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7期
2019-1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馬來西亞
  親師生.坦白話
  髓緣之愛
  寰宇視角
  特別報導
  新書推薦
  書訊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7期
  二十四至二十五日 真、善、美

10.24~25《農九月‧二十六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出自「真」誠、單純的「善」心付出,以合和互協的行動感動人心,就是「美」。

把握因緣「菩薩招生」

今年九月,低氣壓帶來的豪雨導致湄公河水位上漲,造成沿岸國家柬埔寨、泰國、越南及寮國多處遭洪水淹沒。其中,寮國南部六省逾十六萬戶受災,慈濟人於九月中旬進行勘災,在十月中又組成發放前勘團前往,為十一月的物資發放做準備,和災區占巴薩省勞工及社會福利廳簽署合作備忘錄。

十月二十四日,寮國水患前勘團返回精舍,報告發放籌備進度,上人感恩泰國、越南、臺灣、馬來西亞慈濟人不辭路遠,前往寮國和當地志工會合;即使交通往返周折辛苦,大家仍然以慈悲喜捨之心付出。受災範圍廣大、受災居民眾多,慈濟只能選擇走得到、幫助得到的地區去發放;雖然知道還有很多人很困苦、亟待救助,心裏很不捨,但是無奈力量有限,只能盡力做好可以做到的部分。

當地的官員用心陪伴慈濟人勘災,並且協助安排交通、住宿;此行也有不少年輕人自願協助勘災,上人教慈濟人把握因緣「菩薩招生」。

「大家不辭辛勞一再前往,就表示我們是出自『真』誠,以一念單純的『善』心要去付出;來自不同國家的慈濟人表現出整齊的儀態,行動合和互協,讓當地人士深受感動,這就是『美』。我們要在寮國廣布善種子,殷勤耕耘這畝福田,讓善種子成長茁壯,不久的將來,可以看見這片土地產生無量種子;這要靠我們持續與當地發心的志工互動,讓他們就地帶動居民,發揮慈悲喜捨的佛法精神,及時救助苦難人。」

「茫茫人海中,選擇走菩薩道的人實為少數;我們選擇修行菩薩道,這是佛陀指引的方向,既已確認走對了方向,就要精進力行佛陀教法。」上人感恩大家去做師父想做的慈濟事、去看師父想要看的苦難人、去走師父想走的人間路,祝福大家永遠不忘這一年、這一群人,以及這一念發心立願,恆持此心,精進不退。

建設「活的」慈濟道場

二十五日,與馬來西亞麻坡慈濟人談及麻坡靜思堂規畫,上人表示,大家很用心做建築規畫,也將教育設定為未來園區發展的重點,只要大家都同意,歡喜讚歎,就是非常完美的建築規畫,可以成就合和互協的志業園區。方向既定,就要起步去行,否則永遠都在原地踏步。除了建築設計有人文,在施工時也要有工地人文,許多細節都需要當地慈濟人用心照顧。

「具有慈濟人文特色的建築,若是妥善維護,可以保存百年、千年,成為歷史建設,讓慈濟人文留傳後世。雖然馬來西亞民眾有多種宗教信仰,但是民心純樸善良,不會相互排斥,而且不少人願意成為慈濟會員,因緣很好,可以就地取材成就志業。我們是真誠無私,要為社會、為人間培育優良人才,邀約大家付出一分力量,可以成就未來的希望,延續慧命在人間。」

上人期勉大家把握因緣,認真用心地把利益人間的事做好;要用超脫執著的寬闊眼界宏觀一切,有意見可以提出討論,不要爭執,否則容易因為一時意氣,使得應該進行的事務就此停頓。工程已經啟動,需要有後援的人力,全馬慈濟人都要共同關心,合力支援,做到「大馬連心,愛鋪滿地」,才能祥和平安。

與印尼及馬來西亞志工談話,上人再次叮嚀,慈濟人合和互協,就會有很大的力量。「馬來西亞地大,在地理上分北馬、東馬、南馬,就像臺灣分北、中、南、東區,各區就地運作,但是屬於同一個總綱領,歸於臺灣花蓮本會的法脈宗門根源。」

「我們要淨化人心,慈濟人要先統合,南馬要成立國際學校,北馬要支援;北馬要建洗腎中心,南馬也要支援。無論是教育、醫療或人文,都是馬來西亞慈濟志業,大家要共同關心與付出。」

對於各地分會建築及靜思堂,上人指示,無論空間大小,都要具有人文;除了建築本身以及空間布置有慈濟人文氣息,最重要的是要有照顧道場的慈濟人,否則道場建設、裝修得再莊嚴,也只是徒具形式,沒有人氣、沒有道氣,很快就會毀損。要讓會所成為「活的」慈濟道場,經常有人在運用,而且能夠世代傳承法脈宗門精神,不要讓會所失去生命活力。

「若有心建設慈濟道場,就要有把握將來這個建築是活的建築。靜思堂裏有『宇宙大覺者』佛像,慈濟人都要了解此像的精神意義,能夠對參訪者清楚解說,讓人了解佛陀出生在地球、見聞在地球、尋道在地球、覺悟在地球,所覺悟的是宇宙的真理,其精神理念超越了地球空間、超越了凡夫的執著,解脫了貪、瞋、癡、慢、疑等無明煩惱,所以稱之為覺者。」

上人強調,無論是「宇宙大覺者」或「大地之母」的佛像,都不是要人膜拜、祈求,而是要傳達覺者超越的精神能量,慈濟人要以言行落實與表達。「缺乏法水滋潤的心靈就像一片沙漠,要學習宇宙大覺者膚慰地球,廣傳佛法的精神能量,啟發人人的愛心;也要學習『大地之母』,在人間普遍撒播善種子,展開雙手擁抱苦難蒼生、膚慰受傷大地。」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