法華經‧見寶塔品》,為了開啟多寶佛塔,釋迦牟尼佛召集各方分身佛會歸於一處。上人指出,這就是將諸法歸於一心之意。「就如慈濟團體有人醫會、教聯會、慈警會等志工團體,各自在不同領域發揮良能,但所做的一切都歸於無私的愛。」

稍後與志工談話,上人再次強調,靜思法脈就是圓融的「佛法」,以感恩、尊重、愛與各宗教互動。

「世間宗教名稱不同但道理相近。就如伊斯蘭教有『前定』之說,天主教、基督教相信諸事都是天主的安排;而佛教講因緣果報。有虔誠的宗教信念,就能坦然面對逆境。」

上人指出,佛教說「不昧因果」,造如是因、結如是緣、得如是果、受如是報。「除了甘願接受,要更進一步消滅無明煩惱,啟發開闊的愛,包容一切。」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