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7期
2019-1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馬來西亞
  親師生.坦白話
  髓緣之愛
  寰宇視角
  特別報導
  新書推薦
  書訊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7期
  十七日 菩薩心念

10.17《農九月‧十九》

【靜思小語】用開闊的心、單純的念、溫柔的態度走入人群付出。

印證法源,依止靜思

農曆九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出家日,首屆靜思精舍清修士受證儀式在此日舉行別具意義。上人開示期勉清修士「印證法源,依止靜思;傳承法脈,恆立宗門」。

「讚歎,歡喜啊!今天慈濟宗門有喜事,第一次有清修士受證,在大家見證下篤定了人生方向。要感恩父母生身之恩,要感恩手足友愛之恩,要感恩社會人群成就學業、事業,各個階段的人生過程都要心存感恩。人身難得今已得,我們要很珍惜;有生命,才讓我們有修行的機會,才能有聞法的體悟,才可以清修立願、利益眾生。」

「佛法難聞,芸芸眾生大多庸庸碌碌,不知人生方向、人生目標。而你們已聞佛法,又確定方向,能夠用佛法體會人間道理,又從人間道理歸向佛法,時時都在『印證法源』,返本歸源,從迷茫的人生回歸正思、正見、正行。」

「感念佛恩,佛恩宏大,成長我們的慧命;父母生身是一生一世,但是佛陀為我們種下成佛的因,朝成佛的目標起步,力行菩薩大道,這是生生世世的修行方向,走到盡頭就到達佛境界,回歸佛果,也就是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請大家把握時間、因緣,切莫放縱。」

「感恩父母生、育、陪伴成長之恩,而且成就我們走入靜思法脈源頭,要報父母恩,就要守好清淨的一念心,為佛教、為眾生而盡形壽、獻身命。」

上人解說「皈依」意義:「『皈』就是反黑歸白,懺悔改過,去惡向善,從無明黑暗歸向清淨光明。『依』是依靠,依靠三寶;從字形來說,『依』字是人穿衣,人要有適當的衣著以表莊重,今天看到各位換上清修士制服,顯現端莊、莊嚴的形象。就如看見出家人現出家相,大家都會尊敬,期待人人的言行也能與這一套制服一樣端莊,成為言行端正的人品典範,讓人人見了就起尊敬心。」

「從今天開始,大家是慈濟宗門的清修士,等同出家,只是沒有現出家相,行為要與出家弟子一樣地有規律。只因在家相方便入人群,就如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救度苦難眾生,這就是清修士的精神。」

上人教大家感恩父母、親屬成就心願,也感恩清修士們的父母親長,大捨兒女進入靜思之門,兄弟姊妹們亦來觀禮,共同祝福他們恆持此心,幫助天下眾生。

清修士亦如出家修行者,捨俗家入如來家,以天地眾生為親;過去有小家庭的牽絆,現在得到父母允許,就能心無掛礙而專心入道,沒有家累,無須為伴侶、兒孫煩惱,唯有為天下眾生的苦難而擔憂,隨時都可以為苦難眾生而付出;雖然承擔天下重任,總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忙碌,但是心靈清淨而開闊。

上人教大家學習常不輕菩薩,用開闊的心、單純的念、溫柔的態度走入人群。要永遠記得「印證法源,依止靜思;傳承法脈,恆立宗門」的發心立願,此後皈依三寶,更要時時啟發自性三寶,讓佛、法、僧永遠在自己的清淨慧命中。

不求名利,認真踏實

人文志業從《慈濟》月刊創刊開始,也可以說是從慈濟功德會創立,慈善志業起步,人文志業也跟著起步。月刊起初以半月刊的形式出版,主要是為了徵信,條列捐款人姓名與捐款金額,文章內容多是上人寫的;後來,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應社會人間所需成立,慈濟人道關懷與援助的範圍愈來愈廣,慈濟人、慈濟事愈來愈多,一天之內,來自全球各地的慈濟訊息非常豐富,需要人文志業及時整理與發表。

上人於人文志策會中開示,最初的種種慈濟事,都是親力親為,現在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回顧這五十多年的人事變化,感恩時間的培養、人群的陪伴,成就如今的一切;更期盼人文志業要為慈濟提高能見度,讓人看得見慈濟。

上人說,雖然現在新聞媒體很多,但大多隨著大眾的喜好報導娛樂訊息,或是用聳動的詞彙報導意外事故吸引人觀看,或是爭相報導同一件災難事故並重複播報。慈濟的平面出版或是影音媒體,要為大眾報導重要的人間事,內容含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範疇,並且引導人深入思考;分布全球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就是人文志業最大的助力。

慈濟志工不執著名相,無私付出而不炫耀自己做了多少事,而且認定自己所做的都是本分事,很感恩有增長慧命、造福人群的機會。上人表示,這是因為慈濟人有明確的人生方向,認清生命的價值所在,所以不求名、不求利。

慈濟人做慈濟事,過程中也會經歷關關卡卡,需要用心克服,但是他們分享心得,又哭又笑,真情流露,讓人感受到他們的真誠。上人期許主管同仁們都能夠像慈濟人一樣,信、願、行,做事做得更踏實、更認真,即使過程辛苦但是法喜充滿,福慧增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