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至十一日 盡本分,得本事

《農八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無所求,無得失;盡本分,得本事。
平等心,共振愛
一九六六年慈濟功德會成立後,上人從慈善救濟中發現許多家庭「因貧而病」,貧人無力就醫而致小病拖成大病;有些家庭則是「因病而貧」,經濟支柱因病而拖垮小康家境,故在六年後設立「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希望改善貧與病的惡性循環。
早會時間,上人談到,人醫精神可溯及一九七二年九月十日義診所成立時,多位醫師、護理師、藥劑師,皆是出於救助貧病的菩薩心而積極投入,除了每週兩次定點義診,也利用假日下鄉服務,可說是最早的人醫會成員。
上人言及義診所啟用前,獲知俗家母親因胃穿孔須緊急開刀,堅持要等自己回臺中才動手術,內心很掙扎。「義診所是為貧病人而設,許多人的母親貧困無醫需要治療,我不能只為了自己的母親而不顧眾生;啟用第一天就不在場,如何凝聚帶動團隊精神?」
當天下午兩點多義診結束,上人生平第一次搭飛機趕回臺中,陪伴母親手術;在開刀房外時,體會到病患家屬的身心煎熬。
義診所持續運作,一直到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那年年底才結束;十四年間,服務逾十四萬人次。上人感恩每一所慈濟醫院的院長傳承義診所的醫療之愛,帶領同仁下鄉義診、往診,關懷貧苦病患,讓慈濟人文一脈相傳,永續耕耘。
與臺北醫學大學閻雲校長談話,上人表示慈濟的創立起於「不忍眾生受苦難」的一念心;即使出家時立願不做法會,但為了號召大家行善,遂在農曆每月二十四日誦《藥師經》祝福會員。「慈濟可以說是法會型的慈善,由會員匯聚點滴力量開始做救濟。」
一路走來五十年,以佛教精神為本的慈濟,而今在海內外賑災時,也會支援不同宗教的神職人員重建當地信仰中心,是希望早日安定民心,同時感恩神職人員長年呵護民眾。上人說明:「世間不同宗教,都有共同的愛;只要喚起人人的虔誠,就能共振出愛的力量。」
臺灣平安,才能匯聚力量救助國際;天下平安,自身才能平安。上人表示,有能力救人者都是平安有福之人,要自我祝福,也要鼓勵更多人發揮愛心;學道就要行道,在菩薩道上體會付出助人的歡喜。
大慈悲,無所求
「守本分、盡本事,每天都在進步。若不守本分、不盡本事而不斷外求,求不到就起煩惱,守不住自己的身心,就無法突破境界了。」與清修士談話,上人強調,「信」為道源功德母,堅定初發心才能起信心,請大家要愛自己的品德,守戒、守威儀。「在人群中做社會事,無法要求盡如己意。看到別人的優點要學習,看見缺點則自我警惕,才是正確的態度。」
面對他人習氣,雖要善解、包容,但也要是非分明。上人表示:「不談論是非,但不能為了善解、包容,美化錯誤而誤導人;也不因單一面相就認定對方不對。心結解不開,會傷了自己。」
上人說,自己一生心思單純,把握因緣盡心盡力,從來不問結果。「天下人、天下事,無不讓我煩惱擔憂,這一生受了多少委屈波折,我依然輕安自在。一生不追求什麼,淡泊滿足,天天盡本分事做就對了。」
在人群中面對芸芸眾生,難免會有煩惱,上人叮嚀清修士,要感恩有機會磨練智慧。「以無所求心態腳踏實地,時時刻刻用心做該做的事情,就是修行。」
「《法華經》、《無量義經》是我一生篤定的方向。《無量義經》明白教導『為佛教、為眾生』,用佛教精神走入人群去付出。」上人談到功德會成立之初,常住舉債做救濟,向人借米煮粥供應參與發放的人,做手工來還債;至今常住依然承擔全球慈濟人回到精舍的食宿,清淨無求,始終如一。
過去家庭主婦「提菜籃」是為家庭、為自己,從日存五毛買菜錢的「竹筒歲月」展開慈善濟貧工作;現在慈濟四大志業擔負天下重任,上人期許清修士為天下飢貧「挑米籮」,將慈善工作愈做愈紮實。「有理念,也要入人群歷練。守持修行者的情操,以《法華經》『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穩固自己的心。」
心單純,志堅定
有心做好事,才會進來慈濟,但修行最難也在這一念心。十一日與宗教處同仁及清修士談話,上人期待大家把握「單純心」修行。
上人指出,人往往因在乎別人的看法,為自我保護而文過飾非,以致把簡單變複雜。「看不慣別人,也會影響自己的道心。堅持己見、排斥他人,就會做得滿心煩惱;明辨是非、勇於認錯,就不會衍生煩惱、憂鬱。」
「創立慈濟時,以『為佛教,為眾生』為本分事,專注當下、認真修行,不去想未來將發展到什麼規模、會有什麼成就。一路走來,始終盡心盡力;每天都為天下而煩惱,但對自己輕安自在。」
大林慈濟醫院常住志工用單純心守護慈院,天天聞法、吸收入心,並能運用佛法應對各種人間相,增長道心。上人期勉大家學習這分精神。「只盡責任,不求其他;對的事情,堅定道心,做就對了。盡本分就得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