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東方的一道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西合療之路
  曉了藥性,隨病授藥
  走出中西醫合療的康莊大道!
  貫徹醫療與人文並重的目標
  願啟中西醫合療拋磚引玉之效
  穿梭西醫病房的中醫團隊──中西醫聯手造福病者
  一針退燒、一灸止瀉──水土不服腸胃炎
  中醫行醫筆記:中醫治療感冒+五柱穴
  讓「慢飛天使」展翅──發展遲緩
  中醫行醫筆記:「五遲」、「五軟」+小兒推拿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東方的一道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西合療之路
  穿梭西醫病房的中醫團隊──中西醫聯手造福病者

花蓮慈院中醫部團隊以何宗融副院長領軍,除了門診及中醫部專責病房「自在居」以外,也以類似行動醫療的方式,隨身帶著針灸穿梭在西醫各科病房會診,隨時為病患解除病苦。

 

禮拜二早上,何宗融副院長暫停手上繁忙的事務,抬頭看了一下牆上的時鐘:十點二十八分,他立即站起,快速走出辦公室,來到通往住院部的電梯門口。包括總醫師在內的多位醫師,已經就定位在等候,他就像一陣旋風而至,不偏不倚,這時正好十點半。

每個禮拜二、四、五的早上十點半,何醫師都會帶領著總醫師及多位醫師,到各科的住院病房巡視;在進入每一個病房之前,他都會以酒精徹底消毒雙手,並換穿新的防護衣,保護病人不被感染。

他們來到腫瘤科住院病房,何醫師直接走進最裡面靠窗的病床,病患家屬剛好拉開窗簾,從窗外透進初春的和煦陽光,溫柔地灑在病床上。七十八歲的王老先生看見副院長,立刻用手扶著床邊的護杆,將身體硬撐起來。

「早喔!今天看起來精神不錯!」何醫師帶著口罩,仍然可以感覺到他臉上的親切笑意。

「有、有,好很多了,謝謝醫生。」老先生他雖然身體不便,但精神很好,氣色也不錯,兩個禮拜前他接受了腦部腫瘤切除手術,頭顱的左側有一塊明顯凹陷。

總醫師拿出一張問診單,將老先生的病況及醫療情形,簡明扼要地向何醫師說明,何醫師聽完點點頭,並轉過頭來跟老先生說:「你進步很多,非常好,還有哪裡不舒服要說喔!」

「頭還是會有一點痛。」老先生微微抬起右手靠近頭部示意。

「他好很多了,之前神智有點不清楚,現在差不多都恢復了。」在一旁的媳婦向何醫師說明。

「好喔,我繼續幫你醒腦開竅,也舒緩頭部的疼痛,你很快就會有感覺了。」

隨行的護理師立刻將手上的一個籃子遞上,讓何醫師從裡面取針,然後快速熟練地在老先生頭部及腳部幾個穴位扎針;其中幾針,老先生可能感覺痠麻,稍微皺了一下眉頭。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就完成了針灸治療。

「現在感覺怎麼樣?」何醫師問道。

「不痛了、不痛了。」老先生露出了笑容。

「你會愈來愈好,我禮拜五再來看你喔!」

老先生和媳婦不停地向何醫師道謝。對他們來說,每個禮拜三次的中醫會診治療,不只是醫治身上的病痛,更是溫暖的心靈撫慰。

 

猶如行醫的大俠

 

這只是當天巡房的二、三十個病例之一,何醫師帶領醫師團隊,繼續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科的住院病房之間。他的病患分散在不同的科別裡,從腦神經外科、神經外科、腫瘤科、內分泌科,甚至加護病房剛動完手術不久的病患,只要是病患本人或家屬提出希望中醫介入醫療的需求,都會由何醫師帶領中醫師團隊,在每個禮拜二和禮拜五巡房會診及針灸治療。

從早上十點半開始,一直到下午一點多,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何醫師及醫師團隊幾乎沒有停下腳步,像旋風似地走遍了所有的住院病房。身穿白袍的他,就像武俠小說裡的大俠,時而白袍下襬揚起,猶如一陣和風,為眾生拔除病苦。

午後結束例行的巡房,幾乎沒有時間休息,辦公室桌上的午餐餐盒連打開的時間都沒有,何醫師馬上又要開始兩點的門診。

進入診間之前,他必須先穿過候診區,現場約莫有上百位病患在等候,一看見何醫師出現,「何副好、何副好」,招呼聲此起彼落,他向病患們微笑點頭示意。在大家的眼中,他就是一位行醫的大俠,許多人從海外不遠千里而來,因為何醫師的醫術多年來在國內外名聞遐邇,許多疑難雜症在他的治療下都痊癒了。

來求診的病患形形色色、各種病況都有,小到感冒或肌肉痠痛、媽媽手、五十肩,或腦血管手術後復健等等。大約問診了二、三十位病患之後,他就會來到外面的候診區,為剛才看診的病患進行針刺及艾灸治療。人山人海的治療景況,堪稱奇景,一整個下午的門診,許多人可以立即感覺到症狀改善;但大部分都是必須長期定期回診,將中醫治療當成是一種復健,症狀會日漸改善恢復。

 

武術與醫術相輔相成

 

何醫師夙有「醫界葉問」之譽,除了仁心仁術以外,從小勤練武術及太極拳的他,體格精壯結實。他是國家武術教練,也是全國太極拳輕量級及八卦掌錦標賽冠軍;然而,提起從小習武的原因,竟然是身體羸弱,曾經罹患腦膜炎,經歷多次生死交關,等到身體好轉,父親就要他學習氣功強身。

父親是外丹功張志通祖師爺的四大弟子。回憶起小時候,父親要他每天練拳、蹲馬步。馬步是武術重要的基本功,主要是練習下盤功夫:腳尖朝前,兩腳掌平行,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大腿微平或適當高點,膝關節微扣,兩手抱拳於腰間或平伸立掌姿勢。

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並不輕鬆,古代稱﹁練拳先蹲三年樁﹂,說的就是馬步。何醫師小時候並不喜歡運動,但是如果不乖乖聽話蹲馬步,就不准上床睡覺。對小孩子來說,蹲馬步實在不好玩,而且雙腿又痠又痛,他經常痛到以淚洗面,但父親可是一點也不放鬆。不僅如此,舉凡出門、吃飯或洗澡前,都得先「走八卦步」或行一套拳,才可以去做別的事。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父親的嚴厲,使他奠定了紮實的武術底子,後來一步步練到柔道三段和柔術三段。柔術和柔道比較容易被大眾混淆,柔術是柔道的前身,發源自古代日本;明治以後,嘉納治五郎將柔術當中比較危險的技法去除,創立了柔道,進而演變成現代的競技體育項目之一。

擁有柔道三段的身手,一般來說,要將一個一百公斤的人摔倒不是問題。但是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太極拳老師,在過招時竟然完全抓不到對方的力,硬生生地被摔了一百下。

「這是什麼邪門功夫?」

他心裡很不服氣,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自己竟然這麼容易就被摔倒,平常辛苦地勤練武術到底算什麼?他雖然難過,卻沒有被打倒,因為對於太極拳的好奇心戰勝了一切,他決定認真勤練太極拳,好好地深入了解這一門功夫。他並不是從零開始,由於他本身具有武術底子,只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練習太極拳,就一舉拿下第一座全國太極拳冠軍。

兒時練功備感壓力,但努力沒有白費,後來他屢次在全國比賽中得到冠軍,讓他對武術愈來愈有自信,也逐漸在其中發掘出樂趣。隨著年歲漸長,每日的勤練不懈讓他的武功日益精進,同時也開始思考未來之路,他思肘著很多習武之人會開武館,如果不開武館,還有什麼工作適合呢?當警察、軍人,加入特戰隊,也許調查局也很適合。

後來,他決定成為一名中醫師!

每次有人問起他為什麼學醫,他都誠實地回答,走上學醫這條路其實是為了專精武術。因為長年習武,使他對於體內的氣血流動十分敏銳,中醫講氣、陰陽、五行及經絡,與武術不謀而合。雖然他一開始的起心動念是為了讓武術更精進,但後來發現其實兩者相輔相成,因為習武有助於肢體、肌肉運動的控制力,當他在幫病患針灸,或幫脫臼的傷者復位時,都比較容易掌控力道。

他在武術及醫術兩方面同時並進,取得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所博士學位後,遠赴美國哈佛大學參訪,也曾任教於紐約中醫學院,就是為了讓傳統中醫走向實證醫學,不要再讓人有「江湖郎中」的感覺。而他的確也憑著苦練實練的精神,讓傳統中醫療效紅到國外,讓老祖先的智慧被國際看見。

 

讓中醫被國際看見

 

二○一一年秋天,二十八歲的美國獨立製片公司導演Jesse來到臺灣,他從桃園國際機場下了飛機,立刻搭計程車直奔北港媽祖醫院。

飛了半個地球,此行的目的是要找當時的中醫部部長何醫師,不是為了看病,而是要針對中醫的主題拍一部紀錄片。

說起這段緣分,就要回到前一年的春天,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Jesse拖著疲憊的身軀踽踽獨行著,他已經很久沒有辦法好好睡覺了。

四年前的那一場美式足球賽,過程非常精彩,令人意猶未盡,但讓他至今仍難忘的卻是極痛苦的回憶。因為在那一場比賽中不小心發生運動傷害,造成他下顎疼痛,每次嘴巴開合或咀嚼時,下顎會發出?嗒聲,甚至被卡住;不僅如此,他還合併嚴重的落枕。他的這種情況,醫生說是顳下頜關節疾病(TMJ),但還沒有嚴重要開刀。

整整四年,他每天晚上都因為疼痛輾轉難眠,必需靠吃止痛藥才能入睡,然而他知道這種情況不能長期持續下去。他還這麼年輕,他試著不要吃藥,但陪伴他的就是一整夜的疼痛。

這麼長的日子以來,他看遍了許多西醫,也嘗試各種非主流的療法,但都沒有什麼作用。他聽說有一位臺灣的中醫師來哈佛參加菁英教師研究,這位醫師對針灸非常在行,是有名的神手,也許可以試試看。只不過,此刻他的心情非常忐忑,他從來沒看過中醫,對這來自於東方的傳統醫學,其實沒有太多期待。

「Hi!Jesse!」何醫師活力充沛地和他打招呼。Jesse之前透過友人已經和何醫師通過訊息,將身體狀況完整描述了一遍,所以當何醫師第一眼看到他,很快就可以判斷治療的方式。

Jesse抬頭看了一下何醫師,無精打采地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何醫師以熟練的手勢幫他理筋入臼,也進行了針灸。Jesse動了動脖子,他遲疑了一會,又用手輕摸著脖子和下頜,他簡直不敢相信,困擾他四年多的毛病竟然好了大半!他露出開懷的笑容,緊握著何醫師的手,不斷地道謝,「東方醫學實在太神奇了!」

「其實,這說起來並不神奇,都是有原因可循。你的病症是運動傷害造成的,會產生劇烈疼痛,就是頸椎第四、五節錯位及下巴半脫臼,所以我幫你把骨頭調整回來,你馬上就有感覺。」何醫師微笑解答了他的疑惑。

過了三天,Jesse又繼續進行第二次針灸治療,他的疼痛就完全治好了。

「我一定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中醫的厲害!」Jesse跟何醫師約定,一定要找時間到臺灣,專門拍攝中醫的奧妙紀錄片。

「沒問題!我一定全力幫忙。」這是一個讓世界看見中醫的機會,何醫師樂觀其成。

Jesse說到做到,一年多後,他真的來臺灣找何醫師,展開為期兩個星期的拍攝工作;除了探討中醫文化,也記錄中西醫結合對腦中風術後復健的效果,這段故事也因此在地方上傳為佳話。

身懷一身好武藝及醫術的何醫師,如今帶領花蓮慈院依照上人的指示,中醫要發揚光大,一步一腳印在東臺灣行醫。

 

中西方醫學的起源歷史

 

自古以來,人類冀求健康,東西方都各自發展出不同體系及脈絡的治病方法。但隨著西方醫學科技的進步,逐漸成為世界的主流。

然而,對於國人來說,中醫一直沒有消失。

何醫師自小習武,大學比賽時,因對手犯規,造成頸椎第五節受傷,導致全身癱瘓,原本擔心可能一輩子都要躺在床上,後來接受一年多的中西醫合療終於復原;而中西醫合療的效果,也在當時年輕的他內心裡埋下了種子。

國人對中醫並不陌生,許多人生病會選擇看中醫,也有人自行合併中西醫治療,卻刻意不讓西醫知道。其實中西醫各有所長,追溯到最初始的起心動念,都是為了救人。

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的醫學沒有東西方之分,人們相信疾病是神靈的懲罰,因此各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大都和神靈與巫術有關。

例如「毉」,這是中國古代的「醫」字,下半部是一個「巫」,顯示出從原始時代開始,人們以巫術治病,中西皆然。在古希臘,人們信奉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又譯為亞希彼斯),當他們生病時,會到神廟向醫神祭奉犧牲的動物。其實,求助於神靈祈願健康,直到今天也都還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只不過,人們不再只是把神靈當成主要的治病方法,而是一種輔助的心靈療癒。

直到西元前四百多年前,希臘學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人體由血液、黏液、黑膽汁和黃膽汁四種液體組成。雖然這個說法在現今看來仍缺乏科學根據,但已經代表西方醫學與神學分道揚鑣。比較重要的關鍵則是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醫學重視解剖及科學實證,直到四百多年前發明了顯微鏡,人類可以觀察到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和細胞。此外,文藝復興時代,因為對「人」的重視,進而出現解剖學,並講究邏輯思考,這些都對西方醫學影響至鉅。

西醫從生理組織解剖進行研究,再往病理學、藥物學等慢慢建立基礎,然後發展到臨床;中醫則是觀察臨床的治病療效,再歸納整理建立基礎理論。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將這套理論代代相傳保留至今,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健康照顧都是以中醫為主。

現代醫學以西醫為主流,因為它可以做精密的檢驗,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之一,但也有儀器檢查不出問題的時候。花蓮慈院中醫部婦科主任賴東淵醫師,曾為一名已接受西醫乳癌切除及化療的患者做治療。她在每次化療之後,全身難受到無法形容,又因為服用抗荷爾蒙藥物,導致更年期提早到來;更令她憂心的是,每一次血液檢查癌症指數都偏高,但電腦斷層檢查卻沒有異常。經過三個月的中醫治療,癌症指數從四降到二,讓她對中醫生起了信心。

西醫的檢驗數值是很重要的參考,大部分患者也都很在意檢驗數值;但中醫看的是整體的氣血運行,一個器官的病變,可能是其他器官影響,例如肺臟和大腸有關聯。西醫講究分科,有的時候可能查不出病因。

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西醫主治,中醫調養」,因此許多人在西醫治療一段時間後,會自行尋求中醫的調養,但其實中醫不是只有緩解疼痛及調養身體而已,包括各種急重症等都能治療。二○一九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首次將傳統中醫列入年度《全球醫學綱要》中,供全球醫師參考;也已認證針灸可以治療的疾病多達上百種!

 

中醫理論的精髓──經絡之說

 

雖然中醫的療效無庸置疑,但許多人看中醫,總覺得霧裡看花,不清楚它為什麼有效。以中醫的說法,簡而言之,就是體內的正氣不足,才會被邪氣(外因)入侵。人體的氣是會流動的,透過經絡流通五臟六腑,「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密密麻麻分布全身,是氣血運行的必經之路。

「十四經絡就像十四條快速道路一樣,每一個穴位就像一個車站,經絡暢通,人體才會健康……」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文化廳的中國醫藥展示區,一群國小學生圍繞在高一百九十公分的「現代十四經絡銅人」四周,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正透過手機上的APP,以及展場的電子書,對應銅人身上的重要穴位。這些穴位的名稱、編號、尺寸距離等,都符合WHO的標準。

古代前人的智慧,透過現代數位科技工具,跨越時空,在國家級的教育展示場域,與莘莘學子們對話。在醫療的現場,以穴位進行治療的針灸也令人矚目。

舉例來說。二○一八年八月中旬,印尼天氣溼熱難耐,來自各國的參賽選手齊聚在首都雅加達,準備參加第十八屆亞洲運動會。但中華隊棒球隊隊長阿祐,一下飛機後,因為不適應當地的天氣,身體很不舒服而且發燒,他吃西藥退燒,可是藥效一過體溫又再升高,這樣反反覆覆持續兩天,眼見上場的日子就要到來,他感到很焦慮。幸好,何宗融醫師在賽前抵達雅加達,趕緊以針灸治療,快速緩解了他的症狀且不再發燒,讓他可以站上球場,擊出一支完美的兩分全壘打,贏了對手韓國隊。

針灸刺激穴道治病,令人連想到在武俠小說裡,「彈指神功」、「凌空打穴」等蓋世武功,只要用手指點在對方的穴道,就可以將人制伏。這些情節其實都是源自於中醫的經絡學說,只是小說比較誇大。近一百年來講究科學實證的西醫當道,然而源自中醫「經絡學說」的針灸和推拿,一直都是國人相當重視的醫療方式。針灸,指的是「針刺」與「艾灸」。「針刺」主要以不鏽鋼針刺入皮膚穴道,會有痠、麻、脹、重等感覺;「艾灸」則是將艾絨揉成小團或長條狀置於穴道上,使之薰灼之後產生溫熱,透過穴道進入人體治療疾病。人體的經絡穴道,雖然肉眼看不見,但經過老祖先數千年的經驗累積,它的存在早已被認定。

和針灸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推拿,也是國內很盛行的傳統醫療方式。一位有眩暈現象的婦女來中醫部求診,她先前在西醫檢查一切正常,但中醫發現她的頸椎兩側肌肉僵硬,影響頸動脈輸送血液到腦部的功能,因此造成眩暈。中醫以推拿及針灸進行治療,讓患者頸椎旁邊的肌肉得到舒緩,眩暈現象也就不藥而癒了。

很多人容易將推拿與按摩混淆。簡單來說,按摩屬於筋骨舒緩及身體放鬆的手法,推拿則是中醫的醫療方式之一,和針灸的原理如出一轍,加強在穴道上的按壓,以刺激穴道的方式,再加上推或抬的手法,並不僅限於舒緩筋骨痠痛,許多疾病都可以治療。中醫會根據自己擅長的醫療方式,選擇針灸、推拿,或兩者搭配為患者治療。

國內的中醫院所過去由醫師為患者診斷後,若有需要推拿則由推拿師執行;後來衛福部規定,推拿屬於醫療行為,必須由合格中醫師執行。但現實的狀況是許多中醫院所人力不足,不再提供推拿醫療,而推拿師則轉到民俗調理業,然而程度參差不齊,造成許多人就醫時無所適從。希望未來相關單位可以在專業的醫療院所中規範,並透過訓練及考試增設推拿輔助人員,才是民眾之福。

 

中西醫如何合併治療

 

既然中西醫各有所長,該如何結合?

國內由醫療院所正式推動的中西醫合療,最早在一九八七年從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開始,當時創立了中西醫結合門診,中醫師和西醫師在同一個診間為病人看診,所開的藥方就是中西藥同時處理。國內許多資深的中醫師都是由中國醫藥大學培育,在醫師的養成教育過程中,必須同時接受西醫訓練,許多醫師都取得中醫和西醫執照,但根據國內醫師法規定,執業醫師在中西醫之間只能選擇其一。

而將中醫從門診推到治療急重症的第一線,是由林欣榮院長大力推動;他是國內健康類雜誌第一品牌《康健雜誌》所推崇的中西醫合療重要推手之一,讓中醫直接進入急診和加護病房,為腦傷病人針灸。後來也將這套方法帶到花蓮慈院,醫師會主動詢問病患或家屬是否需要中醫會診,並即刻協助安排。

每個禮拜二、四、五,從早上十點半到下午一點,何醫師帶領中醫師團隊,從腦神經外科、神經外科、腫瘤科、內分泌科,甚至加護病房剛動完手術不久的病患,都逐一查房會診及針灸治療。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他們馬不停蹄,上上下下繞遍整個花蓮慈院西醫部的住院病房樓層,這還不包括中醫部專責的中醫病房「自在居」。

「西醫有各種精密的檢驗儀器,也可以在病患危急的時候立刻手術治療,但以腦中風或車禍腦傷的患者來說,通常手術之後就是長期臥床,甚至不知道有沒有醒來的一天。如果中醫可以在手術之後的黃金期立即介入,以針灸和藥物為病患醒腦開竅,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我們有很多案例,患者能醒能走。」

何醫師曾為一名車禍腦傷出血、才開完刀送進加護病房兩三天的病患針灸。當他扎下第一針,昏迷的病人馬上發出「啊」的一聲,並皺起眉頭,身體稍微動了一下。何醫師舉起了大拇指,為病患加油打氣,「會感覺到痛,很好!這是好現象,你會愈來愈進步。」

中西醫合療的成功案例,靠的不是奇蹟,以中醫的觀點,認為「不通則痛」,經絡不通,通常人體會感到「痛」。經絡上分布著三百六十一個穴道,透過針灸在穴位上刺激,引起皮膚內的接受器反應,將訊號傳達到大腦皮質區,產生腦內啡,可降低疼痛感。但下針時的痠、麻、痛、重,一般都還是會有感覺;若陷入昏迷意識不清的病人,還能在下針時對有所反應,是一個好現象。

此外,現在醫學專家已經觀察到,經絡有點類似神經系統,針灸可將痛覺神經阻斷,達到止痛效果。但是經絡又和神經系統不同,神經系統可以利用解剖觀察,經絡完全看不到。專家也發現,經絡不只是通過神經系統,可能也經過淋巴、血液,或其他內分泌系統,但目前路徑仍不清楚,目前還在進行研究中。

若以西醫的語彙來解釋中醫的治病原理,以腦中風患者為例,當腦細胞受損時,會引起身體的再修護系統,產生自由基、一氧化氮、麩胺酸等物質,同時也會產生抑制發炎作用,但這個作用反而會造成腦細胞再次受損。中醫的治療是把這個過程中斷,避免腦細胞死亡,然後再用其他方法活化受傷的腦細胞,並且讓自體的修補功能發揮作用。

中西醫合療的未來發展,需要更多共同的語言溝通才能更成功。例如,「腦中風」這個名詞,很多人都以為是西醫的病名,其實它是中醫病名,意思是「風入腦」。腦中風的英文是Cerebrovascular event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意思是腦血管意外事件。中醫所講的「風」,是指疾病,腦部入侵風邪,所以稱腦中風。

有鑑於中西醫對病名的稱呼不統一,將會成為結合的一大門檻。因此,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客座教授林昭庚編纂的《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收錄八百六十四種西醫疾病病名、一千六百七十七種中醫病名,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資料。

 

最「簡便廉效」的醫療模式

 

中西醫合療也運用在義診的醫療方式上。

「一針二灸三用藥」,自古中醫講究「簡便廉效」,意思是愈簡單、有效的治療方式愈好,因此針排第一位,再來是艾灸,然後才是必須經過炮製的中藥。

在何醫師外出醫療包裡,隨時都會帶著針,以備不時之需。在一場演講分享會之後,一位在臺下聆聽的民眾突然感覺不適,從椅子上往旁邊傾斜,直直跌落下來。何醫師當場拿出針替他進行針刺治療,馬上就恢復精神。一根針的造價便宜,且方便攜帶又可立即見效,是最佳的中醫義診治療工具。

二○二一年四月二日,這一天在許多人心中烙下了難以抹滅的傷痕,臺鐵太魯閣號列車在花蓮秀林鄉清水隧道口發生意外,震驚了全國民眾的心,車上有將近五百名乘客生死未卜。

花蓮地區的警消人力在第一時間即刻抵達現場救災,花蓮慈院也啟動發生重大事故或有大量病患須緊急處理的「紅色九號」警戒,醫護人員一接到通知立刻進駐現場,啟動中西醫合療。

事故現場慘不忍睹,病人在救難人員的協助下從第八節車廂下來,他右肩劇痛,且受到很大的驚嚇,除了表達疼痛以外,一直無法言語。他被送到國軍花蓮總醫院北埔總院區,照了電腦斷層和右肩的X光,排除腦出血及骨折之後,立刻由慈院的中醫師接手診斷,發現他的右肩因為撞擊造成肩胛骨錯位,便利用中醫傷科的手法幫忙復位,並進行針灸及雷射針灸治療,狀況立刻就改善了。

有一位阿美族乘客,不顧自己的傷勢,盡力幫忙其他受困在車廂內的乘客,他的右手因為過度施力,完全抬不起來,也是在中醫針灸的緊急處置之後,馬上就恢復了。

在這場傷亡慘重的事故現場,對於來協助救難的警消及志工,也都是極大的身心壓力。當天氣溫很高,有一位救難的志工中暑,送到花蓮慈院急診室,中醫師用雷射針灸幫她把氣血補回來,恢復體力之後,她又立刻衝回去幫忙。

除了身體上的創傷,心靈上的撫慰中醫師也適時給予幫助。當大量的急診傷患狀況解除,病人轉入加護病房及後送病房,花蓮慈院身心醫學科醫師、中醫師在花蓮市立殯儀館外啟動了安心關懷站,這裡有許多罹難者家屬及刑警人員,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承受著巨大壓力。

中醫師為刑警人員進行看診服務,透過把脈發現每一個人的心脈及肝脈都非常細浮,也都有肩頸痠痛的情況;他們在殯儀館內三天三夜都沒有出來,因為要做全程錄影,協助法官進行存證、搬重物等作業,沒有辦法好好睡覺,身體處於極度疲倦的狀態。中醫師運用艾灸幫助他們補足身體元氣、用拔罐放鬆肩頸,又在耳穴貼豆,以達安神、鎮靜的功效,也有助於睡眠。

醫學的核心價值,是以人類的生命健康為目標,大家應該要屏除本位主義的成見,只要是有效、有用的醫療方式,都可以嘗試彼此互相合作,傳承前人的醫療智慧,同時也打開未來發展的新領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