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愛的連結線
2012-05
  【序一】照亮暗角的光
  阿偉說話「不輪轉」
  琪琪媽媽做到了
  無名氏八十六號歸鄉路
  志雄怕麻煩人
  隔離病房的菊姑
  旺伯了無遺憾
  說與不說的智慧
  〔附錄〕畫家簡介:陳舜芝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愛的連結線
  旺伯了無遺憾
◎謝侑書

  幸運之草1997

旺伯彌留那晚,
他的妻兒意外地出現了,
並將遺體領回;
在家人的陪伴下,
旺伯安詳走完他的人生。

 

旺伯年輕時從事木材業,事業鴻圖大展風光之際,迷失在燈紅酒綠中,疏於照顧家庭;孩子為了尋找離家的父親,不幸在路途中發生意外,導致家人對旺伯的不諒解,自此斷絕聯絡長達三十餘年。

前幾年,旺伯到中國大陸經商,有天發覺嘴巴紅腫,進食困難,原本不以為意,只在當地就醫治療,但隨著時間過去,病況似乎沒有改善。於是他選擇回來故鄉花蓮,到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詳細檢查後,醫師診斷為硬顎癌,必須馬上住院治療。

當治療告一段落,無可避免地需面臨出院。然而,旺伯的親友早已失去聯繫,僅有一位表姊偶有聯絡;住院期間,表姊曾來探視旺伯,但她表明自身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佳,無法負起照顧之責。

眼看出院在即,旺伯的安置仍未安排妥當,於是護理人員照會社工前來協助。經評估,旺伯無法回到家庭與家人同住,但又需要有人照顧生活起居,只好朝機構安養方向進行。

從表姊處得知,旺伯的妻子與孩子已在多年前搬至西部。透過轉介機制,與慈濟基金會社工討論後,委託當地慈濟訪視志工尋訪,好不容易才和旺伯的妻子取得聯繫。

起初,家人很抗拒知道旺伯的消息;志工持續地關懷與溝通,家人終於答應共同分擔安養機構的費用,但是多年來的憤怒與不諒解的情緒仍在,始終未見其前來探視。

癌細胞慢慢侵蝕,積極治療對旺伯已無幫助。最後一次自病房出院後,由心蓮病房安寧居家療護接手照顧,護理師固定每星期一次,前往旺伯居住的安養機構探視。

生活上有安養機構照料,醫療上有安寧居家照護,且慈濟志工也會定期關懷探視,再加上自身堅強的意志力;旺伯體力逐漸恢復,鼻胃管拔除,改由口進食,生活品質愈來愈好,可以自行下床活動,食欲大增,甚至可以來參加心蓮病房的下午茶時間。

旺伯不再顯得孤單,臉上開始顯露了笑容,還會與旁人開玩笑。

然而,經過一段穩定的生活後,旺伯的身體狀況仍逐漸走下坡,也因為一些不適症狀進出心蓮病房數次。

生病後期,旺伯連開口說話都很困難,加上本身又是個話不多的人,大多是我講他聽,點頭搖頭,要不就是讀他的氣音。對於家庭的事,他也不願多談,很難探究他的內心世界。

最後一次住院,旺伯已經非常虛弱,意識愈來愈不清楚,可以預見其生命即將結束。基於安寧團隊對於臨終病人的「四道」信念——道愛、道謝、道歉、道別,我們希望為旺伯創造一個可能彌補人生遺憾的機會,向家屬轉達他病危的消息。

當詢問旺伯的妻子對於後事的想法時,她原本表示要請人代為處理,沒想到卻在旺伯彌留那晚,和兒子出乎意料地來到病房,並將他的遺體領回。在妻兒的陪伴下,旺伯安詳地走完他的人生道路。

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到了人生盡頭,似乎冥冥之中會有一股力量,引領著往和解的方向前進。所有從事安寧療護的工作人員,都能夠感受到這個力量。這股力量很奇妙、不可思議,化現在不同病人與家屬之間,非常地動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