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行醫筆記:中醫治療感冒+五柱穴
中醫治療感冒
中醫稱感冒為「風邪」,會將不同的臨床表現歸納為不同的證型,若為風寒,則予以辛溫,風熱則用辛涼的治療方式。
一般來說,如果畏寒、無汗、頭痛、筋骨痠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稀、口不渴等屬風寒;若是汗泄不暢、頭脹痛、咽痛、鼻流黃黏涕、咳嗽痰黃黏、口變乾等屬風熱。在各種症狀中,通常以是否感冒後變得更加口乾來區分,若更口乾有可能是風熱。此外,中醫師除了依照證型,也會考慮病人本身的體質來治療。
歷代中醫古籍對感冒都有非常完整的闡述,也都明確指出平時的體質調理,有助於在感冒流行期間較不易受感染。
五柱穴
五柱穴位在人體的胸骨下方到肚臍之間,包括巨闕穴、中脘穴、下脘穴、左梁門、右梁門共五個穴道。穴位的找法,是從胸骨下方到肚臍之間畫一條直線,中心點就是中脘穴;再從這個中心點往上及向下各找中間距離的點,分別是巨闕穴及下脘穴;然後從中脘穴往左右,找跟剛才差不多的距離,就是左梁門、右梁門。
當因為吃壞肚子或感冒,導致腸胃不舒服、腹部脹氣、嘔吐、肛門溼熱無法控制地連續腹瀉時,都可以按壓或使用艾條熏五柱穴來緩解症狀;有的人症狀很快就會好轉,有的人可能還會有一、兩次腹瀉即停止。也可以用暖暖包或熱毛巾熱敷,皮膚略紅即可,注意不要燙傷。
必須注意,若有腸胃穿孔或由穿孔造成的腹膜炎,以及在飢餓或飽餐的情況下,都不宜按壓及艾灸五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