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東方的一道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西合療之路
  曉了藥性,隨病授藥
  走出中西醫合療的康莊大道!
  貫徹醫療與人文並重的目標
  願啟中西醫合療拋磚引玉之效
  穿梭西醫病房的中醫團隊──中西醫聯手造福病者
  一針退燒、一灸止瀉──水土不服腸胃炎
  中醫行醫筆記:中醫治療感冒+五柱穴
  讓「慢飛天使」展翅──發展遲緩
  中醫行醫筆記:「五遲」、「五軟」+小兒推拿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東方的一道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西合療之路
  中醫行醫筆記:「五遲」、「五軟」+小兒推拿

「五遲」、「五軟」

針對發育遲緩的現象,在中醫的診斷上有「五遲」及「五軟」的描述──

「五遲」:立遲、行遲、髮遲、齒遲、語遲。

「五軟」:頭項軟、口軟、手軟、腳軟、肌肉軟。

例如,「語遲」是指講話的能力發展緩慢。中醫會以石菖蒲、茯神、遠志等具有開竅醒腦作用的藥材,配合西醫的語言治療。此藥方也應用於大人中風導致的失語症。

兒童屆齡卻無法穩定站立及走路,在中醫屬於「立遲」、「行遲」,以及「手軟」、「腳軟」的範圍。用藥包括人參、黃耆、山藥、茯苓、白朮等藥材,可以促進肌肉生長,肌力也可增強;再配合西醫的物理治療,大約數月能強化肌肉強度,改善姿勢與動作。

「口軟」是指咀嚼力較弱,甚至流口水的現象;使用健脾方面的中藥,例如白朮、茯苓等藥材,可以改善症狀。

此外,促進腦部發育常用的中藥有下列幾類:開竅益智中藥如石菖蒲、遠志、冰片等;寧心安神中藥如酸棗仁、柏子仁等;補益元氣中藥如黃耆、黨參等;補益精血中藥如熟地、黃精。

以上中藥材只是參考,因個人體質不同,必須由中醫師診察,開立合宜的中藥處方。

 

小兒推拿

中醫幼兒按摩主要在軀幹,包括背部、胸腹及手部。

捏脊療法是一種中醫治病方法,用雙手拇指的指腹,以及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在小孩的背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捻動。

人體背部的正中為督脈,督脈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足太陽膀胱經上有心俞、肺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的穴位,能夠調整臟腑機能。督脈和膀胱經,是人體抵禦外邪的防線;督脈主一身之陽,督脈不通則諸脈不通。捏拿督脈與膀胱經可以扶正祛邪,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提高臟腑功能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捏脊療法適用範圍包括幼兒腦性麻痺、發展遲緩與小兒慢性的營養障礙症。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