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一路點燈到佛國——人醫行腳
2016-07
  〔作者序〕尋找一葉脈絡
  【張開回憶的翅膀】
  曙光再現
  素食因緣
  【花朵永遠綻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那一百個日子
  風的孩子——尼爾帝斯.釋迦
  明月與彩虹——李曉卿
  愛的小種子——攸尼斯
  【沒有任何事物勝過「愛」】
  串起每個愛的連結
  毀滅帶來希望
  一片純白落葉——胡安.梅沙
  婚禮的祝福——烏潔里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一路點燈到佛國——人醫行腳
  明月與彩虹——李曉卿
◎蘇芳霈

把頭自內心編織的網探出來,最好連身體一起解脫出來。觀賞在銀河裏流轉的星斗,於月光下做個夢,唱歌給正快速飛翔的蝙蝠聽。伴在身旁的綠草、小花都亮起了眼睛,儼然你是位勇敢的人,像小小螢火蟲,啣一個夢到另一個夢去,了解如何擁抱黑暗,鼓起勇氣,走向那未知的地方。

深夜抵達佛陀的故鄉,涼風習習、人聲依舊鼎沸的機場,十分混亂。車行約半小時抵飯店後,我拿到一把醫藥庫的鑰匙。

行前,聽說尼泊爾長頭蝨的鄉親與孩童眾多,我調了近兩百包去頭蝨藥,一包可供三人使用;另外,補充兒童藥水的量杯,連同我設計的勾選用藥貼紙一千五百份,裝了滿滿行囊。

拖著行李進入三一七寢室,再瞧醫藥庫的房號是一一七,而我最後一天待在尼泊爾是六月十七日,每件事都與「一七」有連結,這些巧合提醒我——要與尼泊爾鄉親「一起」面對苦難!

隔日志工早會,我認識了來自馬來西亞的李曉卿醫師。長得高大的她,留著一頭短髮,圓圓的臉,充滿笑容,但也有些許疲憊;她在尼泊爾已待了三個多星期,內心裝滿豐富的感動,無論是幸或不幸的微小故事,點點滴滴都在臉上閃著微弱的光亮。

說話親切的李曉卿醫師,第一次參加海外賑災義診。她說,出發前夕,尼泊爾又發生第二次地震,規模不小,父母擔心她此行太冒險,不願意放行。

她十分珍惜愛無國界的行醫機會,便向父母說了善意謊言:「那是之前的新聞,現在已經沒有再發生地震了。」等她抵達尼泊爾,父母才知道被騙了,雖然擔憂,卻也無計可施。為解父母憂慮,她每日必報平安。

她是一個認清方向,便瀟灑向前行的人。即使不知終點在何處,也不會害怕孤單;即使被絆倒,也會迅速站起來,拍拍塵土,繼續往前。

尼泊爾的天空始終蔚藍,飄著一朵朵潔白的雲,山巔上的國度,樹種與臺灣相近,若是不看建築物,會以為自己還身在臺灣。

二十年前曾到尼泊爾遊學,李曉卿醫師通曉一點尼泊爾語,除了義診,她也承擔義診的人力與交通安排,與尼爾醫師保持良好互動,默契十足。

由於醫藥庫十分雜亂,首日義診結束,要將藥物歸入時,發現缺乏秩序。為了確保用藥量足夠,我決定大肆整頓醫藥庫,讓下一梯次負責的藥師更方便備藥。

整理醫藥庫需要一些時間,我知會了李曉卿醫師,以免她用晚餐時找不到我。約莫一小時左右,她也來醫藥庫陪我一起整理,因此有機會多認識彼此。

李曉卿醫師原本只預計停留兩個星期,但由於之後的醫師人力不足,加上某些個案令她十分牽掛,因此又自願留下來。她柔中帶剛的堅定意志,我感受得到。

「我再次打電話跟媽媽報備時,她生氣了,完全不接我的電話。妹妹轉告我,媽媽說不用回來也沒關係!」我聽得出李曉卿醫師語氣後面的一些小小委屈。

幸好是大愛臺的報導,幫了她一把。雙親從新聞看到尼泊爾賑災的動向,看見畫面中女兒和孩子們互動的歡樂身影,知道她不但平安,而且帶給災區的孩子們快樂。

我想,任何父母看到這情境,應該都不再生氣,反而為女兒能這樣付出而感到一股驕傲才是。

 

李曉卿醫師在尼泊爾期間,陸續經歷幾次餘震。有一次,她在整理藥物,並沒有特別感覺,而是被外面的喊叫聲嚇到,才驚覺到搖晃。當時她舉棋不定,究竟要往外跑,還是等地震停下來?她足足在原地站了約十五分鐘,開不了口,無法走動!

她想,若自己都被嚇著,那麼四月二十五日那天,尼泊爾的鄉親們該有多麼驚懼呢?他們不僅要面對親人永別的痛,還有失去畢生努力的哀傷!想著想著,不禁一陣鼻酸。

獲知一名婦人在餘震逃難時被絆倒,骨折處的傷口已發炎,她急需住院接受醫治,卻由於非房子倒塌壓傷所致,醫院無法給予免費治療,得繳付保證金三百美元,才得以入院。

李曉卿醫師了解詳情後,與院方溝通,希望先幫助婦人止痛。震後的尼泊爾,路面尚未完全恢復,她無法立刻抵達醫院,只能一再向院方承諾,一定會繳清保證金,院方才答應先予以治療。

當時,她忍不住哭了!思考著生命的價值在哪兒?醫療不是應該先站在解決傷患痛苦的立場來設想嗎?她感受到人性的掙扎。

某日,她於路邊菩提樹下義診。一位阿嬤帶著三個孫子來看診,其中一個小孩的眼神看起來很憂鬱。

阿嬤說,地震後,這孩子整個人變得呆呆的。李曉卿醫師試著逗孩子開心,孩子果真沒有回應;但她不放棄,一直跟孩子說話,她覺得孩子需要的只是膚慰,紓解情緒就會沒事。

於是,她發揮女性的母愛,抱抱他,果真沒多久,孩子就綻放笑容。這帶給她很大的鼓舞,她相信災區應該有許多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再多給一些擁抱,只是大人也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忽略了愛的本能。

十一歲女孩伊修里(Ishwori Prajapati)來到義診區,她的一隻眼能正常張合,另一隻眼卻無法閉合。小女孩不發一語,只有媽媽才能懂得她在想什麼。

伊修里需要到醫院做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因此她迅速聯繫醫院,隔日一早,花了一個小時到伊修里家接她。

一路上,她始終握著伊修里的手。也許是伊修里感受到李曉卿醫師的關愛,到達醫院時,終於主動啟口。這些動人的語彙,讓她相信,只要是真心誠意的付出,花朵永遠綻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另一個讓李曉卿醫師永生難忘的案例,是三十二歲女子芊迪。她出生便患有腦水腫,五歲才會坐起來,十五歲慢慢學會走路,平安度過了十六個冬天;直到二〇一五年年初,身體突然乏了力,一直臥床,背部長了褥瘡,也動了手術。

大地震發生時,她被重重瓦礫困住,四天後,才被救出,送至加德滿都的教學醫院;經過十多天的治療後,再轉送區域醫院。

住院治療期間,家人因體力與金錢上的匱乏而情緒崩潰,硬將她帶回高溫三十八度的帳棚裏。接到個案提報後,李曉卿醫師去住處探望,見到她身上大大小小十七處褥瘡,加上惡劣的環境、孱弱的身體,萬一感染引發敗血症,怎麼辦?

悶熱的帳棚中飄著綠膿桿菌的腐臭味道,李曉卿醫師與志工們每天花兩個小時為她清潔褥瘡,流下的汗水恐怕有一臉盆。在尼爾醫師協助下,蘇希瑪‧寇瑞拉紀念醫院收留了她。

大家同心協力、翻山越嶺把她送到醫院,那一路的艱辛,筆墨難以形容。安頓下來後,主治醫師傑森瓦馬上為她清洗褥瘡、打點滴、注射抗生素與包紮。大家陪她回到病房時,她突然張開眼睛用僅有的微弱氣息說:「Na..ma..s..te...」

當下,李曉卿醫師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因為已經四天沒聽她說話了。回想過去四天,她在悶熱又腐臭的帳棚裏發著高燒,蒼蠅在臉頰與傷口附近徘徊不去;眼睛偶爾能微微張開注視大家,卻無力發聲;反反覆覆被病魔折騰的身體,昏昏沈沈地醒了又昏,昏了又醒,十分令人不捨。

李曉卿醫師找來一位年輕的受災鄉親,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照顧芊迪。當時,她突然覺得慈濟的「以工代賑」,不光只是給予經濟上的幫助,也讓受災鄉親在顛沛流離的時刻,因為助人而更安定自己的心。

那天,她在菩提樹下看診,尼爾醫師來電說,芊迪的血色素剩下4.8 gm/dl;血色素正常下,女性應該在11~16 gm/dl,因此需要緊急輸血。

李曉卿醫師必須翻山越嶺去醫院取得芊迪的血液樣本,然後再翻山越嶺回到加德滿都的醫院買四包血,接著再千里迢迢送回芊迪住的醫院。

為了救命,車子如萬馬奔騰般,在蛇行的山路繞來繞去,塵土飛揚,窗戶緊閉,又不能開空調,以避免爬坡力不足。來回四趟,費時又窒悶,讓李曉卿醫師一路反胃!

最後總算順利送抵醫院,救回芊迪的性命。然而兩天後,芊迪卻因多重器官衰竭併發敗血症而往生。

當時,尼爾醫師正好前往探視芊迪。他從醫院打電話告訴李曉卿醫師此一訊息時,她的心極為不捨,所有與芊迪共處的畫面,一幕一幕浮上腦際,卻是再也挽不回了。

想想,人終究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對芊迪來說,離開也許是一種解脫,她太苦了!李曉卿醫師如是想著。而芊迪臨終可有牽掛?對這趟人生的最後,是否感到一絲絲溫暖?

「感動是瞬間的,很短暫。心存感恩,力量最大。」她總是想起這句話,鼓勵自己把病患當成生命老師,從悲傷中迅速站起來,再度彰顯自己的生命價值。

 

十四歲那年,同窗好友意外往生,突來的噩耗,讓李曉卿醫師堅定學醫救人的志願。高中畢業後,她準備報考醫科,卻因需要幫助家計,而無法順利升學。直到二十七歲,在哥哥鼓勵下,才開始踏出學醫之路。

由於高中畢業太久,校方要求她再讀兩年專科,且成績只要一科不及格,便失去申請資格。她以優異成績通過兩年課程,但醫學院的昂貴學費,家裏無法負擔,幸好馬來西亞慈濟分會資助她學費,也牽起她與慈濟的因緣。

三十五歲開始行醫的李曉卿醫師,因為起步慢,特別選擇較忙碌的醫院來累積經驗。在尼泊爾一個月,她充分發揮良能。經歷生命的複雜與多變,爬過高山峻嶺,千辛萬苦抵達目標,那是生命回饋給她的禮物。

學幾句尼泊爾語問候鄉親,以童心軟化孩子們的憂傷;那分悲憫如一片葉鋒被包在剔透的冰晶中,直到暖陽乍現,融化成感激的湖泊。「只要腳能走得到、手能伸得到的地方,都要盡力做到最好。」李曉卿醫師在尼泊爾的行腳,如夜空中運行的一輪明月、清泉上的一道彩虹。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