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重要典籍問世 《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第一》
撰文‧靜思人文叢書處
二○○九年起,在精舍早課時,證嚴上人第三次開講《妙法蓮華經》,歷經近三年〈序品〉講畢,共計一百八十三場,留存完整影像、聲音、文字紀錄。二○一九年十一月,《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第一》三冊,整編出版。此法華法席仍延續著,同時拜科技進步之賜,透過網路視訊,全球慈濟人也同步薰法香,共霑法益;這也是《靜思法髓妙蓮華》將陸續出版各品之依據。
《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靜思法脈即以《法華經》為主軸,《無量義經》為精髓。
證嚴上人與《法華經》因緣甚深。年輕時,因為養父往生,在豐原慈雲寺禮誦《梁皇寶懺》,開始接觸佛寺,從佛經探討生命的價值。曾因身體不適在慈雲寺靜養,一位信徒前來表示,有位阿公收存許多舊書,包括經書《大乘妙法蓮華經》;其後世子孫無人信佛,想當成廢紙賣給回收商。
上人乍聽經名,心生歡喜,覺得與此經特別有緣,當時便以為數不小的金額買下。這七卷七冊的《大乘妙法蓮華經》,是明、清時代版本,書皮以木板製成,雖然老舊泛黃、有些蟲蛀,上人卻視作珍寶,且依經文學寫毛筆字。
上人決心離家出家時,身上別無一物,只有這部《法華經》。寄居臺東佛教蓮社時,在馬蘭糖廠王耀民課長住處,看到一部全套十二本的日文版《法華經大講座》,知曉《無量義經》、《法華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這三部經合稱「法華三部」。隨手展閱《無量義經》,眼睛一亮,心頭一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字經文更令其歡喜不已。
皈依上印下順導師,並完成受戒後,上人回到花蓮,在普明寺後方小木屋獨自修行,每天拜《法華經》,誦《法華經》,抄《法華經》。誦《法華經》一字一拜,有次突然在極短的時間內,感受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上人描述「那境界清淨透徹,不很明亮也不昏暗,有無法形容的寧靜聲音。」
半年的小木屋清修時光,上人專注於抄讀《法華經》並深入體解經義,漸漸體會到佛陀教示的千經萬論,無非是教導人人要行菩薩道,而印順導師教示的「為佛教、為眾生」深義,就蘊含在《法華經》經文之中。
爾後,上人與跟隨他出家的幾位弟子暫居普明寺期間,在眾多因緣促成下,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啟慈悲濟世志業。當時有位修習日本學校函授課程的惟勵法師,經上人請託,自日本請回一套十冊,由庭野日敬先生著述的《新釋法華三部經》。上人閱讀書中描述「靜寂清澄」的意境,竟如同當初在小木屋禮拜《法華經》所體會到的奧妙境界,心裏十分歡喜!
靜思精舍於一九六九年啟建後打佛七,信眾即是敬誦《無量義經》、《法華經》。早年常住生活清苦,無力請購經本,且當時臺灣也沒有印行《無量義經》單行本,上人於是從這部日文版的「法華三部」中,親自抄寫、鋼刻、蠟印《無量義經》經文。
早期上人講經,皆是在慈濟周年慶前夕佛七期間。上人講述《法華經》計有三次,首次是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一年,昔時年代遙遠,又值精舍草創期,故未留下文字紀錄;一九七二年及一九七三年,上人講述《無量義經》,之後曾付梓應世;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八年期間,上人再次開講《法華經》,始於〈序品〉止於〈化城喻品〉,出版過五十卷錄音帶,廣為流通。
第三次開講是在精舍早課時,從二○○九年七月二十三日開始,至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歷經近三年〈序品〉講畢,共計一百八十三場,留存完整影像、聲音、文字紀錄。此法華法席仍延續著,同時拜科技進步之賜,透過網路視訊,全球慈濟人也同步薰法香,共霑法益;這也是《靜思法髓妙蓮華》將陸續出版各品之依據。
●
上人在早課時為精舍常住眾講述《法華經》,初期開講場地是在當時的觀音殿,弟子們有些則分處在大殿或新講堂等。緣於精舍空間日顯不足,為能容納更多人眾,二○○九年九月觀音殿原地擴建,二○一二年一月竣工,是名「主堂」,弟子們便在此莊嚴殿堂早課與聆聽上人講經。
《靜思法髓妙蓮華》一書,乃上人講述《妙法蓮華經》經義,相融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法理與事相,所親自定下之書名。本書依講述脈絡編輯,保留講述原味,凡引述人事時地或統計數字,皆依講述當時背景實況,並於後註解說明。
解經所依版本為東晉姚秦時期鳩摩羅什譯本。上人並親書講法手札,以其對現代時事、觀念的細膩體會,暢本懷抒己見,呼應經文要旨,顯明法華真義。為呈現講經風貌,本書於手札文句與法華經文,皆獨立成行。
至於用字方面,經文部分,大抵是依《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中之《妙法蓮華經》。講述部分,上人慈示以正體字出版,讓讀者容易閱讀、容易查詢,並了解字義及中國文字之美,編輯依此為用字原則。有關語言,上人以臺語開示,編輯遵循「信達雅」原則處理,但有含意深厚、無法盡譯的詞語,則音譯呈現,註解其意,保留臺語文之豐厚與優美。
在〈序品〉中,上人重述《無量義經》部分經句,其用意如書中所言:「因為《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法華意涵包含無量義,希望人人對這兩部經要用心會合,內涵與外行兼具。」(本文摘自《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第一》編輯緒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