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9期
2019-04-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大地保母
  親師生‧坦白話
  最新書訊‧《智者大師--東土釋迦》
  同個屋簷下
  健康百寶箱
  特別報導
  阿板薰法香
  人物誌‧臺中
  志工人物誌‧臺南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中國大陸福建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竹筒歲月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9期
  盡顯《法華》之妙──智者大師
編撰‧賴志銘

 

「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大師,譯出了傳誦千載的《妙法蓮華經》;
經中之「妙」,卻於什師圓寂百餘年後,方由隋代的智者大師發揚光大!

在《法華經‧序品第一》中,佛陀入無量義處三昧後,文殊菩薩預告,如來將會宣說《妙法蓮華經》。

奇怪的是,佛陀出三昧之後,卻是對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開示。佛陀先說自身已成就方便波羅蜜,所以能「廣演言教」、「巧說諸法」,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並且再說到:佛所證悟的佛法實在太難了,只有成佛才能「究盡諸法實相」,你就不要問了!

與會的諸多僧俗必然好奇:佛陀到底證悟的是什麼法?連我們這些已證阿羅漢果的也難以了解?

舍利弗便代大家發問,祈請佛陀宣說「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然而卻遭佛陀兩度拒絕──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經舍利弗鍥而不捨地三次祈請,佛陀終於答應說法了;這時,竟有五千人「罷聽」退席,發生了在浩瀚佛經裏不曾發生過的情節。

這五千人為何離席?經中的解釋道,他們便是佛陀所言「聞必不敬信」的「諸增上慢者」。

誰是「增上慢者」?

「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俱舍論‧第十九卷》

以自己證得增上之法(殊勝的法門)而起慢心,認為自己勝過他人者,就是「增上慢」。在《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優波離會第二十四》裏,佛陀對「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說,有「我斷貪瞋癡三毒」乃至於「我當修行六波羅蜜」等念頭,便都是「增上慢」。如此一來,眾生該如何修行呢?無怪乎「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了!

對此「希有難解」、「不可示」、「妙難思」之法,佛陀所採取的宣說「策略」就是:講故事!藉由說故事,佛陀將諸法的無常、眾生的愚癡,形象化地深植在聽眾心版上,讓聽眾於日常中便能觸境生心,想到佛陀的苦心教誨。

佛經中的寓言往往是採「以指見月」的形式指引讀者;我們如果只注意手指,就會看不到明月。換言之,如果只停留在故事層次,便難以深入經中之奧義。

尤其是如《法華經》這種「妙難思」的經典,更需要透過高僧的詮釋才能理解。在智者大師之前,已有竺道生及法雲兩位高僧為《法華》作註;在智者大師之後,則有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及唯識宗的窺基大師對《法華經》予以疏解。

然而,只有智者大師的「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被後世奉為圭臬,開展止觀禪修法門,並發展出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      天台宗!

啟發人、感動人

藉由《法華經》的「一乘思想」,智者大師繼往開來,集大成地將大小乘之思想予以融會、定位,以《法華》之圓融思想統攝之,構建了一個恢宏而精微的佛法體系。智者大師不僅創立一個真正嚴格的判教系統,總持當時的諸派佛法,消融紛爭;其「圓融三諦」、「一念三千」、「敵對相即」等思想,更是充分彰顯「一乘」之圓妙。

縱觀中國佛教史,吾人可說,沒有智者大師,便開顯不出《法華經》之精采、精微、精妙!

清末民初的淨土宗印光大師曾經題過一副對聯,盛讚智者大師:

教判五時,化儀化法雙詮,靈鷲親承諸善逝;佛明六即,心作心是並闡,支那弘道無二人。

印光大師讚歎其「五時八教」判教體系,認為其與如來教法相契(親承諸善逝)。其下聯則讚歎智者大師以「六即(佛)」來說明「眾生即佛」的根本及修習佛道之歷程,以及心、佛、眾生的關係,認為中國佛教史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像智者大師般弘法!

當代的印順導師也曾指出,智者大師的佛學體系建構始終是「活潑的應用」;以客觀研究的眼光來看雖有待商榷,但仍是「無比的偉大」;其顯示「中國佛學完滿的典型」,乃是以修證經驗來貫通經論教理,屬於「教觀雙美」的乙型佛學,亦即經驗與知識綜合。相對於「學匠」而言,智者大師更像是「哲學家」,一如「畫匠」與「畫家」之層次不同。印順導師推崇,這樣的佛學可以啟發人、感動人、使人忘我。

印順導師之弟子證嚴法師,不但以極大的願力宣說《無量義經》與《法華經》,更建立慈濟宗門,以「四大八印」實踐《法華經》的觀世音、常不輕以及無量千萬億從地踊出諸菩薩之行門。其「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三願,不僅只是印順導師期許「為佛教、為眾生」之大願展現,亦正好遙契智者大師畢生心力所在:「生來所以周章者,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

智者大師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乃是其以「為眾生」之大悲心,甘冒戰亂之險求教於南嶽慧思禪師,因此得以修習法華三昧,而有之後的「大蘇妙悟」及「華頂降魔」等證悟的經過;也因慧思禪師的指點,禪修與教理並重,方能創建「教觀雙美」的天台宗。其精進不懈、「為佛教、為眾生」的生命歷程,實可令後世佛弟子們借鏡、效法。

期許本書能成為讀者一窺《法華》奧義及天台思想之敲門磚,進而於視聽嗅觸、舉手投足、行住坐臥之間,時時觀心、處處得悟,體證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描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境界。(本文摘自《智者大師──   東土釋迦》作者序)

 

《智者大師──東土釋迦》
編撰:賴志銘
出版:檀施文庫.高僧傳系列
客服專線:02-28989000分機2145

本書歡迎助印索閱,線上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會員,每兩個月可獲贈一本好書,其中也包括高僧傳系列叢書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