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撰文‧顏玉珠(馬來西亞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撰述) 攝影‧蕭耀華
 |
烈日下,農民正彎著腰,收割辛苦多時培育出來的稻米。緬甸是世界重要糧倉之一,但因各方面條件影響,稻米栽種和收割都以人力為主,稻米取得,可謂粒粒皆辛苦。
|
農民們連年飽受災難考驗,依然腳踏實地勤奮耕種,只期待下次能豐收;
親眼見證他們的毅力與韌性,不禁更珍惜碗中每粒米飯,吃起來也特別香甜。
抵達仰光,一下飛機,隨即迎來熱情的招呼「鳴個喇叭」(緬語,你好之意),緬甸志工問候聲此起彼落,與街道上川流不止車輛的喇叭聲相映襯。
車道上駕駛者,人人爭先恐後互不相讓,險象環生;路旁出家眾,處處可見民眾歡喜布施,不分貧賤貴富;鄉村的農民,臉上盡是汗水與微笑。此趟國際賑災之旅,帶領我看見不一樣「人」的風景。
一路從仰光省到勃固省,從都市深入到鄉村,與農民互動訪談中發現,幾乎每一代皆從小跟著祖父母、父母在田裏長大,不管田地大小,經濟來源全仰賴農作物的收成。
不管是幾代同堂,全都擠在祖先遺留下來的簡陋高腳屋居住,踩在地板上還會發出吱吱聲響,一眼可望穿屋內的空間與擺設,屋頂、牆壁、地板多處破裂透著光線,有些甚至無自來水、無電源供應。代代相傳,維持著老祖宗的生活方式,似乎註定此生離不開這片田,也離不開看天吃飯的宿命。
這幾年來,緬甸遭受多次風災,農田連續受到蟲害,農民收入逐年遞減;對於舉債耕種的他們來說,原本期盼靠收成償還債務,卻一次次希望落空,最後連購買稻種復耕都無能為力。即使如此,仍是一派順天的處世態度,「田裏有什麼吃什麼,沒有就採野菜、野果,抓取溪中的魚等果腹。」
二○一八年遭逢最嚴重的水患,證嚴上人不捨農民生活困頓,指示緬甸、臺灣和馬來西亞等地志工,於十一月齊力發放綠豆種,讓農民於翌年雨季稻作前有應急收入。
今年二、三月綠豆收成之際,隨處可見農民們忙碌採收的身影;不只是農民歡慶豐收,前來發放稻種的志工們也興奮不已。
貧困的生活難得收成有獲,農民們珍惜之外也懂得感恩與回饋,開心地帶來白米、綠豆、現金,甚至自家種的西瓜來獻愛,語言不通卻如同看見家人般,開心地牽起志工的手,滔滔不絕地訴說這幾個月的生活點滴與心情感受。
最真實的人間風景
許多農民熱情邀約志工前往家中作客,為了就是讓志工看看田裏結實纍纍的綠豆莢。當車子隨著農民行駛在蜿蜒的小路上,黃土飛揚,有些地方車子進不了,需要步行而入,如果沒有人引領,在這一望無際的農田上還真找不到農民的家。
此時我也才體會到,原來出門一趟,對於一些農民而言著實不易。每問他們:「你家距離發放現場多遠呢?」皆回答:「不遠!」來到村莊再詢問:「你家在哪裏呢?」指著路的一邊說:「就在前方了。」志工一行人卻足足走了半小時。
家座落在路的盡頭,從起點根本看不見,但就農民而言,這點距離不算什麼,因為大多數人無法負擔摩托車的費用與開銷,雙腳便是省錢又方便的交通工具,日積月累,腿力確實勝過我們這群城市人。
連日來揹著相機、手提電腦東奔西跑,熬夜處理資料,腰痠背痛又嚴重睡眠不足;看見農民的生活環境,才發現我這點小事顯得微不足道。
當與農民們深聊時,小孩們總是天真地圍在身旁開心玩耍;這幾年經過幾次災難的洗禮與考驗,農民們並不怨天尤人,依然腳踏實地守著農田勤奮耕種,單純期盼下次能順利收成。看見他們的毅力與韌性,不禁更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飯,吃起來也特別香甜。
而生活離不開農田的老一輩,卻開始思索著下一代的未來,有人說:「如果後代有能力,希望他們可以多去外面看看和發展。」面對全球溫室效應,當地乾旱、雨季愈來愈嚴重,讓認命的農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這正好與上人的擔憂不謀而合。
緬甸是世界重要糧倉之一,當初上人獲知農民們面對接踵而來的災難,債臺高築,擔心農民們放棄耕種,長期下來必造成全球糧食危機;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發放優質綠豆種後,又發放稻種,讓農民能安心耕種,不僅改善生活,也期望能逐漸翻轉他們的人生。
十多天的賑災之行,身體疲累但內心充滿正能量。這些與眾不同的生命故事,豐富了我,也讓我更珍惜能在工作崗位上,付出的每一個時刻。這些風景實際去體驗、去感受最真實、最清楚;也期待能帶領讀者去看、去感受,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