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8期
2013-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為護理
  天涯共此情‧印尼
  人生練習題
  人生練習題
  出版書訊‧幸福系列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同個屋簷下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8期
  中藥行老闆 陳素珍 一帖心藥有法度

◎撰文‧施金魚


[圖說]一九九九年五個月內,陳素珍歷經婆婆往生、住家被震毀與先生病逝等打擊,她感恩兒子陳開湧將她帶進慈濟,讓她走過悲苦,並能以佛法面對長女猝逝、自己罹患肺腺癌的無常。(攝影/李政國)

美滿的家庭十幾年來遭逢變故,至親陸續往生,
讓陳素珍體悟:再怎麼呵護身體,無常來時說走就走。
曾經纏綿於悲傷,終究化為刻骨銘心的體悟──
生命就在當下,不容停下腳步等待。


「姊姊車禍,人送到臺中慈濟醫院急診!」陳素珍在埔里聯絡處參加共修時,接到兒子的緊急電話。趕到醫院,大女兒香如已在加護病房。醫師解釋:「為了搶救生命,沒等家屬來就先幫她開刀。」陳素珍感恩醫師的慈悲。

肇事司機到加護病房探望香如,看到他神色驚恐,陳素珍反而安慰他:「你不用擔心,念佛回向給我的女兒就好了,回去安心的開車吧!」

然而三天後,香如終究走了。「浪子真的回頭了,卻又離開了……」

香如高中染上毒癮,陳素珍夫妻為了讓她轉換環境,轉學到臺中,依然不能使她覺醒;她為買毒品四處借錢,讓雙親不斷替她還債,身心俱疲;為了救她,陳素珍甚至忍痛報警讓她入獄勒戒。

女兒幾度進出監獄,但陳素珍始終相信她本性善良,常去獄中探視,送去《慈濟月刊》,希望帶給她心靈的力量;兒子也寫信鼓勵姊姊:「媽媽為了你承受的痛苦與心酸,總是在你每次出獄時煙消雲散;但是隨著你一步一步又踏上回頭路,她難過、無奈,但她不放棄……」

沈迷毒品十五年,香如終於在三十歲時擺脫毒癮,讓陳素珍有苦盡甘來的欣慰;二○一○年中秋,香如回埔里老家陪她過節,賞月時不斷回憶快樂的童年時光。遙望明月,身旁有重生的女兒相伴,月圓人圓,陳素珍感到人生再幸福不過了。

翌日,香如提及每月想要捐一千元善款,之後便回臺中上班了。沒想到那是母女最後的見面與對話,兩週後香如在車禍中腦部受到重創。

在加護病房守了四天,女兒再也沒有醒來。生死永隔那一刻,她悲慟決堤擋不住,躲到洗手間痛哭。

〔圖說〕二○一○年的母親節,陳素珍(前排右)與媽媽、三個孩子、弟弟及姪兒們歡度佳節,沒想到這竟是大女兒(後排中)最後一次為她慶祝母親節。(相片提供/陳開湧)

出來時瞥見隔壁間一對年輕夫婦悲悽地望著往生被,看得出被子底下是一具小小身軀。她過去輕拍他們肩膀:「我們一起念佛,為孩子祝福。」聽到佛號聲,孩子的父親放聲痛哭。法醫前來驗屍,冷不防往生被一掀開,那個約兩三歲的孩子,被倒車輾過,面目全非。

助念佛號如潮音,陳素珍想到那孩子跟父母的緣只有短短兩三年,而女兒陪了自己三十三年,入殮時面容安詳,她知足了。

死亡陰影,如影隨形

早年先生和公公經營中藥房,陳素珍在家裏為人做衣服,家事有幫傭代勞不用費心;隨著三個孩子相繼來到,公婆疼愛,一家幸福。只是沒想到,香如上了國中後變得叛逆,讓她很煩惱。

但那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風吹草動。一九九九年五月,陳素珍的先生罹患食道癌,至臺中就醫,生病三年的婆婆同時也在埔里醫院加護病房治療,那段時間讓她蠟燭兩頭燒。

籠罩在死亡陰影下,她只能以哭泣發洩恐懼,晚上無法成眠,終究也病了,整日暈吐。她毫無食欲,但咬緊牙告訴自己:「先生、婆婆都在加護病房,我不能再倒下去,我一定要把這碗稀飯吃下去,才有體力。」她吃了吐,吐了再吃。

八月,先生做完兩次手術回家休養,隔天婆婆往生了,虛弱的先生在她攙扶下走到婆婆靈前,卻是無力跪拜。那一刻,她心都碎了。

九月,九二一大地震,震央就在南投,他們五層樓的住家倒了,幸好她和先生在醫院逃過一劫。但遭受如此衝擊,先生的病情雪上加霜;十一月病危,無法言語的他寫下心願:「我要回家!」

「哪裏還有家?」她無語問天。

唯一沒倒的是一間作為車庫使用的平房,但也受損嚴重;出院回到這未及整修的「家」,四十九歲的先生就往生了。

家庭的支柱倒了,房子化為烏有,大女兒因吸毒入獄,陳素珍身邊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要照顧。看不到未來,她止不住的淚水裏摻著血絲,在哭泣中醒來就癱坐沙發,了無生機。心理漸漸影響了生理,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常讓她喘不過氣,多次緊急就醫。

戴著氧氣罩躺在病床上,她悲從中來,「婆婆戴氧氣罩時,我在身邊;先生戴氧氣罩時,我也在身邊,現在輪到我了,卻是一個人……」她鎮日陷溺在黑暗深淵中,長達三、四年的時間。

藥商同行希望陳素珍接手先生的藥房事業,不斷鼓勵她報考藥商資格,這也讓她重新思索肩上的責任。「我還有三個孩子,我要勇敢!」撐著虛弱的身軀,她用顫抖的手填了報名表。每天凌晨四點起床,辨識一包包草藥,一心要將兩百多種藥材知識深印在腦海裏。

皇天不負苦心人,她如願取得藥商執照。藥房的招牌再度豎立起來,只是人事已非,每天她拉開鐵門招呼客人,但心門卻是緊閉。

有願有力,信心倍增

陳素珍常看大愛臺,被慈濟這個愛心團體所感動,鼓勵就讀中華醫事學校的兒子開湧參加慈青社。

感受到慈濟人關心的溫馨,開湧在二○○二年暑假鼓勵媽媽去慈濟埔里聯絡處參加共修。在禮拜《法華經序》的當下,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寧靜,從此每週三前往共修。

〔圖說〕國小時,因為必須照顧弟弟們,加上身體不好常請病假,陳素珍實際能念書的時間不多,寫字也慢,始終是她的遺憾。共修時聆聽上人開示影片,常常來不及抄筆記,所以她就用心聽,將上人的法帶回去與客人分享。(攝影/潘常光)

二○○四年底印度洋發生大海嘯,她在共修時得知災情嚴重,慈濟發動捐款賑災,她想:「我一定要幫助他們!」

回到家快十點了,小女兒正要出門買東西。

「我跟你去!」「媽媽跟我去做什麼?」

「募款!」「這麼晚了,你跟誰募款?」

那一晚埔里街上很冷,幸好還有幾家店門開著;她走進一間店向老闆募愛心,一旁的小姐問她:「你是委員嗎?你委員證幾號?」她摸不著頭緒,還是老闆幫她說話:「她最近很認真在做慈濟。」

那一晚她跑遍附近店家,募到數千元善款;信心大增,隔天又繼續,天氣雖然寒冷,但她的心卻是無比的溫暖。回家後跟兒子了解何謂「慈濟委員」、「委員證號碼」後,為了做更多慈濟事,她決定參加委員培訓,二○○六年如願受證。

拿到委員證,兒子驚喜地問她,「媽!有看到你皈依的法號嗎?」

「有啊,『心珍』啊!」

「你都沒有想到爸爸叫什麼名字?」

「新禎!」她驚呼不可思議。「我要更認真做慈濟,連同先生那份一起做。」

藥房常關,善門常開

位於埔里鬧區的新家歷經五年重建完工,如果搬去新家店面營業,生意勢必會更好,但她只想守在市郊的老店,將新家出租。很多人問她為什麼不多賺一點以減輕沈重的銀行貸款,她說:「在那邊就不能常關門去做慈濟;在這邊都是熟客,門關了,客人改天還會再上門。」

進入她經營的藥房,左側牆壁上貼了靜思語「發心就有福,發願就有力」,右側木架上掛著慈濟各項活動海報,正前方的藥櫃上貼著募款海報,以及裱褙的上人開示:「學會自我
放鬆。訓練自己多做,但不要多想。」更裏邊擺放了一臺縫紉機,一旁玻璃櫃置放一座大愛臺外型的琉璃擺飾。

琉璃大愛臺是兒子用獎學金送給她的母親節禮物,可以投入錢幣;她如果接到車布邊的生意,就把工錢投進去,這也讓她工作的心情變得不一樣——以前抓藥時,來車布邊的客人等候太久有怨言,她總覺得委屈,「才賺你五元、十元,還被你怨。」但現在她做得滿心歡喜,因為這筆收入「是在幫助別人」,積少成多捐出去,贊助大愛清流繞全球,「只要看大愛臺,就會有改變。」

櫃子上,陳素珍準備了一盒「靜思語」紙籤,希望人人「有法度」;客人來時抽一張,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一位太太進門來,「我很生氣,來抽一支籤。」

「抽什麼籤?」陳素珍一頭霧水。

「就是這個!」她順手拿出一張,打開一看「生氣是短暫的發瘋」,她哈哈大笑,怒氣頓
時消失。

劉先生罹患青光眼,視力漸漸損傷,「以前我走不出來,埋怨太太不能體諒我、叼念我。師姊鼓勵我往好處想,從改變自己做起。現在,我知道太太也很辛苦,就由她念、不回話,家裏氣氛漸漸改變了。」

「只要回埔里,我都要來師姊這邊,有心事就把她當垃圾桶傾訴。聽她說話,心情就放鬆了。」聽了陳素珍分享上人開示,劉先生句句受用,下一回特別帶來錄音機,請陳素珍幫他複誦一遍,「錄下來就可以常常提醒自己。」

陳素珍常一邊抓藥,一邊問候客人:「你有在看大愛臺嗎?大愛臺很好,要多看。」「你有參加慈濟嗎?大家都出一點力,就可以幫助貧窮的人。」

小女兒常笑她,早上一起床無精打采的,客人一上門,說起慈濟,就精神百倍。

「有說就有機會!」在陳素珍的心裏,無論對方有沒有錢,都要募他一分愛心。經濟好的人,讓他成為「富中之富」;經濟不好的人,邀他做個「貧中之富」。每天不斷的說,一顆顆愛心也不斷被啟發出來,她的會員近三百位。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二○一一年東日本大震災,客人、會員紛紛來捐獻,有時她還在睡覺,就有人來按門鈴要捐款。「好感恩哦!臺灣有愛心的人真的很多。」

風雨隨它,把握當下

二○一二年九月,陳素珍時常感到胸口悶痛,起初不以為意;一天參加《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讀書會共修,結束時竟唱不出「祈禱」歌曲。就醫檢查,發現肺部長了近兩公分的腫瘤。

手術前醫師告訴她:「開刀結果如果是良性,會送到普通病房;如果不是,就送到加護病房。」她不多想,放心地「把身體交給醫師,把心交給菩薩」。

等她再睜開眼睛,已在加護病房,身上還插了幾條管子。她慶幸發現得早,癌細胞沒有擴散;「很不可思議!真的要感恩『祈禱』。」

如今她氣色、精神恢復了,就是爬樓梯時有點喘,醫師囑咐需長期服藥、定時追蹤。

有人為她抱屈,「做那麼多善事,為什麼還碰到這麼多不如意的事?」她告訴他們:「這輩子的劇本是上輩子寫下來的,上人說甘願還會打折,碰到了,要用歡喜心勇敢面對。」
佛法的因果觀,讓陳素珍面對無常時能夠「認命」,但不忘積極「運命」,為來世編寫好的劇本。

〔圖說〕陳素珍經營中藥行,以靜思語書籤與客人結善緣。鄰居何先生抽到「甘願做,歡喜受」,陳素珍為他解說:「如果我們從內心很甘願去承擔一件事,即使做得很累,仍然滿懷歡喜地接受。」(攝影/施金魚)

一位經常到店裏抓藥的客人叮嚀她,要放慢腳步,先把身體照顧好。她想:「怎樣才能照顧好身體呢?」公公一向身體很好,五十九歲發現肝癌,五個月就往生;先生很少生病,四十九歲診斷出食道癌,半年就走了;大哥爬山發生意外,結束四十六歲的生命;姊姊胰臟癌,五十八歲離開人世;三十三歲的女兒,也因為車禍說走就走……

她覺悟:「身體再怎麼照顧,無常來時還是會走,所以要把握當下認真做。」這樣的體會,是來自於多麼刻骨銘心的感受啊!

每天店門一開,陳素珍幾無休息的時間,「不一定賺很多錢,但賺到很多人緣,賺到歡喜。」這是她最珍惜的財富。人群互動中,她總是輕輕地告訴人家:「碰到障礙,善解一下,就過去了。」

「我希望來生多念點書,多一點智慧。」只有小學畢業的她,其實早已超越了這個障礙,共修來不及抄筆記,她就用心聽,將法入心,再與客人分享;而記錄會員繳款,則有體貼的兒子幫她製作了整年度的登記簿,她只要打勾註記即可。

「開湧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帶我進慈濟,也一路陪伴我。」陳素珍道出對兒子無限的感恩。

陳開湧去年進入臺中慈院擔任營養師,今年初也受證委員、慈誠;而小女兒去年嫁為人婦。看到這兩個孩子都有美好前程與歸宿,陳素珍已無牽掛。

做慈濟讓她心開運轉,也終於領悟到為什麼上人說「菩提大道直」了——「做慈濟真的很簡單,做就對了!」她希望人人和她一樣過得幸福快樂,「所以一定要再更認真做!」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