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健康百寶箱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論壇
  特別報導 馬來西亞
  聞法札記
  老人沒問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9期
  十五至十六日 平安之道

《農八月‧十五至十六》

【靜思小語】時時感恩,事事感恩,人人感恩。

 

常念感恩

 

莫蘭蒂颱風為南部及離島地區帶來災情,早會時間上人談到,從新聞報導看見強風巨浪等畫面十分驚險,警消人員在風雨中協助民眾脫困、移除倒塌的招牌和路樹,有員警因此受傷;電力、供水等相關工程人員也在風雨中冒險搶修,盡力維持家家戶戶生活如常。

「颱風天,大家能照顧家庭,但警消、醫護、工程人員必須堅守崗位,守護大眾的平安,大家要感恩、讚歎。人心調和,懂得感恩、互助,天地人間才能調和平安。」

與來訪的中央廣播電臺賴祥蔚臺長、客家電視臺李儒林臺長談話,上人再次提到日常生活能享受水、電、交通等種種方便,都是仰賴許多人辛苦的建構與維護;一旦強風豪雨造成管線毀壞、交通受阻,仍是這群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大家應該感恩以對,而非指責。

臺東縣延平鄉紅葉村發生土石流,兩百多人暫時安置在桃源國小,慈濟志工隨即送上福慧床與熱食,安定鄉親的心。慈濟五十年來,日日努力淨化人心;聽聞何處有災難,立即動員救助關懷。「慈濟人自動自發,無所求地為社會大眾做事,即使不被看見甚至遭人質疑、責罵,仍然心甘情願、默默付出,認真做該做的事。」

大林慈院中醫部葉明憲醫師,帶著武術老師沈保和先生來拜會上人。沈先生談到,真正的太極拳鍛鍊,也與佛教修行一樣,為的是明心見性。《道德經》講「有」與「無」之間的變化,與佛經談的「有」與「空」相通;「道」無形無相,要由人加以運用,以「德」顯示出來。

「上人晨語所說的『不爭』,也是太極的『德』。很多人以為太極推手是一種打鬥技術,其實真正的太極推手是一門沒有鬥爭的技術,要先修練好『捨己從人』的心境。」

沈先生歡喜表達,得與上人見面,一償夙願;上人感恩回應:「我也不斷地向大自然學習。」

 

信人有愛

 

莫蘭蒂颱風警報剛解除,馬勒卡颱風緊跟在後,人醫年會因此提早於十六日舉行圓緣典禮。上人開示致勉,人醫精神始於一九七二年成立的「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至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醫療人文,仍然隨著全球人醫在世界各地落實。

「下鄉義診路程辛苦,蓋醫院的過程更坎坷;步步難走,時時都有困難。我總是勉勵自己,只要有心,天下無難事;我相信人人有愛心,只要匯聚分分愛心,就是一股大力量。」

上人形容,社會大眾的點滴愛心就如絲線。「慈濟人將一絲絲的愛心連結起來,變成紗、織成布,甚至揉合成一條可以拉動大船的粗繩索。」

醫療工作辛苦,但在慈濟的人文環境中,同仁與志工的愛,就如同一條條細絲構成粗壯的大繩索,能拉著慈航靠港。上人感恩臺灣六所慈院及全球人醫造福人間,如在茫茫大海中駕慈航,用大慈悲心救度眾生、拔除苦難,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永續愛善

 

TVBS國際新聞中心楊樺主任等人來訪,談及近日颱風接連威脅臺灣,上人表示,天候與人心息息相關。

「人的心念力量強大,『心力效應』會影響外在環境。佛法說『眾生共業』,人心起惡念、造惡業,因緣會合時就顯發業報,造成嚴重的災難。」

對平安的人來說,颱風已經離開;而受災的人內心卻苦不堪言。上人表示,慈濟人感同身受,即使自家也受災,仍先與團隊一起幫助受災鄉親。「從幫助苦難人的過程提升慈悲大愛,所以能捨己為人、付出無所求。」

二○○三年美伊戰爭爆發,臺視記者蔣任先生採訪約旦慈濟人關懷邊境難民行動。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攝氏二度的低溫中瑟縮發抖,無鞋可穿而用塑膠袋包腳,他自然地脫下襪子為老先生穿上。上人舉此為例表示,這個溫馨舉動即是出於「人傷我痛」的同理心。「愈投入愈歡喜,一路走來的心靈風光,會永遠銘記在心。」

與菲律賓慈濟人談話,上人表示,做慈濟表面上是付出,實際上是獲得。「看盡天下事,以事會理,在付出中心安理得、法喜充滿,所以遇逆境不埋怨,不起煩惱。」

二○一三年海燕風災後,菲律賓師兄師姊日夜奔忙帶動「以工代賑」,有師兄連夜冒險航行護送代賑金、設法聯絡調度大型機具等;法親合和互協,共同走過辛苦歷程。上人希望這分合心精神永存,並且不斷培養人才、做好傳承。

「培養人才、向下傳承,是要增加救苦救難的力量。慈濟人沒有大小高低之分,人間菩薩是永恆的,志願與熱忱不能消退,自我磨練承擔責任,也能陪伴支援他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