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精舍首屆清修士受證
撰文‧潘靜涵(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 攝影‧黃筱哲
首屆清修士受證儀式上,
任職於慈濟四大志業的三十二位清修士,
歷經多年的自我考驗,堅定志願,
從此不只是慈濟大家庭的一員,
更是靜思精舍的成員,以清修入道的精神,積極入群傳法。
「今請大德為我作依止和尚,願大德為我作依止和尚。我依大德故,得依止清修,慈愍故……」唱誦的此刻,我的聲音哽咽了、眼眶泛紅了,心中充滿著感恩,這是多麼殊勝的因緣!
哽咽,是因為感動,這七年來在精舍修行的片段浮上心頭;淚水盈眶,因為有一群清修士,一心向佛,同師同志,發願要走入人群傳法說法。
二○一九年十月十七日,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也是靜思精舍首屆清修士受證的大喜之日,精舍處處洋溢熱鬧的氣氛。三十二位來自不同背景、不同領域、八個國家地區(臺灣、美國、中國大陸、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及香港)的清修士,在眾人見證下,親得證嚴上人將「清修士證書」交在每人手中,從此立足菩薩方向,要一心一志,盡形壽、獻身命。
為了這天一個半小時的受證儀式,背後有著很多精舍法師、清修士團隊及志工的投入與付出,從制服多次的設計、試穿、修改;清修士證書的打樣、確認及製作;大寮的師父們以歡喜心備料辦桌,到家屬及法親的觀禮、安單、用餐及交通等安排,無不考驗著大家的合和互協與耐性。
另外,受證儀式的三次演禮,也因部分清修士在外地及外派到其他國家地區,或忙碌在重要的會議及工作等,好不容易等到三十二人能夠聚集在一起,已是十月十六日的下午──最後的總演禮。
抱著戒慎虔誠的心,眾人依著指導師父們的說明,重複演練問訊、禮佛、唱誦、跪拜及走動線等。在演練讀出誓願的文字時──「弟子潘翠微,發心皈依佛法僧三寶,印證法源,依止靜思精舍,上證下嚴上人,清修入道……」一次又一次練習,也讓自己再一次省思,更加堅定那甘願修行的心,要為天下眾生付出的願。
在靜思精舍主堂,上人為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第一代清修士開示。
上人叮嚀:心要定
一九九六年十月加入慈濟、一九九七年成為慈濟香港分會第一位全職職工、一九九九年受證委員……當時在慈濟路上走走停停,覺得有很多障礙;現在回想起來,是因為自己聞法不足,只會做事情。
感恩與慈濟的緣深、身旁有很多善知識,讓自己一次再一次回到香港分會職志合一。二○一二年,當我渴望更提升修行的層次、卻苦無他法時,感恩當時前往香港分會關懷會務的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師兄,詢問我是否要發願回精舍當清修士,幫上人多承擔。
這個因緣,讓我決定回來靜思精舍,希望大環境的力量讓自己更精進;學習不只是為自己,還要為他人的無私之心。
二○一二年三月下旬,我與一批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有意成為清修士的職志合一同仁們,拜見了上人,並一一分享想要回來精舍修行的原因及期許。已不太記得自己分享的內容,但清楚記得上人對我說「心要定」。
在眾人分享後,上人第一句開示:「你們來修行不是為了我!是為了你們自己,為天下的眾生。」上人慈示我們要將自己放空,回歸單純修行的心。修行就是要去除習氣,清修士就是要走入人群,以出家的心,做入世的工作,耐磨、耐煩、不怕累、無畏苦。
由於是海外第一批招生回來的清修士,上人慈悲,在與我們座談後,讓我們好好地再思考一天,確定清修士是我們真正想要走的路;如果覺得與想像中不一樣,還是可以「下車」,不要有罣礙。
在精舍的兩天,師父們及已在精舍修行的清修士們,也與我們真誠互動,讓我們多了解精舍的真實生活、日常運作、何謂清修士等等。畢竟海外志工回來參加營隊,精舍巡禮通常行程匆匆,無法體會在這裏真正住下來的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新鮮、未知。我也帶著一點忐忑不安,不曉得能否適應未來叢林生活的日子。
第二天,上人再次與大家座談,詢問在精舍這一兩天的行程,再次聽聽大家的發心立願。眾人長跪在上人面前,表達我們想要追隨上人,想要在精舍修行的決心。上人再一次確認:「你們耐得磨嗎?」「不怕苦嗎?」「耐得住嗎?」「心堅定嗎?」眾人回答:「可以。」發心立願的那一刻開始,改變了自己未來的人生路。
在法脈源頭老實修行
回到香港後,開始規畫回花蓮的行程,辭掉工作、處理好房子,抱著破釜沈舟,要緊緊把握這難得因緣的心情;六個月後的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回到了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從此以靜思精舍為家。
那天向上人頂禮銷假,正式報到,上人再一次叮嚀「心要定」,展開了自己的清修之路。
因為以往有人文真善美志工的經驗,加上美編及設計的專長,報到後的第三天,即被安排在文發處(現在的文史處)多媒體組學習四個月,後來再被安排到結集中心,這四個月來服務回精舍聽打、校稿的慈濟人,自己也浸潤在上人早期開示的法海中,非常法喜。
九個月後一個好因緣,二○一三年六月,正式入職基金會宗教處海外會務組(現為海外會務室),承擔推動慈濟宗門的使命。由於未能適應大量的工作及壓力,花了近一年半的時間面對自己、重新找回信心;當時以每天寫日誌的方式,抒發不安的心情,也從中鼓勵自己要加油,自許要做到四攝法及六度波羅蜜,以修行為中心,投入世間事。
要將生活、工作、修行三合一,並不容易,有人就有事,也會有心靈起伏的時候,但深信在法脈的源頭,只要隨眾作息老實修行就對了。透過天天聞法浸潤,將「人群磨練」視為理所當然,也將「恪守清規」視為理所當然。在靜思精舍的叢林生活,常住師父們忙碌的身影,提醒著自己不要懈怠;大自然的日夜星辰、花草卉木,讓我們與大地共生息,體會無為法的真諦。
這七年來,在人群中磨練、突破;勇敢面對自己的習氣,一次又一次學習轉念;去除貪、瞋、癡、慢、疑,找到適合自己修行及聞法的方法── 身安住,在人與人之間付出;心安住,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回來精舍愈久,愈覺得叢林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看到常住師父們為眾生「捨」的精神,自己也要以父母給予的健康身體,多為他人付出,讓生命更添價值。莫忘當年想要成為慈濟人、想要成為清修士的那一念心,發願在菩薩道上精進力行,以無量的慧命來回報最敬愛的上人。
|
清修士的家屬親眷來到精舍觀禮,表達祝福;清修士們也分享心路歷程,感恩親友成全。(攝影/蕭耀華)
|
靜思精舍是我們的家
二○○六年慈濟四十周年慶,上人年近七十歲,首次提出建立「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期待大家用心、用愛,有志一同付出,世代傳承。
當時上人不斷提到,慈濟世界裏有一群人願意放下小家庭,專心投入在「為佛教、為眾生」的慈濟志業。這一群人這麼用心,終生奉獻,將來他們年紀大了怎麼辦?精舍就是他的家,永遠都是精舍的一分子。
十三年後的今天,在首屆清修士受證儀式上,任職於慈濟四大志業的清修士,扛起了傳承法脈、弘揚宗門的使命,入群度眾,自利利他。當中有跟隨上人三、四十年的資深主管,投入志業不餘遺力,勞心勞力;有在花蓮、大林及臺中慈濟醫院的常住醫療志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帶領著一批又一批的醫療志工,穿梭在病院內,關懷病患的同時也膚慰家屬。
也有慈濟小學首任校長,雖已八十多歲,仍然定期前往泰北慈濟清邁學校帶動與陪伴,將一生奉獻在教育。
而有的清修士來自慈濟家庭,父母因為女兒能夠跟隨上人,知道這條路是對的,雖不捨但也感到安慰。也有家中完全沒有慈濟人的清修士,與上人有著深深的緣,終究還是歸根在慈濟、在精舍。
有的清修士因為親身體會到至親往生的無常,而選擇了清修之路,把握時間奉獻眾生;也有的在三十而立之年,醒悟到讓自己感到最快樂的,就是做慈濟,毅然放下高薪,義無反顧地回到花蓮,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大力承擔起慈濟志業的推動,帶人帶心。
清修士團隊的每一分子,雖有各自的專業,年資有先後,年齡更是參差,但有著相同的心,發願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工作,「心出家,身在家」,帶髮修行,心行合一。
|
首屆清修士受證圓滿,人人衣裝莊嚴、信願充足,持續精進修行路。
|
感恩因緣殊勝的這天
在清修士受證儀式中,上人慈勉,「慈濟宗」已立,清修士即是等同出家,未出家前,不知人生的方向,既聞佛法,又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就要用佛法去體解人間道,理事要相應。既捨掉了煩惱、家累,便要學習常不輕菩薩,以開闊的心、柔軟的態度行入人群;天下苦難偏多,期許人人都能學習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以天下為家,以眾生為親」。
有幸成為第一批受證的清修士,我鞭策自己能夠表裏合一,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的行儀中,都要能看得出是一位靜思精舍的修行者;並把握每一個因緣,用心發揮及努力承擔。
在因緣殊勝的這一天,上人重新授予「靜」、「思」字輩的法名,象徵著回歸慈濟法髓的源頭。感恩上人賜予我法名「靜涵」,期許自己能夠做到「靜心寬容,涵養修德;法水滋潤,廣澤眾生」。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在凡塵的人事物中,在慈濟的菩薩道上,精進不息,活出生命的價值。
簡單而莊嚴的受證儀式,在眾人的祝福下圓滿,但這不是結束,而是清修士團隊另一個新的開始,三十二位清修士的法名連結起來,延續著眾人發心立願的初心 ──
維曦修學,憪吟觀念,
平易修仁,一崚湲澄,
謙儒涵愔,宇浩恆願,
一力弘擔,守志弘道。
加上正在培訓及見習的清修士,我們的心更加凝聚,更有力量。從今爾後誓遵三寶教誡,志貞堅德,淨戒清規,淨心利他,行菩薩道,盡未來際,永不退轉。
★靜思法脈 清修志士
何謂「清修士」?
靜思法脈的法源是靜思精舍,靜思精舍除了出家僧團外,之所以建立「清修士」,即為佛教而將出世的精神與人間結合。
「清修士」是靜思法脈的特色,以出家精神守僧眾規矩、以在家形象入群處眾,終生奉獻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以精舍為家、以眾生為己任。
為何命名為「清修士」?
「清」就是清淨之意,「修」即是向內修心。
「菩薩」亦被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清修士雖是在家居士,但也是菩薩子。無家庭牽絆、沒有男女情欲,身心清淨,如同菩薩大士。
清修士屬於靜思法脈的修行系統,與常住師父有何不同?
兩者均是篤定了修行的方向,清修士受證後未來也可以剃度出家。
精舍的出家修行者也是捨世俗的小家庭而投入如來大家庭,但是受限於出家相,無法像清修士以在家形象在各種群眾場合來去自如、與社會各階層人士自在互動與溝通。清修士也有清修士的「相」,從服儀言行向公眾表達這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傳法人。
清修士也要融入精舍的修行生活嗎?
精舍對於出家眾與清修士,是身心有形的皈依處、共同生活的家;清修士的人生方向定格,修行生活也定格,不論寒暑,都與精舍常住同作息,清晨三點五十分敲板時起床,白天用心於志業工作崗位上,晚間九點半敲板時入睡。(資料參考/衲履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