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一路點燈到佛國——人醫行腳
2016-07
  〔作者序〕尋找一葉脈絡
  【張開回憶的翅膀】
  曙光再現
  素食因緣
  【花朵永遠綻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那一百個日子
  風的孩子——尼爾帝斯.釋迦
  明月與彩虹——李曉卿
  愛的小種子——攸尼斯
  【沒有任何事物勝過「愛」】
  串起每個愛的連結
  毀滅帶來希望
  一片純白落葉——胡安.梅沙
  婚禮的祝福——烏潔里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一路點燈到佛國——人醫行腳
  曙光再現
◎勝偉

佛陀的教導沒有國界之別,適用於任何時間、地點及狀況,若非如此,就無法感召這許多人。以下真實故事,是關於佛的教導如何帶給印度教正面的影響。

馬坤達先生(Mr. Mukunda Bista)生長於尼泊爾一個貴族的家庭,從未體驗過窮人和弱勢群體的痛苦,按照慣例,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也通過公共服務局的考試,取得了一個報酬豐厚的公職。他大部分的青春,和當地其他貴族一樣,都揮霍在紙醉金迷當中。

然而,這樣優渥的生活,引發了他的自省。內心深處,急欲擺脫這種單調和慵懶的生活。他渴望自我提升,因此常常深入山林,每次都待上幾個星期,參訪佛教寺院。他說,他從未錯過參訪佛教寺廟和禮敬的機會。因此,當他從表妹處得知有位得道法師,立刻前去拜謁。初次見面,感覺好像過去幾世就已經認識這位法師了,他當即誓願深入學習佛法,捐棄過去放蕩不羈的生活。從那時起,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這位法師是阿查里亞斯里達爾林仁波切(Vidhyadhar Acharya Mahayogi Sridhar Rana Rinpoche),來自印度的剎帝利(古印度種姓制度中掌握政治與軍事權力的貴族),曾追隨幾位印度法師學習印度瑜伽、密宗及靜坐等。最後,在尊貴的印度教大師指導下,解開了吠檀多哲學(Vedanta Philosophy,集印度哲學思想大成的學派)的密意而證道,被任命為教授師。

今日印度教仍包含許多不同的哲學和宗教修持,其中瑜伽、密宗和吠檀多都已普及全球。對印度教徒而言,吠檀多就是大家所要追尋的終極目標;亦即吠檀多是最高境界,如此的真理得來不易,就算修練正確,往往也要經過幾世來成就。法師在證悟吠檀多最高三昧後,覺得似乎仍未究竟,因為無法透徹所證悟的三昧,和徹底脫離苦難及根絕煩惱有何關聯。

在印度教中已經登峰造極的法師,決定轉向佛陀的教誨去探尋。接觸日本和韓國禪宗教義後,在藏教金剛乘上師的指導下,開始另一段修行。這一切都好像是過去幾輩子就熟悉的事物,小乘、大乘及密宗等佛陀的教誨應運而至,他的悟道更為深刻,並開始了非常嚴格的修持,類似遠古時代八十四大成就者所證悟的過程。

眼見在尼泊爾人當中,有人已經達到了佛法的最高等和最深層的證悟,上師勸他開始授課:「這方面的知識和藝術都起源於這片土地,佛在你們當中誕生,可惜真正的佛法被神話、傳說、誤解和迷信所蒙蔽。我們極力維護佛陀最純淨的教誨,代代相傳至今。而今,我們祈願,希望能透過你,把佛法傳給你的同胞。」

不僅是他的上師,許多諸佛菩薩也相繼出現在他的靜坐中,勸他為全人類福祉開始傳道授業。因此,在上師及諸佛菩薩的囑令下,他決定選擇較有佛緣的追隨者,展開佛陀的教育,指導他們走上菩薩道。

上師授與他種種頭銜——「仁波切(Rimpoche)」,代表珍貴的法師;「阿查理亞(Acharya)」,代表獲得認證的教授師;「摩訶瑜伽士(Mahayogi)」,代表偉大的瑜伽士;「維迪亞德(Vidhyadhar)」,代表兼具「維迪亞(Vidya,智慧)」及「意識(Awareness,真理)」的人。

終於,在佛陀的土地上,有人依循佛陀修行和度眾的足跡,體解到這些修行路徑的缺憾,帶來完全的變革。他懷揣著大悲和大愛,對三乘在理論、修持、願行和發心等微細差異上略作微調,並指出這三乘不但沒有衝突或矛盾的地方,而且可以互補成就,引導我們榮證成佛的終極目標。

馬坤達先生回首來時路,坦承更改習氣真的很難,過去的習慣、薰染、生活方式及環境,在他身上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從他的童年摯友、親戚到表兄弟,都為他生活方式的丕變,感到非常震驚,某些人甚至擔心他是否瘋了!不過,馬坤達先生表示,在遇到這樣一位難得的法師後,為了貪圖短暫的世俗之樂,而錯過這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才是最大的缺憾!於是,他下定決心放棄放蕩不羈的生活,用最大的願力精進修持。

馬坤達先生開始揭露靈修祕密的旅程,他有條不紊地逐步實施小乘、大乘和密宗,證明他可以更有效地根除以前的陋習,並重新開創新的、健康的生活模式。佛法的真諦深印在他的心中,他的內心充滿了對眾生的平和與慈悲。

他繼續在政府和公共服務部門工作,每天早晚都進行深度靜坐和沈思,浸潤在佛法的智慧海中,他的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好似一片沃壤,助長他與不同階層的人互動,任何人都能感覺到他那種正向、積極和慈悲的生命力,隨時準備幫助任何有需要的人。

什麼是體現佛陀教育的最好方式及價值?除了個人經驗外,他透過直接修持和認知,接受明師的關懷指導。明顯看到自己的變化,他的母親和妻子也表現出學習和修持佛法的興趣。現在,他所有的家人,包括兒子和女兒都深深投入修法中。

隨著歲月流逝,為了投入更多時間作深層的修持和體解,他決定辭退政府的工作。現在,他經營一家小型旅行和自助旅遊社,指導尼泊爾人及國外大眾,幫助他們了解尼泊爾山區的文化和歷史。

尼泊爾一直得天獨厚,連續有明師出現,特別是在喜馬拉雅山,有蓮花生、密勒日巴及那洛巴等國學大師,都在不同地方修行了相當長的時間。此外,拘留孫佛及拘那含牟尼佛等過去佛,在尼泊爾的出生地,還供奉著他們的聖像。

尼泊爾及加德滿都河谷地區,自古以來一直是文化、宗教和貿易中心的發源地,這是西藏及加爾各答之間的重要貿易路線(絲綢之路)。而尼泊爾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有兩個例子:篤信佛教的尺尊公主,帶著唐卡、絲綢、金銀器等陪嫁品,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忽必烈時代,尼泊爾著名工匠阿尼哥,將塔形建築帶到了蒙古……

馬坤達先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給所有想了解這些區域和文化的人,去學習和探索。法師教導他:「要成佛,必須積累無量功德和無窮智慧。智慧是經由深度靜坐而獲得,而功德則是付出無所求及慈悲等觀所成就。」因此,他不會錯過任何可以助人的機會。

他為貧困學童提供教育;幫助患病的人從偏遠村莊搬到他家,並在加德滿都醫院治癒;幫助尼泊爾南方女權低落地區的女孩,掙脫行之有年的奴役生活;並與醫師和衛生專業人員協調,指導營養不良兒童的母親,不要仰賴進口的產品,改採當地生產的作物,如大麥、小麥等餵養孩子,從而治癒營養不良的問題等。

作為法師最資深的學生之一,馬坤達先生不僅代表僧伽行使所有法律、官方及行政權,也是擁有一千五百位學生的僧伽會會長,直屬法師而運作。

「上師為我們介紹了慈濟,他說,一個手無寸物的尼師,生活非常儉樸,但領導著慈善機構馳援世界各地的災難角落。」馬坤達先生說:「勝偉醫師奉上師之命,前去臺灣考察慈濟基金會,並邀請志工前來尼泊爾。當勝偉醫師從臺灣送回考察報告,陳述慈濟基金會可以如何有效幫助尼泊爾人民,沒想到就在他即將返回尼泊爾的五天前——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發生了驚世大地震。」

臺灣陸續回報訊息到尼泊爾,馬坤達先生抵達加德滿都機場,迎接第一個獲准入境的國際賑災團體——慈濟,從此展開大愛、慈悲和感恩的一場無盡之旅。由於馬坤達先生過去幾十年的公共服務及政府工作經歷,得以運用各種資源,充當政府各部門及慈濟間的橋梁。

他說:「上師已明確指示,務必竭誠配合慈濟提供服務;在拜見證嚴法師後,我明白了,誠如諸佛菩薩在歷史上不同時段的攜手,兩位或更多明師一起合作,可以帶給眾生更積極正面的改變。

佛陀的教法是因人施教,佛法是一,但是不同的法師,因應不同的環境,採用不同的教法,將佛陀的教育傳遞給有緣人。當然,這也取決於當時社會和環境的接受度、學生的認知度,以及許多其他的因素。

基於此,兩位法師在兩個不同的國度為社會傳法,自然會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然而他們知道,萬法歸一,都是要把每一位眾生帶到極樂佛土,這正是大乘之路。

地震造成這麼多人往生,這麼多人無家可歸,甚至災後一年多的今天,還有這麼多人流離失所、衣不蔽體……我們要知道,尼泊爾之所以發生這場成千上萬人受害的天災,實在是因為許多人累劫惡業所招至。雖然不幸,但慈濟卻因這樣的因緣來到了尼泊爾。

衷心期盼,我們可以轉惡緣為善緣,從此將佛法的種子撒播在尼泊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誓願要獻出自己所有的時間和資源做慈濟。觀察慈濟如何在全世界推行佛陀的教育,細數慈濟在許多國家留下的慈善腳印,讓我法喜充滿。

人類歷史上,從未有人能夠將佛陀的教育在全世界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從前沒有,即使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也未能傳法遠播這麼多國家,普被上百萬生靈。所以,我認為自己很幸運,能出生在證嚴法師的時代,有機會追隨明師,成為慈濟家庭的一分子。」

(鄭茹菁翻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