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撲滿經濟學
撰文‧王慈惟(馬來西亞檳城慈濟志工) 攝影‧蕭耀華
 |
在緬甸慈濟各項活動中,「米撲滿回娘家」已成為例行項目之一;小朋友滿心歡喜,排著隊,把存在撲滿內的米倒進米堆中,累積起來足以救人。
|
一粒米蘊涵無量神奇,種在地裏,可長出無數稻穗;
煮成米飯,可溫飽千萬人家;匯聚成籮,則能助人於因緣和合時!
米撲滿會員帶著米撲滿回娘家,是緬甸慈濟例行活動之一,每個人帶來米撲滿,重量有輕有重,農家人依據各自生活情況量力而為。志工們跪在地上恭敬地拉開大袋子,讓農民們將米倒入,「沙、沙、沙」的聲音此起彼落;米粒快速落入米袋之時,映入眼裏若如小珍珠,仔細觀看米粒有大有小,也有零碎不全的五分米和碎米。
緬甸農村至今普遍仍用傳統的小竹簍計量;米撲滿收集回來,再用小竹簍計算分裝入米袋,也是志工們慣常的動作。每一次分裝完成要送給照顧戶的米袋,手上都像染上了一層白色的米粉,這是碎米成粉末而造成的情況。
然而不管米粒完整或是粉碎,送到面臨斷糧危機的照顧戶家裏,都是解決一日三餐極需要的糧食。
平日樂善好施的緬甸人,對於日存一把米,積少成多可助人的理念是拳拳服膺。今年二月份,慈濟第一場在仰光的稻種發放,志工在現場就收到了米撲滿匯聚起來的大量白米。
 |
在勃固省的慈濟稻種發放現場,官員正在核對農民身分和領取稻種資格。
農業部每年備存稻種應急,但去年水患影響範圍廣泛,無法應付受災農民所需。
|
農民悲歌一代接一代
這次發放的稻種,是依據當區農地情況而挑選的不同品種,但均為緬甸農業部認證的優良品種。也就是說,從下地耕種就需要追蹤成長情況,包括收成後的處理、篩選,都經過農業部嚴格的審核制度,重重把關再發予認證!
這一批稻種在雨季耕種之後,可存下當「來春穀」,並可連續耕種三年。一般農民因為生活困苦,每一季的耕種都需向政府或者財主借貸來購買穀種;更為困難的農民就要依賴和鄰居交換或借穀種耕種;每年的收成不定,即使賣了稻穀還是無法償還債務。對於這樣的情況,大家都是隨遇而安,因此一代接一代地貸款耕地。
仰光省東卦鎮(Thongwa)良倪村的村長曾告訴我們:「我家內人嫁到我們家時,帶來的嫁妝金飾,是從手腕穿戴到了手臂。我當了村長,常聽說農民若是為了生活不得不變賣田地,就讓家裏把金飾賣了。漸漸地,內人也把飾品全賣了,嫁給我時帶來的首飾盒,現在已經清空!」
「農民借貸之後無力償還,我們也不忍心收走他們的田地,畢竟平日已經吃不飽;如果再沒有農地可以耕種,他們的家還有孩子,要如何活下去?」
村長的這一席話,道盡了緬甸農民的悲苦之處!
 |
慈濟人以手機掃描農民所領取的發放祝福卡,把資料存於雲端;農民就完成領取手續,日後再憑卡就近到相關農政單位領取稻種。
|
雲端系統鏈接的溫度
這次福種發放,是第一次使用Ragic雲端資料庫系統,來建立預備贈予穀種的四萬七千多戶農民資料。前期的作業是緬甸發放有史以來工作量最大的一次,村鎮農業部處於偏鄉,一些地點連基本的水電線路也還沒完整,所有的營運還停留在紙本作業。慈濟收到農業部提供的農民名冊後,再將這些手寫資料一一輸入雲端資料庫發放系統中。
從輸入、校對到核准,這龐大工程多數由緬甸的慈濟大專青年來負責。這批孩子熟悉所有發放流程,更是籌備發放的靈魂人物;而慈青的培訓也是用了十年的時間,助學孩子們常年跟著師姑、師伯參與慈濟活動,他們今日已經可以承擔所有的例行活動了。
發放期間,因為Ragic雲端系統的效率,簡化了流程,只要掃描祝福卡上的條形碼,農民的資料就能出現;農民完成報到後,即可依自己合適的時間前往各地農業部的倉庫領取稻種。
流程中,受助者快速完成領取稻種的手續,更為重要的是,讓志工們有更多時間與鄉親們互動。長期負責慈善訪視的緬甸郭寶鈺師姊,可算是與農民互動最多的志工;當她聽到許多農民坦言,若沒錢吃飯,還是要拿慈濟稻種換米糧,這個情況宛如一塊大石頭壓在她心頭!
寶鈺師姊心急如焚,有一天從工作的地方趕到了仰光慈濟聯絡處,與我討論後,馬上和馬來西亞葉淑美師姊聯絡。她從十年前納吉斯風災的急難救助後,駐留在緬甸四年,一直以來都在背後默默地給予大家力量。
遠程傳來葉師姊急切的叮嚀:「請大家一定要記得讓農民知道,上人希望他們『留得來春榖』,以前有一些農民就是用我們上好的穀種,換取了劣質的大米糊口,得不償失。一定要找村長來協助,請村長若知道有人要變賣穀種,一定要告訴我們!」
放下電話,我和寶鈺師姊相視對看,心裏想著,現在所有人力都在稻種發放的前線,要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農民們的真實情況。約好了村長,我們決定先到離仰光市最近的東卦鎮,了解農民收到稻種後的狀況。
我們沒有空手去,先前在發放儀式上,米撲滿已經匯聚了約七百公斤,運回仰光聯絡處。我們馬上請曾經經營米鋪的羅達明師兄協助分裝,他用竹簍和一個平衡器,熟練地從袋子裏面淘出一簍又一簍的白米,寶鈺師姊仔細核算簍數,依照經驗,一個家庭一個月的需求是三十簍(約六十公斤);為了方便搬運,我們幾個人合力分裝了十個大袋子,數量加起來約三百公斤。
預約車輛時,司機一聽到我們要帶著三百公斤的大米同行,連錢也不賺了,婉拒了我們的訂車。最後,我們訂了一輛卡車,明日清晨就出發!
 |
米撲滿回娘家的現場,小朋友捧著滿滿的撲滿,高高興興排隊,等候把愛心贈予有緣人。
|
有稻種也要能吃飽
從仰光到東卦的車程約兩個小時,卡車穿越過了擁擠的仰光市區,漸漸地駛入了窄小的鄉村小路,晨曦中的田園,瀰漫在一片薄霧當中;綠豆田裏面,採豆工人戴著斗笠,穿著五顏六色,拼湊成為一副動人的畫面。
到了東卦,一位農婦跳上了我們的卡車,她的雙頰塗了厚厚的塔納卡(Thanaka,香煉樹粉),戴著一頂棉布碎花圓帽,穿著一身釘了小亮片的紫色傳統服裝,彷彿做了一番打扮才出門。
她一上車就滔滔不絕和寶鈺師姊聊了起來,只見寶鈺師姊不斷向她合十感恩。不久之後,寶鈺師姊轉過頭來對我解釋:「這位是村長推薦來陪我們一起下鄉的村民,村長說她平日很熱心,村裏老人和孩子們有需要,她都會協助。她參加過綠豆種的發放儀式,也剛領過穀種,很喜歡我們的團體,也要學著和我們做慈濟。」
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鱷魚池村,村裏有四十九戶人家去年獲贈慈濟綠豆種,現在正是收成的時候;前幾天大家又領到慈濟稻種,所以人人歡喜,聽聞慈濟人來了,要趕過來見見慈濟朋友!
我們抵達村頭,看見幾位騎著摩托車的農民已經在等待,大家熟練地坐上了車子後座準備上路。進村的道路出奇的舒暢,一路都是水泥路,全村還有政府發配的太陽能板;相較於我們常去的岱枝鎮(Taikkyi)一帶的米撲滿村莊,這算是基本設施已經很完善的村莊。
在一間農戶前,車停了下來,院子內的瓜棚長著肥大的葫蘆瓜,屋內一位女孩見有客人來了,搬出草席快速鋪平,這是緬甸熱情的待客之道。
屋外另外一位樣貌清秀,年約十七、八歲的女孩,正在水缸旁清洗水杯;隨後輕巧地端來一碟茶杯和一個水壺,放在小桌子上;乖巧的模樣特別討喜,也讓人留下印象。
我們才坐下沒多久,就見農民們或步行或騎著摩托車陸續抵達,人愈來愈多,村長建議到對面的寺廟,向法師借個地方讓大家聚一聚。
進入寺廟向法師頂禮之後,我們被領到一個小禮堂,座椅已排列整齊。很多農民為了採收綠豆,長時間在農地勞動,烈陽曝曬下的皮膚已經黑紅發亮,但是人人精神奕奕、笑容滿面,一一入座。
寶鈺師姊詢問這次的收成,大家開心地說:「很好!」
寶鈺師姊再說:「去年九月份,慈濟人勘災之後,回到花蓮向我們的師父證嚴上人報告這裏的情況,師父說要發綠豆,讓大家在這期間有經濟作物,這樣才有能力購買下一季的稻種。你們覺得我們的師父是不是很了解大家?」
在座三十幾位農民異口同聲說:「師父是了解我們的!」
寶鈺師姊接著說:「那大家收成之後,有沒有辦法購買下一季的稻種呢?」
全場的農民都笑了起來,笑聲背後可有無數的解答,也展露了緬甸人樂觀正向的天性;很多農民賣了綠豆僅能償還利息,下一季的稻種還是得靠借貸來解決!
寶鈺師姊在笑聲中輕輕地問:「我們的師父讓我們再一次來到您們的地方,發放稻種,大家覺得我們的師父是不是了解您們的困難?」
這時候,大家安靜地點頭認同。
寶鈺師姊看了看每個人,緩緩地說:「我們的師父希望這一次給的稻種,除了讓大家在雨季有種子以外,也期待種田人不要荒廢任何一寸的土地;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還有很多人沒飯吃,正處於飢餓中,大家是否願意努力耕耘,為解決世界糧荒出一分力?大家可明白我們師父的心意?」
人群中有人激動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大聲地說:「我們就算再難,也不會將上人給我們的穀種賣了,或者碾成白米吃的!」
寶鈺師姊關心地問:「可是吃飯的問題還是很現實呀!」
大家低著頭默默不語,寶鈺師姊轉身問村長:「村長先生,如果您們村有農民斷糧,請務必要通知我們。在場的大家有沒有遇到了吃飯的困難?」
村長馬上指出了兩位現在每天借錢買米吃的農民,寶鈺師姊耐心和大家解說慈濟援助的方式,並將帶來的白米致贈給這兩戶家庭,也請大家要親幫親,鄰幫鄰!
 |
每月一次,米撲滿捐贈後,在地農民幫忙把白米分裝入袋,等候運送到照顧戶家。
|
未來的律師當女工
這時候,一位穿著鮮綠色汗衫的農民,被推到了我們的跟前,我認出了是剛才那一對清秀小姊妹的父親,他靦腆地對著我們說:「我們家裏也需要幫忙。」
寶鈺師姊向著他點了點頭,把名字記下之後,抬起頭看了我一眼;長年一起下鄉訪視,我們之間早已培養出了對眼一看就能明白的默契,我們都想先到他家裏看看。
走在小路上,就看見兩姊妹中,年齡較大的一位站在亞答屋下等我們;這一次她換了一件圓領的襯衫,臉上塗著塔納卡,據說這是女孩們待人的禮節,但是她雙手緊握,一副不安的模樣,也好像已經知道我們會再次來到家中。
我們脫下鞋子走入屋裏,陽光穿過的竹葉牆不見灰塵;踩在屋內的地板,雖然咿軋作響,但也是一塵不染;簡單的廚房,碗碟擺放有序。屋裏還有一對年幼的小女孩,原來綠衣農民育有四位女兒,最幼小的還被姊姊抱在懷裏。
客廳內唯一的一個櫃子,放置著一個米撲滿,米撲滿的邊上有幾個獎盃,竹葉牆面上還有幾張孩子們在學校領獎的照片。
我們很自然就走到了獎盃前面,綠衣農民拿起了獎盃,神采飛揚地和我們說女兒們的表現,無論是學業成績或運動競技都很優秀。為父者一臉驕傲,和剛才在寺廟被推到我們面前時候的模樣,完全不一樣。
我們隨口問了大女兒溫杜薩內(Win Thuzar Nwe):「還在上課嗎?」
她說:「我已經沒有上課,準備上班!」
我們再問:「那是畢業了嗎?要去哪裏上班?」
她回答:「我已經停學,馬上要到馬來西亞了!」
原本在礁旦大學念法律系二年級的溫杜薩內,今年開學時因為家境困難付不起學費,加上不忍父母如此勞累,決定輟學,在父母的安排下,即將啟程前往馬來西亞當女工。
長年陪伴助學孩子的寶鈺師姊,得知父母已經給仲介預付了一筆為數不小的介紹費,於是試著打探溫杜薩內的意願:「如果你有一個選擇的機會,你要繼續念書,還是要到馬來西亞打工?」
溫杜薩內鎖著眉頭說:「我喜歡我念的科系,對於每一個個案的研究和分析有很大的興趣;可是我的父母已經安排好……」
寶鈺師姊問父母:「如果有一個選擇,您們要讓孩子繼續念書還是到馬來西亞去?」母親想也不想就說:「我們希望孩子繼續念書!」
寶鈺轉過頭來問:「這樣的情況我們幫不幫?」其實我想在場的每一位志工心裏已有了決定,我和大家一樣:「要幫!」但是,我們從國外來到緬甸,角色是陪伴,還要是靠當地志工自己的力量撐起來才是真實的,於是回答:「看到了,也不知道幫還不幫!」
寶鈺師姊快速提起筆,簡單且堅定的說:「幫!」話語一落,個案提報表就寫好了;寶鈺師姊還擔心父親不知是否也支持孩子,繼續向為父者說:「讓孩子出國打工,也許可以解決短暫的困境;但是要解決長遠的困難,還是要靠教育才能讓家裏好起來。」父親點了點頭。
 |
粒米成籮,就是一股助人力量。受惠於米撲滿的照顧戶,收到救急糧食後,高興地與慈濟人合影留念。
|
不可思議的平凡力量
大家將兩大袋的白米搬到屋裏,寶鈺師姊不斷地叮囑父母,要送孩子到仰光參加幾天後舉辦的照顧戶聯誼會。大家離開時,父親跑了過來,我們有點擔心他改變心意,但他大聲喊道:「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仰光參加慈濟活動嗎?」
寶鈺師姊點點頭,我們揮手告別;這一個告別,將連接更多的相見。
五天之後,溫杜薩內和父親來到了仰光聯絡處,和許多像她一樣接受慈濟助學的孩子們,快樂地玩起了遊戲,朗朗地讀起了靜思語,輕鬆地體驗靜思語的法益。
溫杜薩內在遇見我們的隔天,馬上就到學校告訴教授要復讀,原本開學日期已過,需要等到隔年才能上課,在教授的幫助下,她馬上辦理入學手續,立即就能回到校園。
後來,寶鈺師姊捎來信息,並給我寫道:「師姊,救到了一位孩子,您開心嗎?」這一個問題讓我內心異常激動,若不是上人創辦了慈濟,若不是那麼多志同道合的人們聚在一起,平凡渺小如我,何來助人於水火中的力量!
我們相信溫杜薩內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一定能夠擁有光明的前途;而將來也能像許多的學長姊一樣,承擔起緬甸慈濟的未來。
一粒米蘊涵無量的神奇,種在地裏面,可長出無數飽滿的稻穗,煮成米飯可溫飽千萬戶,匯聚成籮則能助人於因緣和合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