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尋找一葉脈絡
◎蘇芳霈
美麗的發生,常常默默就降臨,和悲傷漸漸靠近,是同樣道理;天地萬物蘊含陰陽,事理總有一體兩面。去日多少因緣感召,如今我們一起為世界的愛,齊聚著努力。如種子飄飛萬里,順水流渡,彷彿一隻無形插秧的手,於天際幻化著等候一般。
因著世界災難偏多,我們常有出走的理由,到一個未知國度去點一盞希微的燈。二〇一五年,這燈一路點到尼泊爾——佛陀的故鄉,遇見一位釋迦族後裔尼爾帝斯.釋迦(Nirdesh Shakya)醫師。
這位高大而行事謹慎的醫者,常讓我憶起當時貴為王子的釋迦牟尼佛,我彷彿回到那個年代,日日與釋迦牟尼佛一起行腳的感覺,只是此回,我們不講經,而是用身體力行來說法。
尼爾醫師陪伴慈濟醫療團隊為自己的同胞們努力奔走,大約整整半年光景,他不能好好待在自己的診所看診;度過震後最悲傷的數月,他思考了許多關於自己身為釋迦族後裔的責任,同時承擔起尼泊爾慈濟人醫會的聯絡事宜。
去年底,他來臺巡禮,換我接待他參訪醫院,他常嘆自己非外科醫師,無法及時為傷患拔苦,但很慶幸自己至少會針灸,尤其聽到去海地和菲律賓義診時,針灸的神奇療效,深邃的眼眸一度展亮!
他的成長與人生,一路的學習、幻化,千迴百轉了什麼呢?我默默思忖著。
尼泊爾信奉印度教的人口約占百分之八十二,信奉佛教者僅百分之十二,馬坤達先生是引領少數人且持續奔走的佛教領袖。我與他有數面之雅,於尼泊爾或臺灣,其人謙和有禮,說話柔中有序。如今,他的女兒亦成為尼泊爾人醫會的一員。
他與佛教的因緣何以如此意堅?他對自身信仰的虔誠,力量來自何處?與他面對面談話時,常感覺他心底住著一個老靈魂,極為感性的沈思者。
也許,因緣是讓我們為許多理想做準備。譬如,勝偉醫師於尼泊爾發生地震前,曾在臺灣的國泰醫院學習半年。他與馬坤達先生為舊識,兩人也一起參加了慈濟全球人醫年會。
勝偉醫師的膝關節磨損,一度於臺北慈院接受關節鏡手術,我曾數度去探望他,每次看我拎了蘆薈優格去,便喜孜孜地吃得津津有味。仁慈而健談的勝偉醫師喜歡學習語言,是一位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大孩子。
之後他數度來臺,均會傳訊息給我。
某日,勝偉醫師的父親來臺手術,美國陳福民醫師與我前去探望,他那慈祥的容顏,彷彿於何處相識過一般?熟悉,原來是一種心靈悸動,歷經歲月的烹煮。
偶爾傳來幾則尼泊爾報導的,是年輕一輩的攸尼斯,他已於諾貝爾(Nobel College)大學就讀一年級,將來也是人醫會的一員。他幾乎代表著新生代尼泊爾所有愛的種子與未來,從他的觀點來尋找一葉脈絡。
目前,攸尼斯與尼爾醫師幾乎每天都會去慈濟於加德滿都(Kathmandu)的聯絡處;勝偉醫師於曼索里的巴塔普癌症醫院上班,每週去一趟聯絡處。他們三位是歷經此次災難而與臺灣更進一步接軌的尼泊爾人。
再回眸,那喜馬拉雅山峰上的積雪,微曦自東面分層湧現,白皚皚的峻嶺化身眼前,有如晃眼雲煙般,引我思及童年,如指尖流逝的沙漏歲月,那一切早逝的,都只因太多頓號銜接,隨著世間流轉的浮雲,我細數也看淡著。
然更令人難忘的,恐怕是那些個於我生命中,迎面擦身而交織出火花的革命好友,他們令人讚佩的勇氣與堅持,他們的純良與和善,如微風輕揚的陣陣芬芳,飄入我思維的深處。有時想重新拉回那一幕幕的倉促,卻都化為一串串句點了。
走過那麼多地方,卻記錄那麼少,然追根究柢,災難的種種負面情緒與現實狀況,不過是在試探與比較中;琢磨出堅韌的步伐,最終凝聚於此行腳中,一個勇敢的支持。
常想,要當個喜樂的志工,就必須學會把悲傷埋藏和遺忘,越過起浪的海洋到很遠的沙洲,沈澱一下,再回頭望一望,朝著未知的可能,無止無懈地向前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