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琪媽媽做到了
◎林怡嘉
合唱.2007
我們堅持以緩慢簡易的中文,
對琪琪媽媽解釋孩子的治療情況;
即使主要決策者不是媽媽,
也希望她不要被當作隱形人對待。
當她獲得「信任」與「公平機會」,
事實證明她的確做到了!
遞上寫著「戶口名簿影本」六個字的紙條,我今天第三次用緩慢且字正腔圓的中文說:「媽媽,你有聽懂我的意思嗎?我想請你回去後跟爸爸說,下次上課時請他讓你帶戶口名簿影印本過來!」
來自越南的琪琪媽媽輕輕點了點頭,我稍微鬆了口氣,暗暗期待她能夠成功完成「任務」。
認真復健,療效可見
報載,醫師就臨床調查發現,外籍配偶往往因為語言、生活調適及情緒與臺灣人不同,生活周邊能獲得的協助少,因而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在我所服務的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就遇到不少印尼、越南等國籍的媽媽們,因為自己的中文不好,不敢和孩子說話互動;或是忙於家務、工作,而無法常常陪伴孩子。
琪琪媽媽就是個例子。不到二十三歲的她,長得溫柔可愛,嫁到臺灣已將近兩年;從小姑幫忙填寫的基本資料中,得知她在越南讀到高中畢業。
詢問她懷孕過程、孩子發展情況等問題時,她多半會停頓一會兒,當抬頭準備跟我說話時,就被坐在一旁的小姑打斷;我發現她乾脆不回答,低著頭、眼睛盯著膝蓋,整個訪談過程彷彿事不關己。
由於孩子確實有發展遲緩問題,琪琪媽媽開始抱著剛滿一歲的孩子,每週到醫院復健兩次,爸爸多半只負責接送。
在治療室中,我發現琪琪媽媽雖然害羞、內向,但在聆聽治療師示範居家復健技巧時,所流露出的專注眼神,以及做復健時不受孩子哭泣影響的堅定表情,都讓我覺得她並不像予人第一眼所見的柔弱。
而孩子三個月來的進步,也讓我和治療師感受到琪琪媽媽一定花費許多心思,認真執行居家復健。我相信,她需要的只是別人給予機會!給她一個信任!
我開始在每次孩子來做治療時,跟她聊聊在臺灣的生活情形與作息。我發現,琪琪媽媽負責的家事非常多,所以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夫家對於孩子發展遲緩的事實不太能接受,雖然治療師一再跟他們解釋:「孩子遲緩並非媽媽用了錯誤的教養方式所造成。」但夫家那邊仍是如此認為。
提供機會,展現自信
於是,我決定開始進行一項計畫。
首先,我請治療師每週將孩子的進步情況跟媽媽說明,並且將這個進步與媽媽所做的具體努力相連結,以增加她的自信;然後,我不定期打電話給孩子的爸爸,讓他知道醫療團隊對於孩子進步的愉悅,並稱讚琪琪媽媽的努力。
當孩子的姑姑或爸爸難得出現在治療室時,我和治療師會一起堅持以緩慢簡易的中文,對琪琪媽媽解釋孩子目前的發展或治療情況,並當面邀請姑姑或爸爸配合,而不會跳過媽媽直接跟他們溝通。
這種種的行動都指向同一個目的——希望琪琪媽媽和家庭其他成員,都能正視及接受媽媽對於孩子的正向意義與重要地位。即使主要決策者不是琪琪媽媽,我也希望她不要被當作隱形人般對待!
我們要讓媽媽感受到團隊對她存在的重視,讓她有完成任務的機會與自信,也要讓爸爸或姑姑接收到團隊對於媽媽的信任。
這個行動能否成功的前提,在於提供適當協助,讓媽媽的能力得以發揮。因此除了口頭告知外,我也會另外寫張字條請媽媽轉交給爸爸;畢竟,要記住一段不熟悉的語言內容,是很不容易的事。
一個星期後,琪琪媽媽果然成功完成任務了!之後,當姑姑或爸爸出現在治療室時,對於媽媽與醫療團隊的互動也不會像過去般過度干涉,而是表達出適度的關心。
每當看著琪琪媽媽,我常會問自己:如果是我單獨去一個文化不同、語言不通的環境生活,會是什麼情景呢?能否有同樣的勇氣、能力去面對琪琪媽媽所遭遇的人、事、物呢?我沒有肯定的答案!只能以更崇敬、更積極關心的態度與行動,來陪伴像琪琪媽媽這樣的臺灣新住民,在這塊土地上順利生活!
在琪琪媽媽身上,我看到她獲得「信任」與「公平機會」時,所展現的美麗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