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帶來希望
◎攸尼斯

縱使相隔千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自世界各角落捐款捐物資給尼泊爾,幾百位慈濟志工更親自帶來救災物資,同時也帶來人道、博愛及慈悲的希望。
有興趣加入慈濟的尼泊爾人,經由上網搜尋、閱讀相關書籍來了解慈濟,並開始投入志工服務;隨著與日俱增的慈善活動,志工們的精神理念朝正面發展,生命也被徹底改變了。
原來,佛法的實踐不是坐在屋子裏為遇難者祈禱,而是走出去用大愛和慈悲幫助人們。
蘇門(Suman Prajapati)是一位專業攝影師,他曾擔任記者,目前從事時尚攝影。他說:「以前,我為拍照而拍照,即使被派去交通事故現場,也就是拍照而已,絕不會想到向受害者伸出援手;但是當我成為慈濟志工後,我會去思考該如何幫助別人,我希望能透過攝影拋磚引玉,鼓勵大家做好事。」
蘇門跟隨證嚴法師的腳步,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他說:「我是尼泊爾地震倖存者,理解受災者的感受。我認為賺錢較容易,但是賺歡喜就沒那麼容易,因此賺一個真心笑容,會是我個人最大的成就。」
慈濟志工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手握竹筒,介紹慈濟及證嚴法師的精神理念,引述法師常說的故事,激勵人們行善:「佛教慈濟基金會是從三十個家庭主婦、每日存下五毛錢開始,如今也號召全球數百萬名會員,透過『竹筒歲月』匯聚點滴,前來幫助尼泊爾地震受災民眾。」
每次聽到「竹筒歲月」的故事,總會激勵我們更努力投入,誠如俗語所說的:「滴水成河。」二〇一五年六月三十日,當慈濟人在曼索里帳棚區發放結束,一群本地年輕志工削竹子自製五支存錢竹筒,向當地居民募捐了兩千八百盧布給慈濟。
這一天,我們終於能夠實踐「竹筒歲月」的精神理念,這是自地震以來最讓人高興的一天,哪怕只是一點點捐款,也可以在世界各地傳輸大愛。尼泊爾的「竹筒歲月」就這樣開始了。
雷.拉瓦(Raj Awal)的堂哥一家人,在協助慈濟物資存放、運輸與發放過程,幫了很大的忙。而他也經由兄弟們的引薦,進入慈濟擔任志工;他說,每天都很忙碌,但疲倦的只是身體,而不是頭腦。
他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慈善訪視,「我去登門拜訪個案,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盡所能和他們互動。看到傷殘的人,知道他們所面對的困難,讓我漸漸學會思考,富有的定義不在金錢,而在心靈的富足;金錢可以買得到的幸福很短暫,健康的頭腦和心靈得到的幸福卻是永遠。」
地震當天是週六,尼泊爾的學校不用上課。根據報導,估計有五千所小學、中學建築物全毀,另有數千所半毀。萬一地震發生在上課的日子,可能有兩萬九千位學生、老師及教職員遇難,另外會有四萬三千人受重傷,這是不幸中的大幸。
地震後,學校安全堪慮,根本沒有合乎安全標準的教室,停課已經一個多月,學生因地震而離開了學校。長時間失學的兒童,可能淪為童工、兒童婚嫁及性剝削的被害者。失學的兒童,同時也常成為暴力、強姦、打架、賣淫及危及生命等犯罪事件的高危險群。
為了阻斷這些可怕的壞事,學校不得不繼續在沒有屋頂、不安全的教室及帳棚上課,強風、暴雨、高溫及寒冷的氣候,成了老師授課的最大困擾。
亞達莎學校(Shree Adarsa Higher Secondary School)學生帕拉迪沙.辛哈達(Pratikshya Simkhada)說:「幾百個學生被迫擠在一起學習,上學的時候總會不自主地感覺害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人感覺地震又來了,好幾次我們已經準備拔腿而逃!」
環境對師生是一大挑戰,高熱讓人無法長時間待在帳棚裏,大雨灌入、強風吹倒的帳棚無法再撐起,這樣的教室實在朝不保夕。
知道學校的處境後,慈濟捐贈了超過一百三十七間組合教室,可以承受強風、暴雨、豔陽及寒冷的氣候,還提供文具及校服。
特里布文大學帕坦分校(Tribhuvan University Patan Multiple Campus)老師哈里哈爾.吉米雷(Harihar Ghimire)說:「地震嚴重摧毀帕坦校園,在此期間,慈濟在不同的地區建立許多組合教室幫助我們,因為慈濟人的援助,讓學生很快就復學了。如果沒有這些教室,恐怕帕坦校園已經停止正常的教學運作。在組合教室裏學習,老師及學生都享受到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的衛生環境。慈濟基金會的卓越貢獻,是帕坦校園永遠不會忘記的。」
地震發生一年多後的今天,尼泊爾許多學校、醫院等建築物,仍被定位是不堪使用的「危樓」。因此,慈濟又協助四所學校、一所醫院以及一所寺院重建——亞達莎學校、帕德莫達雅學校(Padmodaya Higher Secondary school)、甘雅曼蒂中小學(Kanya Mandir Higher Secondary School)、特里布文大學帕坦分校、巴塔普癌症醫院和創古度母寺(Thrangu Tara Abbey)。
帕德莫達雅學校教師比諾.巴塔(Binod Bhatta)說:「我們努力開創新思想、新路徑,希望學校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第一志願,一場地震卻讓這些夢想瞬間灰飛煙滅。我們為消失的校園建築感到悲哀,也為離校的學生感到傷痛。當思考著應如何重建學校、繼續教育事業,慈濟基金會主動找上我們,表示要幫忙重建學校。我們半信半疑,不敢相信竟有人會不惜重資重建學校,直到發現一切都是真的,才非常高興地接受,感覺夢想中的學校即將美夢成真!」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極少數的人能了解所謂人文,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人類存在的意義在於促進和平與繁榮,而學校是拓寬意義的最佳場所。學校重建後,將會有一個更好的環境提供學習及理解人文,很多新希望會在學校誕生。
祈禱希望工程的完成,能在學生們的心中植入人文、產生動力,進而帶動尼泊爾的重建!災難不是生命的末日,也不僅止於悲傷,災難喚醒我們實踐生命的價值,慈濟用一整年的慈悲和救濟證明愛,而我們是愛的種子,也是尼泊爾的希望。
(鄭茹菁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