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當這一「足」
「請問你是哪一族?」
臺灣原住民族比較常聽見的,有阿美族、布農族、太魯閣族、魯凱族、賽德克族等。
「我是天生不滿『足』!」這是一則笑話,答案突兀得令人噴飯。
窮追不捨卻永遠追不上,心靈匱乏造成的不滿足,透過觀念和消費行為的改變,還是可以永保安康;但在整形外科,我們看見比「天生不滿足」更可憐的,其實是「糖尿病足」!
傷口切莫碰水
四十多歲的女病人,外表看起來很年輕。一回在院區見到她,我上前打招呼,講了幾句話後才發現認錯人,那是她就讀高中的女兒,場面真是尷尬!
病人當初懷這個女兒的時候,罹患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容易引起患者視網膜病變,她不久前才因視網膜剝離,接受雷射手術;由於視力不佳,她在活動時不慎碰撞,皮膚破皮之後,沐浴時並未特別防水,導致感染,就診時,右腳第四趾已經化膿。
因為感覺神經不靈敏,很多糖尿病病人受傷後,不能立刻覺察,即使發現了也容易忽視,往往自行擦藥,等到傷口發炎、感染,身體出現發燒、畏寒發抖的症狀才到醫院。可以說,不是因為「傷口」的問題就醫,而是感覺身體不舒服。
糖尿病病人的免疫力較差,她的傷口碰到汙水,細菌侵入關節,造成可怕的「糖尿病足」,必須切開傷口引流。由於肌腱韌帶已經壞死,且引發骨髓炎,嚴重程度屬於第三級,已經保不住這一根腳趾。
糖尿病足的傷口處理,通常住院日期至少一個月起跳,視病患血液循環的好壞,這也會決定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若是血液循環不佳,必須請心臟內、外科醫師做下肢動脈導管手術,先通血管再處理傷口,住院時間甚至長達兩、三個月。
病人截趾後,因為肌腱外露,我們做了一個鄰近的局部皮瓣,利用第四趾的左右鄰居,也就是將腳拇趾和第二趾間的足背切開,直接把局部足背皮瓣平移過去覆蓋外露的肌腱,另一邊則利用小趾和第四趾中間的皮肉,藉由兩側皮肉蓋住截趾後裸露的骨頭,再加以縫合。幸虧病人血液循環功能不錯,傷口漸漸癒合,三、四週後就拆線了。
通常我們會教導糖尿病足患者洗澡時,最好準備兩張椅子,一張用來坐,另一張墊腳用,套上塑膠袋保護傷口,避免碰水引發感染。
戒菸才能保命
接下來的案例,是一位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的糖尿病病人,他的故事相當勵志。
病人今年正好五十歲,距離上一次來醫院處理糖尿病足已經過了七年。再次見面,他看起來精神奕奕、樂觀開朗,原來這些年,他從一個「老菸槍」變成「戒菸大使」,經常受邀去演講。
「大家千萬不要抽菸!否則就會像我一樣的下場——開腳、開心臟,搞不好還會死掉!」他總是在臺前自嘲。
二十四歲得知罹患糖尿病,他的父親和叔叔也都是患者,應該屬於家族遺傳。他還太年輕,根本不在意血糖的控制,最後發展為糖尿病足,從臺東到花蓮求診時,右腳的腳背和兩根腳趾頭都化膿了!
將傷口劃開,軟組織和骨頭壞死,且引起骨髓炎,嚴重程度達到第三級。傷口清乾淨後,觀察它似乎漸漸長肉,一天換藥三次,看起來血流也不錯,可是傷口就是無法繼續長好、肉芽長滿。
陸續又做了幾次清創,傷口裏面爛糊糊,術後留下一個約長八公分、寬五公分的傷口,改採負壓抽吸海綿照護。猜想這下應該沒問題了吧?結果還是不如預期,只好將較嚴重的第二趾截去。
傷口沒有潰爛,可是又長不好!為了進一步確認,做了血管攝影,發現他腳上的血管已經變得很細。
血管是系統性的,如果腳的血液循環不好,代表心臟血管也好不到哪裏去,大概全身血液循環都不佳。
「你抽菸嗎?」
「十七歲就開始抽了!」
「現在一天抽幾包?」
「三、四包。」
「就是因為抽這麼多菸,你的血管才會塞住,加上糖尿病讓血循阻塞情況更嚴重。」我向他解釋,基本上年齡超過四十歲,人體血管就開始產生變化,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高血壓、高血脂都會影響血管健康,香菸中所含的尼古丁,對於血管內膜的傷害相當嚴重,血管硬化會使通過的血流減少,糖尿病的高血糖也會致使血管內膜損傷,兩者是對血管健康威脅最鉅的危險因子。
避免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傷口惡化,我們總是苦口婆心提醒病人——要戒菸!
「我寧願死也不戒菸。」病人聽不進我的好說歹勸,看著正值青壯年的他還有大好前景,不禁搖頭,只好告訴他:「你要先通血管,我請另一位醫師來向你說明。」
「你的血管很糟糕,隨時可能因為心肌梗塞死掉!」心臟血管外科張比嵩醫師一句話,直擊病人的心。
二○○九年,當時使用的血管支架沒有現在發達,張醫師替病人做了繞道手術,取大隱靜脈接通血管。這項手術如今大多被血管支架手術取代,術式比較簡單,不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及血管繞道手術。
當病人的血液循環改善,血流變得強壯,感染很快控制住,傷口也長好了。出院時,他還接受張醫師下的猛藥,決定戒菸。
應該是累積菸齡太長,加上過去吸入太多尼古丁,病人在出院的兩年後,還是逃不過心肌缺血梗塞的命運,回到慈院接受心臟血管繞道手術。至於他的父親和叔叔,因為沒有及時戒菸,後來都在壯年死於心肌梗塞。
做好血糖控制
對糖尿病人來說,血管、神經、感染和免疫是四種最可怕的威脅。除了上述的自主神經及感覺神經,還有常被忽略的運動神經病變,導致肌肉萎縮,病人的腳可能形成「空凹足」,走路不平穩,腳底的接觸點甚至只剩下骨凸,身材瘦弱者尤其容易造成壓瘡。
另外是感染的問題。細菌感染會造成敗血症、菌血症,進而導致截肢。糖尿病人免疫力差,因細胞不活化,也會直接影響傷口癒合的能力。
經歷糖尿病足的治療,這位男病人不但戒菸,只要身上一有傷口立刻就醫,這幾年藉由藥物和飲食控制,他的糖化血色素維持得很穩定,而且糖尿病足不曾再發作。這次就醫是因為毛囊炎,他可一點不敢大意。
◇◆
「咦?你們醫院不是不截肢嗎?」曾有病人在得知糖尿病足必須截肢時,反問我們。
「是這樣沒錯,可是如果忽視小傷口,等到化膿了才來醫院,加上血液循環不好,傷口不容易長好,感染又控制不下來,就可能必須截肢(趾)。」我們向病人強調,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這是最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糖尿病足相當可怕,希望每位糖尿病病人都能像這位戒菸大使,配合內科醫師做好血糖控制,不抽菸,而且有傷口立即就醫,如此一來便能遠離糖尿病足。祝福所有病人都不當這一「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