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活得更向陽
2014-11
  【推薦序】責任、勇氣、愛與包容
  【作者序】救我,是對或錯?
  【編序】一個訪了七年的故事
  大禍臨頭
  悔不當初
  感謝吾愛
  樸實藝術
  畫寫心情
  成果發表
  生命教育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活得更向陽
  【編序】一個訪了七年的故事
◎莊敏芳

「只能訪問二十分鐘,你還要隨時注意宇昱的唇色,要是從紅變紫翻白,就要中止採訪了,因為接下來他隨時會休克……」

二○○七年九月中,接到支援補訪的電話,來到離家不遠的受訪者住處。陳媽媽一邊向我們說明宇昱虛弱的身體狀況,一邊將設定好的鬧鐘擺到餐桌中央;護子心切的她,強硬的態度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分寸」。

我想,沒幾個人能像宇昱一樣,和死神有多次交臂的經驗。從「補採訪」那天起,至今屆滿七個年頭,不知不覺,跟著他經歷無數次生死交關,也見證了他對生命的永不放棄。

車禍意外發生後,他曾罹患憂鬱症、曾數度自殺;但病痛的折磨,也讓他痛快覺悟,學會轉念,懂得感恩。他的人生起了變化,從廚師變成畫家,在樸實藝術創作天地裏盡情發揮,同時也藉由病苦,鼓勵無數學員,勇敢面對困境。

宇昱的畫作呈現繽紛色調,充滿陽光、歡樂的人、事、物,讓人感受到他想要傳達樂觀、開朗與感恩的心情。

七年不算短的時間,多次近距離採訪、記錄、整理宇昱的故事,我也因此走進他的生命、走入他的家庭。

剛開始,陳媽媽對我們並不信任,現在卻待我們如同子女。每次我和錄影夥伴黃如意師姊,去探視宇昱或採訪或翻拍畫作時,陳媽媽會準備故鄉埔里的炒米粉,親自到菜圃摘菜下廚,飯後還大包、小包讓我們帶回家。

熱情的她一打開話匣子,就像打開時光機,隨時可以重回事件現場。說到激動處,仍然情緒激昂;說到傷心處,則老淚縱橫、真情流露。

不時,她會託如意師姊帶來關懷和思念,有時是現採的鮮蔬、老家的茭白筍、熱呼呼的炒米粉……就像娘家媽媽對女兒的疼惜一樣。同時我也多了個兄弟,經常為了釐清故事情節,得打破砂鍋問到底,宇昱為了還原故事,只好一再和我討論、交換看法,直到有共識為止。

長久以來,我們已建立良好默契,就算他用不靈光的手,寫出扭曲變形的字跡,或者從縫縫補補的雙唇,發出含糊的聲音,我仍可以辨識他想表達的意思。同時在他身上,看到親情的偉大、溫馨的醫病關係、法親陪伴、膚慰的力量,還有他面對生死的自在態度,以及永不放棄的求生意志。

縱使多年來褥瘡、口腔癌、心臟麻痹等病魔不斷糾纏,都不能阻止他想活下去,想積極付出的心。他的行動力令人動容,促使我鞭策自己,記錄他的足跡不能停歇。

今年七月,宇昱因尿道感染和口腔癌第五次復發再度住院,這次復發的位置轉移到下嘴唇;在臺北慈濟醫院看到他時,憔悴的臉頰更顯凹陷,左臉鼻翼旁一條長長疤痕劃過嘴唇,下唇中間還有一道漆黑縫線,教人不注意都難。

意外見到我,宇昱好開心,眼中露出靦腆笑意,讓人好心疼。從他咿咿嗚嗚的聲音,我知道為了讓傷口恢復迅速,醫師把他的嘴巴縫起來,避免傷口綻開影響復原。

手術後雖然身體虛弱,他仍不空過,提筆專注作畫,要把醫院舉辦茶會的溫馨、熱鬧場景,畫在紙上,記在心裏。

住院前,他寫稿的速度明顯加快了。好奇追問,才知道是大女兒庭庭,乘著大學放暑假回家,聽爸爸口述故事並輸入電腦,讓出書計畫能加快腳步。

宇昱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從用筆記錄到電腦打字。在醫院病房,看著他骨瘦如柴的指尖,一字一字慢慢敲打,很難相信如此虛弱的他,哪來的毅力堅持到最後?我只能佩服地說:「宇昱是最認真活著的人!」

協助記錄宇昱的生命故事,是我無比的榮耀。看著他從慈濟的病人變成慈濟人、成為證嚴上人的貼心弟子,衷心為他喝采。希望藉由他的故事,激勵更多身陷困境的朋友,勇敢追求理想,永不放棄!也祝福這位令人敬佩的法親、兄弟,身體永保健康,繼續為人間帶來光明和希望!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