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9期
2019-04-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大地保母
  親師生‧坦白話
  最新書訊‧《智者大師--東土釋迦》
  同個屋簷下
  健康百寶箱
  特別報導
  阿板薰法香
  人物誌‧臺中
  志工人物誌‧臺南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中國大陸福建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竹筒歲月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9期
  書法家周良敦 身心合一寫法華
撰文.張麗雲

周良敦(右)創作的「《妙法蓮華經》世尊法像圖」約兩層樓高,曾在花蓮、大陸展覽,平常收藏於自己家中。(攝影/游國霖)

書法大師周良敦歷時一年,以《法華經》六萬多字經文書寫而成佛陀法像,
創作過程倍極艱辛,「但即使寫到人生最後一刻,也要完成它!」
他期待大眾來到臺中靜思堂觀覽這幅「法華經法像圖」,
和他一樣,從中體會法華精神。

一幅高達六百六十公分、寬兩百二十五公分,由《法華經》六萬多字經文組合成佛陀法像的書法作品,是書法大師周良敦的精心創作。二○一九年元月四日,由十位慈濟志工護法,一路從臺中市永春東路周良敦的家,恭迎至文心南路的臺中靜思堂福慧廳安座展示。

一九九○年,周良敦開始研讀佛經,第一部接觸的是《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內文淺顯易懂,愈讀愈有心得;有一天他翻到經書內頁,看到地藏王菩薩法像,萌生將一萬七千多字經文以書法字組成菩薩法像。

經過四個半月書寫完成,作品經報紙一登,許多人搶著來觀賞,讓他信心大增,又以一百零八遍、共兩萬八千零八十字的《心經》,組成觀世音菩薩法像。之後,他續寫《論語》組合成孔夫子人像,還被納入故宮博物院收藏。

有一年暑假,周太太回花蓮探親,回程中與慈濟志工靜淇恰巧同座。閒聊中,靜淇得知她的先生在教書法,於是提起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用書法寫出兩尊佛像的事……周太太從皮包裏拿出一張照片,靜淇驚訝地問:「你怎麼有機會跟這位大師合照?」她告訴靜淇,電視上那位就是自己的先生。

於是靜淇告訴她,如果有因緣可以請周老師寫《法華經》。周良敦受到靜淇的啟發,覺得這部經對世人有教化意義,又是佛陀入滅前對眾所講,於是開始計畫書寫。

周良敦辭去榮工處十六年的公職,專心創作。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知道他的發心,送他一張有三百年歷史的乾隆宣紙為鼓勵,這也是何國慶所收藏的四張紙之一。

書寫《法華經》是大工程,也是大挑戰。一張將近七米長的紙,攤於桌面,閃失不得;這一寫就度過春夏秋冬,夏天不能吹冷氣,只能讓微風從背後吹。

一公分的字大小均一,墨水顏色需一致,調墨要調到含墨量最多又不能滴下,用多少、沾多少,不能多也不能少,一筆出去絕對不能有誤失,連紙張的性質都要了解。

周良敦歷經多次調墨試驗,直到後來,調一次墨可以寫六十到一百多字,不必分心沾墨,心定即禪定,身心合一。

除了教學,他幾乎足不出戶,花四個半月打底稿,七個半月書寫,在一九九二年完成作品,歷時超過一年。

臺中靜思堂社教中心二○一八年八月舉辦「法味生活藝術觀摩會」藝術月,周良敦導覽他的作品《前赤壁賦》。(攝影/王秀吟)

周良敦於家中揮毫。他說心若定,在任何時刻、任何境界都不會左右他的書寫。(攝影/施龍文)

用功寫字  淡泊生活

童年時期,周良敦寫鉛筆字就很工整,受到老師鼓勵,長大後也因為一手好字而錄取佳職,因此他對寫字練書法一直情有獨鍾。三十歲時,拜入書法大師陳其銓門下,學習不到一年,即參加臺中市和臺中縣國語文書法競賽,獲得第一名。這是他寫書法以來第一次參賽,也是首次獲取殊榮。之後他又參加清水紫雲巖的全國書法觀音盃比賽,也獲得第一名佳績。

陳其銓為周良敦開啟了書法浩瀚大門,周良敦也加倍努力,除了工作,閒暇之餘都拿來用心練書法,最後精通了十三種書法體,也兼招生教學。

以書法成名,周良敦認為「用功」是最大的關鍵。

一九五○年代,美援對生活窮困的臺灣人民如一場及時雨,而美援的麵粉袋也被善加利用,孩子穿著「中美合作」字樣的內褲,在街頭巷尾嬉戲是常有的事。周良敦小時候家窮,一家九口定居花蓮,父母因繳不出房租,屢被房東驅趕,只能帶著全家四處遷居,愈遷房租愈便宜。兄弟四人穿的內褲,不是「中美合作」的麵粉袋,而是喪事退下來的輓聯布料;如果有人來家裏,媽媽便不許他們穿著某某人敬輓的內褲在客廳亂跑,給人看笑話。

雖然窮,周良敦時時提醒自己要更上進,媽媽了解這個二兒子生性活潑又聰明,深怕他將來鋒芒太露會遭妒,曾提醒他:「面對很多事情,有時候要裝傻一點!」

周良敦將媽媽的話謹記於心,即使後來在書法界已享有名氣,依舊教書練字,時而揮毫捐輸公益,過著藝術家清淨平淡的生活。他認為書法必須兼具藝術精神與人文,從未貪戀售價的多寡,「寫書法一定要有人品,擺架子就會倒架子,實在做就好!」

一九九四年,他受邀到臺中監獄教收容人寫書法,也以人品為重,技藝次之。他亦師亦友地教學,鼓勵學生參加比賽,屢屢獲得佳績,還極力向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爭取給學生審查街頭藝人的機會。他常對學生說:「周老師現在不必再有成就,你們的成就,就是在成就周老師!」

他還告訴新收同學,「永遠不要告訴我為什麼進來這裏,出去也不要告訴我你的過去,因為我要知道的是現在的你和未來的你。周老師會以你們為榮!」

十位慈濟志工一路護法,從周良敦家中將「法華經法像圖」恭送至臺中靜思堂福慧廳安座展示。(攝影/游國霖)

珍惜此生 全力以赴

「法華經法像圖」入座於臺中靜思堂,一週後的元月十一日,適逢上人行腳到中部主持歲末祝福;一九九三年這部作品在花蓮文化中心展出時,上人也曾經參觀過,這次能在臺中靜思堂重現,周良敦覺得很光榮:「能夠藉著慈濟這間大殿堂讓《法華經》再展出,感到榮幸之至,這是將佛經和佛像一起呈現,讓人見經如見佛。」

《法華經》有二十八品,周良敦希望世人能夠逐品了解經文意義和法華精神。「創作這一幅,我不敢居功。但是想到創作的過程備極辛酸,若能帶給大家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想就夠了!」

這部作品能安座於臺中靜思堂展示,與志玄文教基金會臺中終身學習教育中心有關;各地社教中心會舉行一至兩天的年度圓緣活動作品展,臺中社教窗口志工洪美麗認為,人文的深耕需要長時間的浸潤,所以她規畫長達一個月的藝術月來鋪陳。

二○一八年八月在臺中靜思堂的藝術月主題是「法味生活藝術觀摩會」,展出多位社教中心老師的專業作品,其中有一整面牆懸掛周良敦的《前赤壁賦》巨幅書法作品,一氣呵成的行草體,氣勢磅礡;觀摩會開幕當日,人潮雲湧,許多書法愛好者蒞臨觀賞。

展場布置得細緻典雅,藝術與人文兼備,還設計了以《前赤壁賦》為背景的開幕儀式,讓周良敦非常感動,「你們的誠意,讓我非常意外,這是一般展場不太可能營造出來的氛圍。」

他感動之餘,對與會貴賓說了一段話:「一個國家如果能有一座文化牆,其他的文化也會跟著提升!」他又說:「大家跟著慈濟的文化走絕對沒有錯,生活品質也一定跟著提升!」最後話鋒再轉:「如果有因緣的話,說不定有機會在這裏展現我一幅很大的作品──《妙法蓮華經》世尊法像圖……」

洪美麗聽他這麼一說,並沒有很大的把握,因為「法華經法像圖」的高度很難找到適合的展點;然而,周良敦的《前赤壁賦》書法作品引來許多社會人士走進臺中靜思堂了解慈濟,讓洪美麗一直將周良敦的這番話放在心裏。

夢想終於成真,洪美麗極為激動,她哽咽地拭去淚水,「藉著『法華經法像圖』的展出,凝聚慈濟人的心,表達中區弟子在上人的期許下,展現真實大乘法的決心,讓上人安心,這是我做得到的地方。」

佛法生活化,慈濟人在世界各地為苦難眾生付出就是力行菩薩道,也是法華精神。正如周良敦的決心,他曾對自己說:「即使寫到最後一刻,死也要完成它!」他認為,這不僅是一幅作品的展出,更重要的是讓來聆賞的人了解法華精神,做任何事若抱著全力以赴的毅力,於工作或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

周良敦以法華的精神鼓勵世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珍惜人生,才不會白白地走過;如此,則何事不成,何事不能呢?」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